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经济:改革开放四十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坚定不移推进全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虽然山西省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仍存在突出问题,但总体看,改革开放40年来全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保持定力、持续发力,坚决跳出以往“市场好时无暇调整、市场差时无力调整”的怪圈,彻底摆脱对资源型产业的过度依赖,着力构建多元化中高端现代产业体系,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资源型经济转型引向深入,在全国产业格局中重塑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一 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超越于农业劳动者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就不可能有工业的独立发展和飞跃,更不可能有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因此,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加强农业建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向科学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以农业转型发展为方向,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推进山西农业的特色化、高质化、融合化和开放化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山西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特色农业大省向特色农业强省转变。一是突出山西省优势杂粮、有机旱作、功能农业(食品)三大特色,全面推动杂粮、畜牧、蔬菜、酿造等特色产业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功能化提升。二是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三是推动农业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城郊农业、农产品加工、农林文旅康等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四是加快推进山西农谷、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运城农产品出口平台“三大战略”,引领示范带动提升全省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

二 促进传统优势产业优化提质、改造升级

能源产业要顺应能源革命要求,坚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形成多轮驱动、低碳绿色的综合能源体系,以能源结构优化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坚定不移推进煤炭去产能,提高先进产能占比和综合经济效益。加快三个千万千瓦级外送电基地建设。稳步提升煤层气抽采利用水平。扩大风电、光伏装机规模,推进大型水电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开发生物质能、地热能。焦化产业加快实现“以焦为主”向“以化为主”转变,提高产品附加值。钢铁、铝等冶金产业推进精深加工。制造业要紧盯同行业最高水平,持续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淘汰低端、提升中端、发展高端。下大力气推动“山西智造”,实施中国制造2025山西行动纲要,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明显提升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发挥军工企业技术优势,提高军民协同创新能力,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因地制宜发展轻工业,逐步解决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衡问题,培育轻工知名品牌,重振山西轻工业。

三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必须千方百计抢占的制高点。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手机等为重点,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培育数字经济,建设智慧山西,实现“一化”促“四化”。依托独特资源电源条件,做大做强铝镁合金、半导体材料,加快石墨烯、碳纤维等前沿新材料产业化。以清洁生产、低碳技术为重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强前瞻布局,以市场换项目,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整合现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做大生物医药产业。现代煤化工要发挥专业团队优势,跨企业联合发展,尽快走出一条与石油基不同的差异化、高端化、规模化、国际化的煤基化工发展路子。

四 集中力量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水平不高是山西省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突出表现。要在创新体制机制、重大项目开发上实现新突破,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转型的新引擎、新支柱。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生态保护要求日益提高的条件,要利用好“表里山河”的地理风貌和丰富的人文、生态资源,集中力量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黄河、长城、太行是大美中国的亮丽名片、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中华民族的独特符号。要以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为支撑,构筑全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同时,注重旅游与文化、体育、休闲、养生等相融合,打造“康养山西、夏养山西”品牌。以文旅产业的增量投资和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转变山西对外形象,加速全省产业结构调整进程。

五 以壮大民营经济激发结构调整活力

民营经济的活跃度和发达程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总体质量。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省份,山西产业结构调整之所以长期举步维艰,也在于民营经济不发达,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传统产业长期占支配地位,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及长期以来固化、僵化的发展模式吸纳了大量的要素和资源,对民营经济形成挤出。发展民营经济是增强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必然选择,是山西省调整产业结构和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必须下大力气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通过民营经济作为改革的“增量”活力因素带动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资源型传统产业这一“存量”的优化调整。

一是切实做到“法无禁止即可为”,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的领域,切实降低准入门槛,打破区域行政壁垒。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主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在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用地指标等方面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二是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依法保护非公有制财产权。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依法平等获取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三是破解民企资金短缺难题,重点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畅通社会投融资渠道,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撑。四是推进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有效解决山西省国有企业“一股独大”和资源依赖、政府依赖等问题,吸引民营企业广泛、深入参与国企股改。通过改革,让国有企业真正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与民营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参与主体。

六 下决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难以复制的竞争力和显性生产力。长远来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必须有优良的营商环境做保障,只有良好的营商环境才能有效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的集聚,才能培育民营经济发展沃土,从而实现全省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由于历史、观念、体制等多重因素影响,山西省营商环境不优、制度性交易成本偏高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各项政策措施还有待落到实处,已经成为制约全省产业结构深度优化调整、转型综改和创新驱动的瓶颈,成为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29]

一是“六最”目标常抓不懈。建立长效机制,与中央和省要求对表,与发达地区对标,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对接,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敢为人先、奋发有为、只争朝夕、一抓到底,以最高标准和最严要求推动各项改革措施落地,壮士断腕、刀刃内向,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六最”营商环境。

二是深入推动“三个彻底转变”:彻底转变唯GDP的政绩观,彻底转变“官本位”思想,彻底转变服务理念,把爱民亲商内化为各级干部的人生观、价值观,打造“亲”“清”政商关系,把创优营商环境作为政府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因素,把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作为最终考核标准。

三是充分重视人才环境的重要性。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环境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吸引项目落地、支撑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山西省要始终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出台地域适应性强的系统性人才政策,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既重视引才,更要重视留才,尤其是注重用好已有人才,激发已有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有魄力破除一切制约人才发展的限制政策,改革人才评价的刻板教条,打破人才流动限制,构建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才机制。打造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打造厚积薄发、绵延不绝的人才优势和发展动力。

四是更加重视改善民生环境、社会环境。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看中的不仅是投资环境,良好的民生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等对企业和人才具有巨大吸引作用。必须加快改革进度,转变工作作风,简化办事流程,回应社会关切。从细节着手,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办事,转变服务理念,从根本上扭转办事靠关系的沉疴陋习。要以太原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引领,综合系统治理大气和水环境质量等民生环境突出问题,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提升全省的对外形象和要素吸引力。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不是一朝一夕的易事,要抱定必胜信念,破障碍、去烦苛、筑坦途,努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持续创优营商环境,放手发展民营经济。要保持政策和导向的连续性,克服发展短视,确保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孜孜以求,不因当政者的改变而改变,不因当政者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只要全省上下团结一致,保持历史耐心,以非常之力,下恒久之功,就一定能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传统产业再造新优势,部分产业达到全国一流水平,促进山西在全国产业版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为振兴崛起奠定坚实基础,走出一条具有山西特色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之路,推动山西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1] 新中国成立及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煤炭产量数据根据牛仁亮主编《辉煌山西6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284页),结合山西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计算。

[2]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及《2017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3] 这一政策于1984年提出。1984年8月,山西省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地方煤矿发展的暂行规定》,提出“要实行有水快流,大中小结合,长期和短期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方针”。

[4] 张复明:《抓住发展主线 推进结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经济结构调整述评》,《前进》2008年第9期。

[5] 《山西五十年》编委会:《山西五十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第31页。

[6] “三个基础”即农业基础、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四个重点”即“挖煤、输电、引水、修路”。

[7] “三项建设”即重点工程建设、公路建设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8] 苗长青:《山西改革开放38年光辉历程(上)》,《太原日报》,2016年7月24日。

[9] 高春平、杨茂林:《建国60年山西若干重大成就与思考》,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第202页。

[10] 高春平、杨茂林:《建国60年山西若干重大成就与思考》,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第203页。

[11] 杨玉堂:《山西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和成效》,《党史文汇》2004年第5期。

[12] 苗长青:《山西改革开放38年光辉历程(中)》,《太原日报》2016年7月25日。

[13] 苗长青:《山西改革开放38年光辉历程(中)》,《太原日报》,2016年7月25日。

[14] 杨玉堂:《山西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和成效》,《党史文汇》2004年第5期。

[15] 崔新龙、辛义生:《山西省经济结构调整工作会议召开》,《山西日报》,2006年8月29日。

[16] “三个战略取向”:一是明确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定位,二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转变,三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拓展。

[17] “三个发展重点”:一是继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二是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三是积极发展加强薄弱产业。

[18] 山西省发展的“三根软肋”是指: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科技创新。

[19] “三个跨越”:通过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山西省由煤炭大省向新型化的能源和煤化工大省跨越,由老工业基地向新型工业基地和精品原材料基地跨越,由自然人文大省向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跨越。

[20] 于幼军在山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做的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1月29日。

[21] 赵峻青:《迎接党的十七大特别报道(二):三大战役带来六大变化——我省煤炭工业走出可持续发展道路》,《山西日报》2007年9月27日。

[22] “512”工程,即选择50个重大项目、100个高成长项目、200个潜力项目,作为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抓手,目标是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达到7%~8%。

[23] “1511”工程,即加快建设项目100个,尽快开工项目50个,加快审批项目100个,储备项目1000个,目标是到201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0%,其中,文化旅游占比12%,现代物流占比10%左右。

[24] 农产品加工“513”工程开始于2009年,即按照省、市、县三级总体规划、分层次推进、重点扶持的原则,在现有农业产业化国家级及省级龙头企业中选择30个企业、在全省资源型企业转产和招商引资企业中选择20个投资额在亿元以上的企业,作为省级梯队重点培育的50个企业;选择100个有一定规模、发展前景好、带动力较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市级梯队进行培育和指导;选择300个成长性好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县级梯队进行培育和指导。

[25] 贠娟绸:《突出抓好“三大工程” 我省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发展》,《山西经济日报》,2012。

[26] 有关资料来源于2016年8月发布的《山西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27] 参见《山西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28] 根据山西省环境保护厅在2013年山西省委组织的煤炭管理体制座谈会上的汇报材料计算整理。

[29] 刘晓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发展不竭动力》,《太原日报》2018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