美国移民史新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2018年3月24日,友人杨玉圣教授发来电子邮件,提议将我发表过的论文以文集形式出版。读完邮件,我不禁心喜,觉得这是件好事。因为作为我个人而言,出版个人文集的想法曾在我脑海中闪现过。玉圣教授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当然求之不得。

于是,我让几位研究生帮忙,将自己挑选的一些发表较早的论文转换为可编辑的文档。初始,我还有对部分论文进行修改的想法。然而,我反复阅读时发现,那些发表较早的文章,因当时资料欠缺,或因个人专业水平有限,其选题、视角、论文结构、资料以及论证的细致程度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我霎时感到,这些论文要让读者感到赏心悦目、开卷有益,绝对不是简单修改的事情,而是需要推倒重来。可是,要做到这一点,时间上显然不允许。

在前不久翻译著名美国学者詹姆斯·麦克弗森2003年再版的《自由:战场的呼唤——美国的内战时代》一书时,看到他在“后记”中开门见山地写下了这样一句话:“重读我15年前撰写的书是一种令人羞辱的经历。当时,我就发现一些可以改进的小问题。如果我是现在书写,许多更大的实质性问题可以处理得更好。过去15年间,关于内战研究的大量高质量成果的面世,加深并拓宽了我们对这个时代许多事件的知识。如果是今天重写这本书,我会吸收这些研究成果中的最新成果,以丰富我自己的叙述和解释。”[1]麦克弗森的话中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内战作为美国学界传统的研究领域,依然很热门,各方面的研究突飞猛进,成果不断推陈出新,其研究方法、史料发掘以及史观的更新等方面可谓日新月异。第二,任何一位学者若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并与国内外学界的研究保持同步,就必须不断地在理论素养、研究方法、史料发掘等方面努力工作,加强与学界的交流;如果游离于学界之外,其研究就会被淘汰。第三,任何人的研究并非从一开始都是完美的,成长过程中的阶段性局限与问题都会不同程度地在其研究成果中有所体现。这既是我对麦克弗森上述文字的解读,也是我对自己的一丝宽慰。所以,我前思后想,还是觉得实事求是为好,就让所有文章都保持原貌吧。

本部文集,收录了1996~2018年我发表的与美国移民史有关的部分文章。在收录这些文章的过程中,我的指导思想是:

首先,被收录文章应该能反映我的学术历程,也能让读者见证我这样一个原本学外语后改学历史的“半道出家”的学者研究美国历史的成长过程。既然是反映成长过程的文章,有些文章存在结构性缺陷或者文字晦涩的问题,读者是可以谅解的。一位成熟的读者,是不会笑话那些在学者出道时发表的成果的,就像一位年近花甲的老者不会笑话晃晃悠悠学走路的孩子一样。

其次,我觉得每个人的研究成果,无论是研究水平还是资料条件等,甚至文章的缺陷,既可以被看作是作者个人诸多缺陷的结果,也可以理解为时代的限制。而时代的限制,既表现为研究条件(包括学术环境、资料、学术信息、研究方法的合理性程度以及对国外研究前沿的跟踪与把握)等方面,也表现为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作者在研究上的方法论理论性影响与制约等。换言之,一个人的学术水平再高,也不可能高于其所处的时代的科技水平赋予其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每个人的研究成果,无论创新与不足,既是个人的也是时代的。中外学者,概莫能外。

从20世纪90年代发表的几篇论文的共同特点看,比较突出的是:原始资料偏少,学界可参考的最新成果不多,论述中与美国学界讨论的融合度不高,文章的思想与分析中主观主义成分较多。从个人学术水平与成熟的程度而言,显然带有几分明显的青涩与浮浅。就学术的视角、切入点与创新程度而言,都有继续探讨的空间。有些文章,特别是涉及美国排华的历史,还难免带有一点个人的民族主义情感。在2000年之后数据库出现之后,上述问题略有改观。尤其是到2010年之后,我发表的文章则显得较为成熟一些,独立思考的深度也在加强。

再次,多年来,学界许多朋友很容易将我与美国移民史联系起来,美国移民史就是我的学术标签。然而,当我将这些文章与美国移民的史实、美国学界庞大的研究队伍及其浩如烟海的研究成果联系起来的时候,我倍感汗颜和惶恐。从我个人发表的美国移民史的文章看,自认为能“登上大雅之堂”的文章,几乎全部被收录了。可是,看看这些文章,其不仅数量少,而且在结构上远远不足以折射美国移民史的全部;在水平上,与美国学界的差异,十分悬殊。而且,仔细深思美国移民史的历史内容,我个人和国内学界要做的工作仍然很多。

说句实话,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移民的来源、原因、方式、迁移过程和美国政府的政策及其效用等方面。至于移民到美国后的美国化过程、同化方式、种族关系以及美利坚民族多元化等问题,无论是实证还是理论研究,我基本上没有涉及,对美国学界的学术史、理论性研究的评介与分析未见发表一文。我的研究甚至谈不上涉及美国移民史的“冰山一角”。从这个意义上看,我还需要加倍努力,也呼吁更多的国内青年才俊关注美国移民史,大家齐心协力,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把中国的美国移民史研究推向一个可以令美国人刮目相看的程度。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被收录的文章覆盖了我学术研究的二十多年历程,不仅各刊物排版特别是注释体例和处理方法不同,而且编辑的要求、原则与水准等也存在纵向改善的过程。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文集编辑的难度。在编辑的过程中,我对注释体例进行了调整,尤其是以前被翻译成汉语的注释,这次都采用原文书写,以求全书的统一。以前文章的排版都是由打字员手工完成的,个别文章中的错别字此次均做了修改,有些文章的注释做了进一步完善。尽管如此,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文集,还是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希望方家批评指正。

最后,在文集编辑过程中,我的研究生王万理、韩虎强和刘依纯等同学,在文档输入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帮助,使我免去了大量繁杂的工作。

更重要的是,本部文集从提议到方案设计和编辑出版等每个环节,玉圣教授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帮助与支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没有上述各位同仁和朋友的支持,这部文集就难以面世,故在此一同表示感谢!

梁茂信

2018年10月25日

于东师史苑


[1] James McPherson,Battle Cry of Freedom:The Civil War Era,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p.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