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的逻辑:民营企业在非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6 本书的分析框架

结合以上概念及本书的研究目标可以绘制出本书分析框架,如图1-1所示。

图1-1 本书分析框架

在分析过程中,本书将民营企业的投资生产过程分为两个步骤,第一阶段是投资准备阶段,第二阶段是投资生产阶段,因本书主要观察的企业的产品主要用于出口,不参与属地经营,因此本书没有对民营企业的经营行为做过多的描述分析。本书在分析第一阶段的信息矛盾、第二阶段的生产矛盾、劳资矛盾和企业社会矛盾时主要按照矛盾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企业管理者的应对方案以及解决矛盾的社会界面来进行分析,最后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提出政策建议。本书在分析民营企业的同时,还将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进行了对比,这主要是因为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在资源、目标、兴趣、权力等方面均不相同,所呈现的行动逻辑也不同,因此就民营企业讨论民营企业是片面的,也是不完整的。

本书将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管理困境作为研究对象,将坦桑尼亚的外商投资服装加工类企业作为主要研究领域,将“工厂及辐射地”作为分析的场域,这里的辐射地随企业的拓展与经营不断变化,主要包括不同的部门、车间、工作区域等,研究的舞台包括生产线部分、工作组等。甚至连工厂外的空地也可以作为研究场域,因为当无数在此聚集等待工作机会的无业者或者是午餐时间周边小商贩来此聚集售卖午餐的时候,这里就变成了由行动者、资源、权力等要素构成的场域,找工作的人们与工厂里出来招工的员工之间、找工作的人们与工厂的看门人之间、小商贩与买东西的工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妥协就构成了行动舞台。同一个人在不同的舞台上可能因为资源、权力的不同呈现截然不同的反应。例如一个工人,当他在工厂劳动的时候,因为他处于权力的下方,他可能需要埋头苦干才有所收获,但当他的身份转变为一个午餐商贩面前的顾客时,他转而处于权力的上方,所以他开始表情严肃地讨价还价甚至还可能一怒之下拂袖而去。如果这个工人不但是一个工人还是流水线组长,那么他除了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还要协调中方车间主任与本条流水线工人之间的矛盾,这时的他可能又处于另一种权力关系的某一位置,表现出不同的行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