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民族学评论(第1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烟瘴挂”其地——曾经只有

野生动物与土匪的地方

长江上游通天河“烟瘴挂”河段两岸分别是治多县的索加乡和曲麻莱县的曲麻河乡措池村,因为可以由措池村进入的便利,所以目前可以检索的有关“烟瘴挂”的描述为“位于海拔4500米的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曲麻河乡措池村”。似乎烟瘴挂只位于曲麻莱县曲麻河乡措池村,实际上,烟瘴挂应指其两岸之索加乡与曲麻河乡。然而此段河道蜿蜒、地势陡峭,交通不便,外界进入者稀少,地界模糊,导致今天生活在该区域的牧民因行政界限不清而不时出现草场相争的矛盾。烟瘴挂两岸山水相望,不因河段阻隔而无来往,冬季结冰后可以自由往来。平时,牛羊在两岸草场悠闲散步吃草,放牧者则时不时拿起望远镜彼此对望,并用对讲机呼叫通话交流。

措池村是一个行政村名称,位于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曲麻河乡,距离县城约360公里。作为一个基层牧委会组织,由3个牧业小队组成,当地称为措池一队、二队和三队。共有193户,610人,其中一队77户,253人;二队57户,205人;三队49户,152人(2010年统计数据)。

据当地老人讲,“以前没有措池称呼,措池作为村名是国家取的。以前我们都不在这个地方,曲麻河乡有个措池,小小的湖,这样的湖在曲麻河乡有1万多个,原来住在小湖旁边的牧民搬到这里,这些新来牧民所住的地方就被称为措池了。以前是打猎的地方,土地改革时,果洛、康巴、四川和卫藏特别有钱的人,不愿意被分田地和钱财,来到这里,因此现在措池大部分是果洛和四川人,比较少玉树人。地图上是无人区,所以民间流传‘如果想找土匪的话,请上阿卿巴’”。不同的老人们讲到措池,都会提到措池曾是无人区,只有野生动物出没,也是土匪窝。当地有谚语:

措池有草的话,只有荒漠草。措池有石头的话,只有搬不动的顽石。措池有水的话,只有苦味的盐碱水。措池有人的话,只有一个孤独的人。

关于措池村及附近区域历史,较为准确的记载或说法为: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该区域属于六大部落之一的年措部落。清代,这里成为和硕特蒙古的势力范围,由蒙古的千户、百户统领当地百姓。清朝平定和硕特部后,遂清查户口,划定青海和西藏的疆界,把玉树、昌都、那曲连片的60个藏族部族,分别划为青海的25部和西藏的35部。今天在通天河一带虽然不再有蒙古人的踪迹,但影响却延续至今,当地有不少源于蒙古语的地名,如可可西里、巴颜喀拉等,还有与藏族黑帐篷截然不同的圆形蒙古包。从1916年开始,青海地方势力马步芳多次镇压年措部落,其属民逃往西藏黑河地区,使该地区成为荒芜之地。1921年,布久昂周率阿什姜然洛部落7户牧民进入此地游牧,形成布久红柯部落。此后,从果洛的阿姜然洛部落中,又陆续迁来了6个部落(然仓、俄仓、多仓、哈秀、干巴、贝沙),从德格迁来一个部落(尕托),又新组成一个河拉麻部落,均归属部久部落的管辖。这9个部落便成为曲麻莱藏族的前身。其中布久部落分布在杂日嘎纳、措池牙陇、措池玛陇、昂拉沟一带。该部落原属果洛三大部落之一的阿什姜然洛部落。1921年,为逃避马步芳的镇压和部落争斗,离开果洛,于1925~1931年进入曲麻莱境,人口增多,势力扩大,形成了布久红柯部落。1936年,布久部落西迁至今曲麻河乡措池一带游牧。

1965年,因草场不够,政府把措池、杜墟、勒泽、彻夏4个队移民到这里,那时基本上是无人区。有3个队适应不了严酷的气候,重新搬回勒池曲一带,措池一个队在此坚持下来。以后陆续又搬来一些人,所以措池的人来源很杂,方言中夹杂有安多话。

最初来的牧户,分成6个社,每个社都有6~7个小组,分作“奶队”和“干队”,“奶队”负责挤奶,“干队”负责驮运。不过“干队”只有一个,其余都是“奶队”。1966年,划分为4个社,1970年又改为3个队,按各自原先所在的地方划分草场,这3个队的格局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