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党课读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党的纲领和奋斗目标

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一 中国共产党人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明确把“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作为自己的革命纲领。[9]1922年7月的中共二大宣言明确:“中国共产党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这是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中共二大宣言同时明确了党在当时条件下的主要奋斗目标:“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解放;”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10]这是当时党的最低纲领,也就是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共产主义理想都是共产党员的力量源泉、精神支柱和立身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如果共产党人动摇了共产主义这个理想信念,也就动摇了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

作为共产党人,我们在牢固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的同时,要深刻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长期性。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其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不可能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制定一个固定的时间表,也不可能为它的发展设计一个固定的模式。只有从现实国情出发,扎扎实实地解决好当前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有效地推进共产主义事业。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1]的重要论断。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最基本的特点是经济不够发达,最根本的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为实现这个基本纲领而奋斗,就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也就是为实现党的最高纲领而奋斗。如果在这个奋斗过程中不忠诚、不热情,那就是有意无意地背离了党的最高纲领,就不是一个自觉的共产主义者。

中国共产党人是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既要胸怀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矢志不渝,又要从现实出发,把奋斗目标置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之上,分阶段有步骤地科学推进我们的事业。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从现阶段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扎扎实实地做好当前的每一项工作。

二 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重新审视我国国情并深刻反思国际社会主义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作出的重要理论创新。这一理论的提出,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方位和坐标,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根本依据。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论断,但同时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2]这里需要我们把握两个关键命题: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时代。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根本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二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虽然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这一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不能脱离现阶段我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水平去理解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转变。

继续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把它阐述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实际上就是为了更加准确地确定党的历史使命、确定国家的历史方位。一是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总依据,最根本的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既不偏离“一个中心”,也不偏废“两个基本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二是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所决定的,也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三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13]只要坚持好这一路线,中国共产党就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在历史长河中永葆生机、勇立潮头,一定要大踏步跟上时代的步伐。落后于时代,与时代隔绝,“躲进小楼成一统”,不仅不可能“站起来”“富起来”,就算曾经已然“站起来”,也曾经富裕过,甚至强大过,也依然会被他者欺侮、会被历史淘汰。近代以来这种屈辱、惨痛的教训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忘记,也永远不能忘记。苏东剧变的深刻历史教训始终在警示着我们。

(一)全面把握“中国梦”的内涵要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核心目标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同时,要全面把握中国梦的内涵要义,还要清楚理解“两个一百年”的历史进程和“两重历史任务”。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一百年,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清晰擘画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即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历史交汇期。

“两个百年”的历史进程: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探索、实现中国梦必须经历的两个重要历史阶段。第一个百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这第一个百年里,中华民族是从无路可走,到找到复兴之路,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这是民族复兴的第一个阶段。第二个百年,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本世纪中叶,在新中国成立100年的时候,完成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我国现代化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现在,我们就是处于完成第二个百年任务的历史阶段。

“两重历史任务”:一是实现中华民族的民族复兴;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证明,救中国和发展中国都要靠社会主义。所以,实现民族复兴是我们的梦,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也是我们的梦。对共产党员来说,特别不能忘记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个任务,这是我们的崇高理想。

(二)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中国梦不仅是理想、是目标,也是现实,反映在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中。中国梦的实现,要体现在解决老百姓关心的每一件具体事情上。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民群众感受到这个梦的好处——是真实的、可以实现的,感觉到这个梦和他们有关系,愿意为实现这个梦而付出、去奋斗。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闭幕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只有这样,老百姓在“追梦”的过程中才有获得感,才有动力和奔头。

(三)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首先,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直接关系这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实现中国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不是别的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与指向,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宏伟目标是一致的、吻合的,只有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后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2013年的全国人大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重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结论,也是现实的必然,既指明了实现中国梦的方向,也彰显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

其次,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积蕴于近现代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特别是在中国的快速崛起中迸发出来的具有很强的民族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的精神及其气象,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显示。“中国精神”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涵,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最后,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充分尊重和体现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的本质要求就是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力量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全体中国人汇聚而成的整体力量。只有亿万中国人都确立一个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信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十三亿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凝聚成一种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巨大力量。有了这种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变为现实!

同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还必须做到有备无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14]中国梦的实现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面临许多风险和挑战,甚至是反复。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估计,树立忧患意识,做好最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行动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