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里塔尼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国土与人口

一 国土面积

毛里塔尼亚地处西经4°~17°,北纬15°~27°,面积103.07万平方千米。西邻大西洋,西北部与西撒哈拉相连,东北部与阿尔及利亚接壤,东南部与马里为邻,南部隔塞内加尔河与塞内加尔相望。广大北部和中部地区处于西撒哈拉沙漠西南部,全国80%的面积为沙漠所覆盖,素有“沙漠之国”之称。

毛里塔尼亚所属时区为格林尼治时区(GMT),比北京时间晚8小时,不实行夏时制。

二 地形气候

毛里塔尼亚全国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只有中北部地势较高,阿德拉尔(Adrar)和塔甘特(Tagant)山丘高原海拔800米,山间溪水浇灌着棕榈树,形成许多景色优美的沙漠绿洲。全国最高山峰伊吉勒山(Idjil)位于北部祖埃拉特(Zouérat)附近,海拔915米。广大沙漠地区土壤干燥多沙石,植物稀少。中南部萨赫勒(Sahel)地区生长有小灌木和野草,雨季降雨量充足时,许多地区成为大片牧场。南部塞内加尔河沿岸土地肥沃,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是全国主要粮食产区。西部的毛里塔尼亚海域是世界上渔业资源最丰富的海域之一,海岸线平直,长754千米。

毛里塔尼亚境内唯一的河流是塞内加尔河。塞内加尔河发源于几内亚的富塔贾隆高原,向北流向马里,然后从马里流向西北,它是毛里塔尼亚和塞内加尔的界河,最后从塞内加尔的圣路易流入大西洋。[1]

塞内加尔河上游流经多雨的高原地区,在马里的卡伊以上河段多急流和瀑布,其中较大的瀑布有圭纳瀑布和费卢瀑布。卡伊以下河段蜿蜒于地势低平的草原地带,两岸支流稀少,没有瀑布和急流,河床比较平缓,河道多弯曲。

塞内加尔河虽然不是很长,但自上而下流经不同的气候区,各地降雨量相差很大,从而影响各河段河水的多寡及其季节性变化。上游雨量充沛,属多水区,年降雨量1500~2000毫米;下游干旱少雨,属少水区。河流水量主要来自上游河段,洪水期出现的时间自上而下逐渐推迟。卡伊的洪峰出现在6月中旬,下游塞内加尔境内波多尔的洪峰则出现在9月中旬,各地的河水量随季节变化。

地处塞内加尔河流域的西非国家有四个:几内亚、马里、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1972年,塞内加尔、马里和毛里塔尼亚三国联合成立了开发塞内加尔河的组织——塞内加尔河流域开发组织(OMVS),负责流域治理开发规划和工程实施。塞内加尔河流域规划的方针以灌溉为主,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全流域的水土资源。后来几内亚也宣布加入。

毛里塔尼亚除沿海和塞内加尔河沿岸气候比较湿润外,大部分地区气候炎热干燥。全国年平均气温在25℃以上,全年有6个月以上的时间白天气温在35℃以上,6~9月气温经常超过40℃,但1~2月气温最低时仅为10℃。每年7~9月为雨季,全国年平均降雨量不足200毫米,北部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为120~130毫米,南部塞内加尔河流域年均降雨量可达600毫米。全年以东北风为主,导致沙丘逐渐往西南推进。

毛里塔尼亚是个多风的国家,每年10月至次年6月旱季期间,沿海地区多凉爽的海洋信风,风力很大;7~9月雨季时,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多灼热的陆地信风,即哈马丹风;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多热带季风。各地季节间和昼夜间的温差很大,内地气温最低为17℃,最高达到50℃,沿海最低气温为12℃,最高可达40℃。

三 行政区划

全国划分为15个省(Wilaya)[2]、53个县(Moughataa),县下设区(Arrondissement)。全国有216个市镇(Commune),市长、镇长由民选产生。15个省为:西努瓦克肖特、北努瓦克肖特、南努瓦克肖特、阿德拉尔、阿萨巴、布拉克纳、达赫莱特-努瓦迪布、戈尔戈尔、吉迪马卡、东霍德、西霍德、因奇利、特拉扎、塔岗、提里斯-宰穆尔(见表1-1)。

表1-1 毛里塔尼亚行政区划一览表

续表

四 国旗、国徽、国歌

(一)国旗

毛里塔尼亚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底为绿色,中央为一弯黄色新月和一颗黄色五角星。[3]伊斯兰教是毛里塔尼亚的国教,绿色是伊斯兰国家喜爱的颜色,新月和五角星是伊斯兰国家的标志,象征繁荣和希望。2017年8月,经公投修宪,毛里塔尼亚更新了国旗与国歌,新国旗在上下两端各加了一条红色条纹。红色代表反抗殖民主义斗争中斗士的鲜血。

(二)国徽

国徽采用国玺的图案。国玺为圆形,由两个大小不同的同心圆重叠构成。小圆面上有一弯新月和一颗五角星,象征毛里塔尼亚为伊斯兰国家。新月前有一棵棕榈树和玉米穗,象征该国的农作物。大圆面周围分别用阿拉伯文和法文写着“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

(三)国歌

国歌为《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国歌》(National Anthem of Mauritania),歌词取自18世纪诗人巴巴·乌尔德·谢赫(Baba Ould Cheikh)的一首诗歌,由法国音乐家托利亚·尼基普鲁瓦斯基(Tolia Nikiprowetzky)作曲,自1960年毛里塔尼亚独立之时起便被确定为国歌。国歌歌词是:为真主尽力,严守所有禁忌,执行真主要你服从的法律,没有人能得利或弊,除了为真主,要走指定的道路,至死不渝!我们无论先后都一样充裕,敬爱真主,与邪恶的人远离。他们以各种借口,造假诋毁真主。他们胆大妄为,玷污笔记。他们教人受苦,无论是游牧或定居,他们篡改教条罪大恶极。假如有争论者,要你为他们的主张而争议,除非是客观的争论,否则置之不理。[4]

2017年修宪后,新的毛里塔尼亚国歌由拉吉·达乌德(Rageh Daoud)作曲。

毛里塔尼亚的官方格言是:荣誉、友爱、正义(Honor,Fraternity,Justice)。

五 人口

毛里塔尼亚全国总人口约为430万。[5]总体上分为摩尔族(Maure)和黑非民族(非洲黑人)两大类。摩尔人占毛里塔尼亚人口的2/3左右,主要依据血统和社会地位分为白摩尔人和哈拉廷人(又称黑摩尔人)两个分支。白摩尔人(阿拉伯-柏柏尔血统)约占总人口的30%,具有阿拉伯文化语言传统的哈拉廷人约占总人口的40%,黑非民族约占总人口的30%。主要黑非民族有图库勒族(Toucouleur)、颇耳族(Peul)、索宁克族(Soninke)、沃洛夫族(Wolof)和班巴拉族(Bambara)五个分支。黑非民族的社会地位较低且主要居住在毛里塔尼亚的南部狭窄地区。

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早期,毛里塔尼亚经历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大量人口从农村迁入城镇。1972年,首都努瓦克肖特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8%,到1984年,这一比例增长到35%。1988年,努瓦克肖特的人口总数是393300人,到2000年增长到588195人。重要经济城市努瓦迪布和罗索的人口分别由1988年的59200人和27783人增加到2000年的72337人和48922人。到2013年,努瓦克肖特的人口已达到958399人。伴随着农村人口的迁移,人们逐渐开始在城市地区定居(见表1-2)。1963年,毛里塔尼亚约83%的人属于流动人口,定居人口只占人口总数的17%,到1988年,定居人口的比例增长到88%,其中大部分人居住在大城镇中,流动人口比例则缩减到12%。2013年,据统计,流动人口仅余71122人,约占总人口的2%。[6]

表1-2 主要城市人口(2013年)

六 民族

毛里塔尼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主体民族为摩尔族和黑非民族(非洲黑人)。早先摩尔族主要居住在北半部,黑非民族主要居住在南半部;摩尔族主要从事牧业,黑非民族主要从事农业;摩尔族主要是游牧人口,黑非民族主要是定居人口。几个世纪以来,由于天灾人祸,摩尔族和黑非民族迁徙频繁,上述特征已有所淡化。特别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长期干旱和严重沙漠化,导致大量摩尔族游牧民向南方农业区迁移,或涌向城市,不少摩尔族人放弃牧业,从事农业,变成定居者。同时,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也把众多的摩尔人和黑人吸引到城市,使城市人口剧增。无论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摩尔族和黑非民族杂居的现象随处可见。毛里塔尼亚逐渐由一个以游牧人口为主的国家变成一个以定居人口为主的国家。摩尔人和黑人通婚现象也比较普遍。摩尔族中的上层人士也和黑人通婚。无论在摩尔人中还是在黑人中都有很多混血人。现在区分摩尔人和黑人已不能单纯以黑白肤色为标准,而主要依据此人的祖先是谁、讲何种语言以及遵从何种习俗和传统了。

(一)摩尔族

毛里塔尼亚的摩尔人分为白摩尔人和黑摩尔人,都讲阿拉伯方言哈桑语(Hassaniya)。从广义讲,摩尔人是指11~17世纪创造了阿拉伯安达卢西亚文化,随后在北非定居下来的西班牙穆斯林居民或阿拉伯、西班牙和柏柏尔人的混血后代。毛里塔尼亚的摩尔人则主要是阿拉伯征服者与当地的柏柏尔人融合后形成的阿拉伯-柏柏尔民族,其中含有黑人血统。虽然摩尔人有柏柏尔人的血统,但大部分摩尔人都认为自己是纯粹的阿拉伯人。并以此为荣,不愿承认自己是柏柏尔人。毛里塔尼亚的摩尔人最重要的标志是其摩尔文化和独特的哈桑语。

摩尔人从事的主要生产活动是牧业。除此之外,也在绿洲种植农作物,从事手工业和商业。像其他的游牧民族一样,摩尔人很善于经商,在整个西非有很多摩尔族的商人。出身于贵族的摩尔人看不起牧业和商业以外的其他生产活动。因此,耕地、手工业等其他职业都由摩尔人中社会地位低下的黑摩尔人从事。

(二)黑非民族

毛里塔尼亚南部塞内加尔河流域住着五个黑非民族:图库勒族、颇耳族、索宁克族、沃洛夫族和班巴拉族。图库勒族和颇耳族又被称为哈尔布拉尔人(Halpulaaren,单数为Halpoulaar),讲布拉尔语。

图库勒、颇耳、索宁克、沃洛夫和班巴拉五个黑非民族集中居住在塞内加尔河沿岸的内马地区。图库勒人和颇耳人有共同的祖先,都讲布拉尔语,但他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有很明显的区别。图库勒人完全是定居人口,从事农耕。颇耳人则是半定居人口,大部分生活在卡埃迪地区,即塞内加尔河流域雨季期间河水淹不到的地区,主要从事牧业,即便从事农业,也只是种植一些靠雨水浇灌的农作物。下面对五个黑非民族做一简介。

图库勒族 图库勒族曾于公元10~18世纪在富塔托洛地区建立了一个特克鲁尔王国。图库勒族的名字便是从特克鲁尔转化而来的,亦称为富塔托洛人。图库勒人于公元18世纪建立图库勒帝国。19世纪中叶,图库勒帝国崩溃,图库勒人分散到西非各地。图库勒族是毛里塔尼亚黑非民族中人数最多的,分为自由人、手工业者和奴隶。自由人属一等社会阶层,包括统治的贵族阶级、武士和地主阶级。手工业者属二等社会阶层,主要是织布工人、陶瓷器制造者、修鞋匠、铁匠、首饰匠和木匠,另外还有为贵族服务的乐师和乐谱学家。乐师分为歌手、击鼓手和吉他手。三等社会阶层是被解放的俘虏和奴隶,他们主要替主人从事家庭和农业劳动。

颇耳族 又称富拉尼族或富尔贝族,生活在从乍得湖畔到大西洋岸边的萨赫勒地区。在塞内加尔河畔的颇耳族属半定居人口,大部分人生活在塞内加尔。毛里塔尼亚的颇耳族是以放牛为主的牧民,但20世纪70~80年代严重的干旱导致大量牛群死亡,现在的颇耳人已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了。

索宁克族 也称为萨拉科列族或萨拉利莱族,主要分布在塞内加尔河畔,从事农业,主要种植粟子。索宁克人生活在集体村庄里,基本是定居人口,最喜欢养马。如果说摩尔人喜欢骆驼,颇耳人喜欢牛,那么索宁克人则喜欢马,他们认为马是高贵的象征,索宁克族的每一个家庭至少要养一匹马。

沃洛夫族 沃洛夫人原先生活在塞内加尔河以北,先是被图库勒人赶往西部,后又被摩尔人赶过塞内加尔河,大多数人生活在塞内加尔,在毛里塔尼亚只留下一小部分人。沃洛夫人绝大部分是农民,种植花生、玉蜀黍及高粱,但也有许多人做商人、金银匠、裁缝、木匠、教员和公务员。

班巴拉族 在马里占人口的多数,而在毛里塔尼亚则是黑人少数民族,生活在东南部靠近马里的边境地区。

七 语言

1968年3月4日毛里塔尼亚颁布的法令规定,阿拉伯语和法语同为官方语言。1991年7月12日通过的宪法规定,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法语为通用语言。民族语言有哈桑语、布拉尔语、索宁克语和沃洛夫语。哈桑语是从阿拉伯语派生出来的语言,与阿拉伯文言文很相似,所有摩尔人都讲哈桑语。布拉尔语为图库勒人和颇耳人使用。索宁克语和沃洛夫语为索宁克人和沃洛夫人使用。1979年,在黑非少数民族的强烈要求下,毛里塔尼亚民族语言学院成立,研究制定了布拉尔语、索宁克语和沃洛夫语的拼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