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萧山改革开放40年访谈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萧山围垦的背景

采访者:陈工程师,您好!萧山围垦被称为“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更为可贵的是,围垦铸就了艰苦创业、不断开拓的“萧山魂”。您是萧山围垦的著名工程师,是萧山大规模围垦的一线人员,我们想请您谈谈萧山围垦的历史。请您首先简单地介绍一下自己。

陈光裕:我出生于1933年,出生地是浙江萧山。1951年9月,我考入浙江省水利水产干部学习班;1951年11月,我被分配到萧山县建设科做办事员,参加浦阳江茅潭汇裁弯取直工程施工。1953年2月至4月,我到浙江省水利厅技术训练班学习。1954年4月至1964年11月,我到萧山县水利局管南沙排洪工程,因为当时南沙几乎没有正式的排洪工程设施,虽然种的主要是棉、麻等耐旱作物,但经常被淹没。我主要参加南沙排涝闸、开挖前后解放河排洪工程与南沙大堤的除险加固工程施工。1957~1964年,我主要负责农田水利及小砾山排洪站工程、雀山岭水库(后因各种原因暂停)施工与设计。1964年以后基本上负责萧山50多万亩(1亩≈666.67平方米)围垦工程设计施工与除险加固、水利设施配套工程,直到退休。2004~2007年,我被聘为17 800亩围垦的工程指挥部顾问,围垦有什么事,我就一起去和大家商量。2007年以后,我身体不好,就向他们提出不再工作了。我是萧山第七届、第八届人大代表,第六届政协委员,第七至第九届政协常委。1991年10月,我还加入了中国水利学会围涂开发专业委员会,担任委员,当时县一级的委员只有我一个。所以,这是同志们与领导对我的信任。

采访者:请您介绍一下萧山围垦的背景。

陈光裕:萧山位于萧绍平原水网地带,东西北三面被钱塘江包围,南边有它的干支流富春江、浦阳江、凰桐江、永兴河等。历史上大风大潮坍江造成的重大灾害比较多。据《萧山围垦志》记载:南宋咸淳六年(1270)秋,大风,江潮越堤,北海塘新林周冲毁;明嘉靖十八年(1539)六月初六,西江塘北段毁,江潮泛滥,县城可驾巨舟,大饥;明崇祯元年(1628),七月连雨,廿三日大风大作,江水从白洋川、瓜沥堤内灌入,不含老雏妇女在内淹死1.7万余人;清同治四年(1865)五月,浦沿长河等处西江塘决堤,县城俱没;民国36年(1947)初,江岸离头蓬尚有2.5千米,至6月坍至头蓬镇,每日少则10余米,多则30~40米。头蓬街东北已坍入江中,灾民累累,饿殍遍野。镇海殿沿江沙地万余亩坍入江中,头蓬镇已成死市。新湾乡已有坍没之势;民国37年(1948)7月6日,台风、大雨,城北、宁围土埂7日午夜溃决,数千亩作物及茅舍遭淹。10日凌晨,头蓬镇沿江居民因来不及逃走,被狂浪吞噬者20余人。新湾、党湾以东沙地,自中秋节后开始坍江,日坍进七八十步,万余亩农田、两万余亩盐田坍入江中。至年底,江岸距新湾、党湾仅里许,无所归依的灾民6万余人[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萧山把水利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20世纪50年代开始,南片治理浦阳江、凰桐江、茅潭汇、永兴河,建茅山闸、峙山闸;中片建设钱塘江排灌站、小砾山排灌站、七甲排灌站、江边排灌站,开挖新开前后解放河、大治河、大寨河(后称北塘河),疏浚城河。这些都是农民兄弟的义务劳动,分文不取。那时农民分到土地,但一听要治理江河,扔下自己田里的农活,蓑衣笠帽一穿,扛起铁耙木锹就来了,包括后来围垦这种大工程,都是义务加班加点干。

20世纪50年代,钱塘江上的泥沙通过新安江、富春江、浦阳江向下冲刷,到三江口,在闻堰至浦沿拐了个弯成了“之”字形。到南岸七弯八弯的堤塘下,堆积成一片片淤泥,日积月累,淤泥不断上涨。于是,浦沿、长河一带的社队,对大堤外涨起来的滩涂,自发地、小规模地围一些进行垦种。但那时还没有正规的、上档次的堤塘,往往经不起潮水的冲刷。于是潮来水淹,潮退地现,起色不大。

20世纪50年代起,为了确保南沙大堤的安全,群众出力,挑土培堤,国家也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补助砌石护岸,加固堤塘,整治江道,堤塘渐渐被拉直了,而且堤外有了一片淤泥滩涂,围垦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