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关于劳动的论述很多。从某种程度上讲,马克思主义的整个思想体系是围绕着劳动问题展开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了“异化劳动”,《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出了“物质生产劳动”,《资本论》和很多手稿则是围绕“雇佣劳动”“剩余劳动”“自主劳动”等展开论述的。[1]
(一)劳动与人类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2]正是劳动,彻底将人与猿区别开来。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指出,“其实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但是劳动还远不止如此。它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3]所以,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决定力量。在劳动的直接推动下,人类经历了从早期猿人到晚期智人的发展过程。劳动促使人类的脑量不断增大优化,使人类体态特征愈来愈区别于猿而近似于现代人,而且使劳动工具日益改进和多样化,人类智力得到进化,物质生活逐渐丰富起来。
(二)劳动与社会发展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4]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有了人类的劳动,有了满足人类生存必需的前提,才产生了生活和历史。马克思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充分肯定了劳动对于整个人类和人类历史的重要意义。他进一步强调这一简单事实:“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
(三)劳动与人的发展
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维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人通过实践不但能够认识客观规律,而且能够利用客观规律,使客观规律为人所用。同时,实践还具有创造性,它创造出按照自然规律本身无法产生或产生的概率几乎等于零的事物。实践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一起,共同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特征。
马克思以异化劳动理论为基础,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扭曲人的本质。在私有制条件下,本应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的生产劳动却变成了异化劳动,劳动本身成为劳动者的一种异己的力量。从本质上看,劳动异化折射出的恰恰是因私有制而导致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在马克思看来,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消灭了旧式的社会分工,消灭了异化劳动,将人的本质重新还给人,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马克思深刻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