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交通与城市社会:1905~1937年的上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研究意义

1.研究全面抗战前上海城市的意义

城市是社会发展的标志。城市的产生是社会变迁的结果。[18]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城市自诞生起就一直引导着社会变迁,其不仅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更是推动区域整体发展的关键力量。最明显的事实是,抗战前,上海为我国第一大城市。近年来,由于上海经济飞速发展,这座日新月异的城市重新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特别关注,上海史研究也成为国内外汉学界和中国史学界的研究主题之一。荷兰社会学家丝奇雅·沙森(Saskia Sassen)于1991年采用“全球城市”[19]这个概念。该概念最初涉及的是某些城市,它们的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设备齐全,充当全球化的领军者,筹划组织商品、资金和信息的流通,聚集决策者主宰国际分工。渐渐地,其他标准加入其中,如文化的威望和影响以及城市面貌的现代性和吸引力,旨在烘托该城市在全球范围内的能见度。参照这些标准,上海曾被列入全球城市排行榜的第8位和第21位。[20]

毋庸置疑,上海作为近代中国第一大城市,也是典型的近代崛起的城市。其发展伴随帝国主义的侵略,它也是一个国际港口和西学输入的交通渠道。近代上海走由商而兴的发展之路,走开放之路,是当时受西方影响最大的城市。由是,“研究近代上海城市,对于了解上海、建设上海,对于与上海相同类型的城市,乃至对于整个中国城市建设,都有重要意义”。[21]及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上海是中国近代化起步最早、程度最高的城市,同时又是全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工商业城市和多功能经济中心城市,也是全国的文化中心。自1927年国民政府肇建至全面抗战前,上海处于其城市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并达到近代时期的顶峰,成为国际闻名的大都市。

另外,全面抗战前的上海是当时全国人口最多的城市(385.1万人),[22]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高度发展和最具影响力的大都市。诚如有学者指出,“我们研究中国城市,宜抓上海这个典型。上海市最现代化,但上海集中了几乎全国城市共同存在的问题。全国城市的问题,上海市几乎都有。懂得了上海,就好解决其他城市的问题”。[23]从而,研究战前上海城市繁盛的原因及其近代化历程,对当代上海乃至中国城市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均具启迪和现实意义。既如此,从学术研究取样而论,以战前上海为剖析个案,亦是上佳之选。

2.研究上海电车事业的意义

不难发现,城市交通问题特别是城市公共交通,作为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某种层面反映了我国城市由传统到近代演化、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步伐。不啻如此,公共交通与城市变迁互相推演,与社会进步、民众福祉相互挽进,是市民出行的主要参考,与城市生活紧密相连。因此,近代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影响着市民生活方式的嬗变,它也是我们探讨近代城市社会变迁的窗口之一。对于转型中的近代中国城市而言,公共交通的重要性更无须赘言。

从论题的理论价值看,公共交通是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的主题,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24]其不仅为乘客提供交通运输服务,还维系着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转,是城市社会和经济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25]历史证明,公共交通是效率最高的交通方式,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在经历痛苦曲折之后,都毫无例外地选择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26]其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已风行欧美。

到了19世纪末期,用来支撑城市新工业经济的、可广泛利用的市政电力,同样引发了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快速扩张。第一次伴随有轨电车的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和扩张于1884年出现在美国的克利夫兰(Cleveland)和里士满(Richmond)。使用“清洁”动力的电车运营成本更低(只需5美分,公共马车需要10美分),于是电车几乎在每一个人口超过2.5万的城市迅速崛起,并有私人运营。1890~1920年是有轨电车的“黄金时期”,在此期间,电车乘客量从每年20亿人次攀升至155亿人次(这个数据让人印象深刻,因为在1986年末,美国公共交通协会APTA曾自豪地公布,乘客年出行总量大约80亿人次,达到1920年出行量的一半)。到1900年,有轨电车系统轨道像轮辐一样从中心城区伸展到城市边缘地区。这些早期的“放射状导向”城市,它们通过有轨电车将人们运送到外扩的居住地区。[27]具如英国公共交通的历史最为悠久,1898年伦敦首行公共汽车,1930年起已实行全面化管理。[28]20世纪30年代美国公共交通在客运中亦占主导地位,曾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最先进的交通方式。1900年至1950年又是法国公共交通的“黄金时代”,有轨电车、无轨电车、公共汽车在机动化交通方式中占主导地位。[29]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到20世纪20~30年代,上海已成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城市、内外贸易中心、航运中心与金融中心,也是城市功能齐全、市政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发达的国际大都市。[30]如至抗战前夕,“上海电车营业之发达,实为世界所罕有”,[31]公共汽车在“公共租界、法租界、闸北都有,不过没有电车般来得多”。[32]由此,随着战前大量移民的涌入,其城市人口“机械增长”,人口流动日趋频密,进而对占城市公共交通主导地位的电车业产生“派生需求”;该业的渐趋完备和日增月长,再进一步助力于上海近代城市化进程的赓续推演。

由此,从电车业这一独特视角,通过探究其运营态势并推之与近代上海都市社会嬗变的关系,从而加深对其城市化进程的深刻理解,并可归纳近代中国城市向现代转型的普遍规律。另需说明的是,论题将研究时段上限置于1905年,是因上海电车公司1905年由英人创设于公共租界,同年获得工部局专利权,由此成为近代上海“大众化”公共交通之滥觞;而将下限囿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实因“七七抗战,淞沪沦陷,上海市各项公用事业备受摧残,损失惨重”,[33]电车业亦经营窳败、持续凋敝。自该业嚆矢至战前,上海城市发展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是有利于电车相与赓续的时代,从而研究“电车历年之事业,宜以战前稳定时期为准”。[34]既如此,为归结事物发展的一般属性,并为求得普遍意义,故将1905~1937年置为研究时段的基本预设。换言之,本研究是探索中国城市史和社会经济史的关键节点,亦可为当代公共交通与城市发展的交互衍生启示,凸显论题的理论价值。

就论题的应用价值论,历史的发展使人们从教训中得出一条宝贵的经验:要解决大中型城市的交通问题,并使其具有必要的活力,应该特别重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35]自步入机械化时代,“最好的城市交通方式可能是公共交通,例如地铁或专营公共汽车等。仅从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角度讲,这也许是最经济的方案”。同时,政府可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从而吸引更多的人使用公共交通,这样会降低人们使用小汽车的需求,从而缓解交通拥挤。改善城市交通有效的基本手段应是公共交通。[36]因而,鉴于公共交通系统对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已成为许多城市居主导地位的战略思想,[37]“公共交通在各类城市都应优先发展”。[38]如当今世界特大城市伦敦、纽约、巴黎、莫斯科等,都建立有庞大的公共交通系统。[39]

迄至现时,公共交通已成为促进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化、机动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大城市的居民出行量持续攀升,日常客运需求越来越大,由于小汽车出行比例居高不下,道路交通负荷日益加重,交通拥堵状况日趋严重。而公共交通具有线网覆盖面广、运量大、运送效率高、运输成本低、能源消耗低、污染少等优点,采用公共交通出行,可降低道路交通负荷、保障道路畅通、减少尾气排放、改善城市环境等。[40]不可否认,当下我国各大城市交通设施不完善、行车路线拥堵,导致“堵城”剧增以及交通安全事故频发。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约11万,居世界第一。交通事故在我国安全生产事故中占80%以上。每5分钟就有一人丧生车轮,每1分钟都有一人因交通事故而伤残。每年全国因交通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近年来,虽然政府对城市交通的管理日趋强化,但“成都孙伟铭案”“南京张明宝案”“黑龙江张喜军案”等危害公共安全的重大交通事故,仍持续出现。这不仅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产生消极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基于此,通过科学规划和组织,建立高效、快捷的现代化公共交通系统,探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最现实、最经济的途径,[41]对当代中国城市而言已迫在眉睫。可以确定的是,战前“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集中代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历程并已经具有相当的国际性”,[42]且“良以电车为公用事业之一,公用事业以为民众服务为主”。[43]由是,本研究通过把握近代中国第一大都市电车事业的发展脉络,深入探讨其对城市变迁的量化影响,以为当下中国城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及探索解决“城市病”[44]等问题提供重要借鉴,最终提供实际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城市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而公共交通对城市社会发展又至为关键。它们彼此交互推进,周而复始地卷入人类文明进步的旋涡。故而,研究公共交通问题,是探索近代中国城市史和社会经济史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某种层面能折射出城市由传统到近代的转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集群演变之过程。不难发现,抗战前城市电车已成为上海市民出行的重要参考,其不仅与城市社会的变迁嬗替息息相关,还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了至深至巨的影响。由是,探究战前上海电车事业的运营态势,再推论其与城市嬗变的内在逻辑,不仅可透视近代上海向现代城市的演变进程,为当代城市化与公共交通现代化的交互提供重要借鉴,还可将区域研究的意义定位为通过研究区域,最终综合全国性特色,进而温古知今、鉴往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