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里塔尼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言

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The Islamic Republic of Mauritania,La République Islamique de Mauritanie)位于非洲的西北部,地处西经4°~17°、北纬15°~27°,面积103.07万平方千米。西邻大西洋,西北部与西撒哈拉相连,东北部与阿尔及利亚接壤,东南部与马里为邻,南部隔塞内加尔河与塞内加尔相望。全国3/4地区为沙漠覆盖,素有“沙漠之国”之称。毛里塔尼亚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只有中北部地势较高,阿德拉尔和塔甘特高原海拔800米,全国最高山峰伊吉勒山海拔915米。中南部地势虽平坦,但同中北部一样属沙漠地区,土壤贫瘠多沙石,植物稀少。只有南部塞内加尔河沿岸,土地肥沃,适合农作物生长。毛里塔尼亚气候因地而异,西北部地区为热带沙漠性气候,高温少雨,年平均气温为30℃~35℃,经常气温超过40℃,最高达到50℃。年降雨量100毫米以下。南部塞内加尔流域为热带草原性气候,5~10月为雨季,11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年平均气温30℃,年降雨量250~650毫米。毛里塔尼亚还是个多风的国家,旱季,沿海地区多凉爽的海洋信风;雨季,回归线以北地区多灼热的陆地信风,即哈马丹风,回归线以南地区多热带季风。全国则经常刮东北风,强劲有力,导致沙丘逐渐往西南推进。

毛里塔尼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主要民族为摩尔族和黑非族。摩尔族又分具有阿拉伯—柏柏尔人血统的白摩尔人和具有阿拉伯文化语言传统的黑摩尔人(哈拉廷人)。黑非族(非洲黑人)包括五个民族:图库勒族、颇尔族、索宁克族、沃洛夫族和班巴拉族。早先,摩尔族主要居住在毛里塔尼亚的北半部,从事牧业,是游牧居民;黑非族主要居住在南半部,从事农业,是定居居民。经过几个世纪的天灾人祸,摩尔族人和黑非族人迁徙频繁,上述特征已有所淡化。特别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长期干旱和严重沙漠化,导致大量摩尔族游牧民向南方农业区迁移,并放弃牧业,从事农业,成为定居者。此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也把众多的摩尔族人和黑非族人吸引到城市,使城市人口剧增。无论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摩尔族和黑非族杂居的现象随处可见。毛里塔尼亚已由一个以游牧人口为主的国家变成一个以定居人口为主的国家。

毛里塔尼亚是西非伊斯兰化最早和最彻底的国家,宪法规定伊斯兰教为国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法语为通用语言。虽然国家保障公民有信仰的自由,但不论是摩尔族人还是黑非族人基本上都信仰伊斯兰教。摩尔族人和黑非族人在语言、文化、传统和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经济、政治利益方面也时有矛盾,但是,毛里塔尼亚能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能和睦相处,共同的伊斯兰教信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毛里塔尼亚从地理、人文、社会诸多方面,既是阿拉伯国家,又是非洲国家,兼有阿拉伯和非洲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因此又有“阿拉伯—非洲之桥”之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宣布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毛里塔尼亚的四座古城(瓦拉塔、提希特、瓦丹、欣盖提)就是典型。古城内建有多座清真寺和古兰经学校,其建筑风格具有阿拉伯—伊斯兰建筑艺术的特色。古城内还建有许多民居,其建筑风格则充分展示了西撒哈拉游牧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

毛里塔尼亚有悠久的历史,早在60万年前,人类就出现在这里。公元前4000~公元前3000年,从事农耕的黑人民族富拉尼人已生活在这里。随着毛里塔尼亚北部气候逐渐干旱,从3世纪起,富拉尼人开始南迁到塞内加尔河流域,北非的牧民柏柏尔人开始迁入毛里塔尼亚,毛里塔尼亚由此出现黑白民族共存的局面。从8世纪起,柏柏尔人建立的桑哈贾联盟、穆拉比特王朝先后统治过毛里塔尼亚。 8~15世纪,西非黑人建立的加纳王国、马里帝国和桑海帝国也曾经统治过毛里塔尼亚的部分地区。7世纪开始进入北非的阿拉伯人逐渐向南进入毛里塔尼亚,他们带来的伊斯兰教、阿拉伯文字、语言以及文化习俗等逐渐深入柏柏尔人群,加上血缘相交,最终形成了今日的阿拉伯—柏柏尔民族,即摩尔人。15世纪上半叶,葡萄牙人开始侵入毛里塔尼亚,接着西班牙、荷兰、法国相继侵入。法国通过1900~1936年的全面侵略,最终将毛里塔尼亚变成自己的殖民地。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非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高涨的形势下,毛里塔尼亚于1960年宣告独立。

独立后,毛里塔尼亚历经达达赫执政、军政府执政、塔亚执政、民主和公正军事委员会执政、阿卜杜拉希执政、阿齐兹执政六个时期。在这期间,国家政治制度和民主制度有较大的变化。1961年宪法规定实行总统制,除执政党外严格实行党禁政策。1991年宪法则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原则;规定实行议会制,议会实行两院制,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组成。2017年8月公投通过宪法修正案,取消参议院,实行一院制;废除党禁政策,实行多党制。2006年6月又进一步修改宪法,将总统任期由6年缩短为5年,将“可连选连任”改为“可连任一次”,以防止独裁和确保政权更新。毛里塔尼亚政治上的一大特点是国家政权自1978年起就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到2007年成功选出首位民选总统时,其间经历了30年的军人政权。在此期间,军队与国家的关系密不可分。虽然在塔亚执政后期,尤其是2006年对宪法进行了修改并公投通过后,政府宣称走民主化道路,实行民主政治,但军队与国家政权形成的传统密切关系始终没有削弱。正由于毛里塔尼亚军队与国家政权关系密切,在1978年到2008年中六次已遂和未遂政变中,军人均走在最前列,充当着重要的领军角色。

经济方面,毛里塔尼亚原为殖民地,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结构单一,加上自然条件差,致使农业生产滞后,粮食不能自给,国民经济的两大支柱采矿业和渔业也欠发展。独立后数十年间,政局经常不稳,政变频仍,即使有几届政府想发展经济,制定规划并采取了措施,其结果也鲜有成效,因此毛里塔尼亚经济仍十分落后,被联合国宣布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2006年,毛里塔尼亚沿海发现了石油,民众热切盼望“黑色金子”能带来富裕,但由于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制约,石油工业发展成果有限。2009年阿齐兹总统执政后,推行政治改革,积极发展经济,使政局至今基本保持稳定,经济才得以发展。现在,比较过去,国内生产总值有所提高,人口发展指数排位有所提前,人均寿命也有所延长,但世界最不发达国家的帽子尚未能摘掉。

对外关系方面,毛里塔尼亚奉行独立、和平、中立的外交政策,强调自身阿拉伯和非洲的属性,致力于睦邻友好,积极推动非洲联合与马格里布联盟建设,重视发展与欧盟、海湾国家及国际组织的关系。近年来突出外交为经济服务的方针,努力拓展国际空间,争取更多外援,迄今已同110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其除了是联合国、非洲联盟成员国之外,还加入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阿拉伯国家联盟、马格里布联盟、七十七国集团等重要国际组织。

1965年7月毛里塔尼亚与中国建交。建交后,其历届政府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不同台湾地区发生任何官方关系;坚持对中国友好,积极发展同中国关系。毛里塔尼亚是坚决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的提案国之一。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两国观点基本一致;在国际组织中彼此配合,相互支持。达达赫总统、海德拉主席、塔亚总统、阿齐兹总统都曾到中国访问。1964年,两国开始进行贸易,此后订有多项贸易协定。现在中国已成为毛里塔尼亚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还对该国提供经济援助,并帮助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和标志性建筑。毛里塔尼亚第一大港努瓦克肖特友谊港即为中国援建。1968年,两国还签订了文化协定,中国每年接受毛里塔尼亚留学生并提供助学金。2000年,中国的兰州市与毛里塔尼亚的努瓦克肖特市结为友好城市。2012年4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努瓦克肖特调频电台正式开播,这是中国在西亚北非地区的首家电台。中国还向毛里塔尼亚派遣医疗队,到2016年已派到第31期。由中国援建的基法市新医院已于2016年6月落成并移交给该国。2015年9月,阿齐兹总统来华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中阿博览会开幕式,习近平主席同阿齐兹总统举行了会谈。2016年12月,中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访问毛里塔尼亚。2017年3月,中毛两国在毛里塔尼亚举办了第三届经贸混委会会议,签订了一系列协议。2017年5月,中国外长王毅访问了毛里塔尼亚。

本书较为详尽地对毛里塔尼亚的国土、人口、历史、政治、经济、旅游、文化、社会和外交等方面做了全面的介绍,期望帮助读者对这个有着独特色彩的非洲国家能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本书力求做到资料准确翔实,文笔朴实流畅,可读性强。对于一些不易理解的问题,则用注释予以补充阐明。本书适用于国际关系专业和非洲问题研究的学生、研究人员和爱好者阅读,并可作为赴非旅游、务工、经商和从事外事工作人员的重要参考读物。

本书编写过程中,吸收了2007年出版的李广一主编的《毛里塔尼亚·西撒哈拉》一书中由朱杰进撰稿的有关毛里塔尼亚的部分文字和研究内容,参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毛里塔尼亚大使馆网站等相关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朱伟东研究员、詹世明副研究员、赵茹林副研究馆员和沈晓雷助理研究员对本书的资料收集提供了宝贵的帮助,上海外国语大学魏方园硕士参与了部分编写工作,湘潭大学张博森学士翻译了部分外文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加上在国内要找到该国的有关资料异常困难,因此本书难免有疏漏和错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李广一

2018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