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我谈“萧山精神”
采访者:“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精神已载入《萧山市志》,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萧山人“潮”前走。请谈谈您对这种萧山精神的认识与理解。
朱淼水:萧山精神主要是“四千精神”延伸出来的。“四千精神”是“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千方百计,千辛万苦”。萧山的崛起,的确少不了“四千精神”,这“四千精神”据我所知也是萧山民营企业家首先提出的,他们对此有深切体会。后来又有“围垦精神”,萧山人搞围垦确实不简单,当年根本不讲条件,政府一声号令,全县有任务的公社大队生产队,便自觉地做好准备,到时浩浩荡荡地或步行、或骑自行车、或坐船,千军万马到了现场,吃咸水,睡草棚,又是寒冬腊月,围垦之地,萧山人称之为“萧山的西伯利亚”,那种艰辛是今人无法想象的。所以围垦精神作为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精神也是值得发扬的;后来又有敢于“吃头口水”精神,敢于“抢潮头鱼”精神,也是敢于创新、敢于拼搏、敢于改革的精神。直到萧山钱塘江大潮成为一种“潮”文化,有了观潮节,看到有人敢于迎着潮头冲浪,才意识到“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精神,也是萧山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确实需要有这种精神,保持以往的敢于改革、勇于创新,需要保持永恒的拼搏精神,才渐渐完善地提出了如今人们所说的“萧山精神”,而萧山人最早喊出的“四千精神”倒为其他地方所接受。
“搏浪”“冲浪”是一种气魄,是一种大无畏的气概,是一种开拓,是在明知不可为的水面上,开拓出一条勇往直前的道路。萧山人有“搏浪”“冲浪”的精神,也源于萧山的水环境、水文化和历史渊源,毕竟萧山有汹涌澎湃的钱塘江大潮,一日两汛,天长日久,不断地鼓舞着萧山人勇往直前。
时代在飞跃,进入全球化、互联网、智能化的今天,我们如何面对高科技的浪潮?有一位中年的小企业主说出了一句很有启发性的话:“我们的前辈靠的是体力,我们这一代靠的是财力,我们的下一代靠的是智力。”智力、学识、科技、高效,已成为当代萧山人的共识。在“互联网+”的今天,作为智者的萧山人,已经走在了高科技的前列。事实已经充分说明,聪明的萧山人不仅勤劳,更有创新和开拓精神。正是不断地创新开拓,不断地技术改造,才使萧山人梦想成真。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是聪明的象征,勤劳加智慧才能造就文明。我们勇于搏浪,我们勇于冲浪,将昔日贫困落后的萧山,造就成今天一片繁华的新天地。我们坚信萧山人能够将古已有之的“搏浪”“冲浪”精神发扬光大,使萧山勇立时代潮流的前列,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采访者: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辛苦了!
[1]“四清”运动是指,1963年至1966年,中共中央在全国城乡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关于运动的内容,一开始在农村中是“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和清财物”,后期在城乡中表现为“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和清经济”。运动期间,中央领导亲自挂帅,数百万名干部下乡下厂,开展革命;在城市中是“反贪污行贿,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广大工人和农民参与其中,积极响应。
[2]“一大二公”,出自1958年9月3日的《人民日报》社论《高举人民公社的红旗前进》,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一是大,二是公。“大”是指公社规模大,便于进行大规模综合生产建设;“公”是指人民公社比农村生产合作社更具社会主义化、集体化。
[3]1929年2月,浙江省政府为发展浙江南部和西部经济,决定自行筹款修筑自杭州经浙赣两省省界江山县至江西省玉山的杭江铁路,杭州端终点设在钱塘江南岸的萧山、南星桥附近。建设资金部分由政府拨给和发行公债外,其余从庚子赔款中动用。因资金匮乏,杭江铁路采用分段修筑、分段通车的方式,1930年3月动工,1933年11月30日竣工,1934年1月正式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