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从唐中宗拒绝巡幸东都到唐玄宗五幸洛阳
一 唐中宗拒绝巡幸东都
唐中宗在洛阳复位后,着手恢复李唐政权。神都依旧称为东都,社稷、宗庙、陵墓、郊祀、官名、行军旗帜、服色、文字等,都按唐高宗时的制度加以恢复;迁武氏七庙神主于长安。
唐中宗尽管是在“天下思唐久矣”[75]的情况下东山再起的,但对于自己登极却不理直气壮。二张被杀后,他不敢贸然称帝,而是以“监国”的身份祭祀武氏宗庙。尽管武则天的遗制已经交代取消自己的皇帝称号,但随后唐中宗举办登基大典,在即位诏书中仍然称呼母亲为“则天大圣皇帝”,自己复位,不过是“承先绪”而已[76]。这时候,几乎全国都沉浸在唐室中兴的喜悦之中,唐中宗诏令天下各州设置大唐中兴寺、大唐中兴观各一所。然而称为“中兴”,便意味着唐中宗否定自己母亲的行径以及唐朝国运遭受过劫难。因此,谏官张景源上疏反对,认为武周、李唐政权的转移,不过是母子之间权力的交接,一脉相承,其间不存在阻隔,不存在“中兴”的问题,建议改称为“龙兴”,“庶望前后君亲,俱承正统,周唐宝历,共协神聪”[77]。这涉及孝道以及周朝和武则天皇帝地位等问题。唐中宗欣然采纳,说母亲当时执掌国政,只是适应客观形势的权宜之计,“唐周之号暂殊,社稷之祚斯永”。因此,“中兴”提法不恰当,不许再用,寺观则改名“龙兴”[78]。如此弥缝口径,算是基本上和自己撇清了关系。那么,武周时期就不必以独立朝代的形式单列出来,而是作为唐代历史时期的一个阶段划入唐朝之中。
武则天葬后五个月,唐中宗由洛阳返回长安,不敢再轻易东幸一步。景龙三年(709年),关中灾情严重,粮价暴涨,运山东、江淮粮食到长安,耕牛十之八九累死在运输途中。群臣纷纷建议唐中宗巡幸洛阳。皇后韦氏出身于关中氏族,不愿意离开老家而东迁,群臣再建议时,唐中宗大发脾气,说:“岂有逐粮天子邪!”[79]朝廷坚持不东迁,居然也在长安渡过了难关。后经唐睿宗到唐玄宗初年,皇帝们八年不复东幸。如此看来,关中供应困难并不一定导致帝王东幸洛阳。这表明李唐皇室首崇长安政策的恢复和对洛阳地位的矫正、调整,使它依然从属于长安。
为了确保长安的安全,唐廷把注意力集中到防范北边的突厥和西边的吐蕃寇边的问题上。景龙二年(708年),朔方军大总管张仁亶(后改名为张仁愿,以避唐睿宗李旦讳)奏请唐中宗,筑成三受降城。三城都在今内蒙古地区,各距四百里,南临黄河,遥相应接,以牵制突厥的内犯。景龙四年,唐中宗以金城公主和吐蕃赞普和亲,以改善双边关系。景云二年(711年),唐睿宗在凉州(治今甘肃武威市)设置了第一个藩镇——河西镇,以凉州都督贺拔延嗣领节度使。开元二年(714年),唐玄宗又在鄯州(治今青海乐都县)置陇右藩镇,以陇右防御副使郭知运领使;后来又在益州(治今四川成都市)置剑南藩镇。到唐玄宗时,一共设置了九个藩镇,责任是防边,防御吐蕃的就有这三个,长安的安全一度有了保障。
二 镇压李重福叛乱
谯王李重福是唐中宗的次子,后宫所生。神龙元年(705年),韦皇后诬陷他与二张勾结谗毁,导致唐中宗同自己所生的长子李重润被杀,他因而被贬至均州(治今湖北丹江口市)。景龙三年(709年),唐中宗大赦天下,被流放的人皆放还,但不许他回长安,他上表乞求,仍不予批准。次年六月,唐中宗去世,韦后封锁死讯,自总国政,派五百名士兵戍守均州,对他严加防范。韦后旋即被政变者杀掉,并废黜为庶人,唐中宗的弟弟相王继位,是为唐睿宗。洛阳人张灵均对李重福说:“大王地居嫡长,自合继为天子。相王虽有讨平韦氏功,安可越次而居大位!……今东都百官士庶皆愿王来,王若潜行直诣洛阳,亦是从天上落,遣人袭杀留守,即拥兵西据陕州,东下河北,此天下可图也。”[80]李重福欣然采纳,派家臣王道先赴洛阳,秘密招募勇士,随后自己同张灵均假托公务,乘驿车北上。
秘书少监郑愔贬官途中滞留洛阳,等待李重福的到来。他甚至起草好了制书,内容是,李重福称帝,年号改为中元克复,睿宗退位,尊为皇季叔,张灵均为右丞相、天柱大将军知武事,自己为左丞相知内外文事。
八月,洛阳县官得知这一消息,开始搜捕,并向东都留守裴谈汇报。洛州长史崔日知已捕获数十人。李重福赶到洛阳,王道率领党羽随从,准备袭取左右屯营,逼迫营兵作乱,杀留守,占东都。他们到天津桥时,队伍已达数百人,皆手持兵器,呐喊助威。留台侍御史李邕到皇城东南的左掖门,布置闭门拒敌;又到右屯营,对将士们说:“重福虽先帝之子,已得罪于先帝,今者无故入城,必是作乱。君等皆委质圣朝,宜尽诚节,立功立事,以取富贵。”[81]李重福来攻夺右屯营,遇到的是箭射如雨,不能如愿。他转身攻打左掖门,见闭门,就放火焚烧。左屯营将士前来镇压,他在窘迫之际,跃马自外郭城东北的上东(春)门逃出,躲藏在山谷间。次日,裴谈派兵搜索。李重福走投无路,跳入漕渠自溺身亡,时年三十一岁。尸体在洛阳车裂,弃市三日。郑愔和张灵均都在洛阳被处斩。事后,崔日知被提拔为东都留守。
三 唐玄宗五幸洛阳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睿宗的第三子,垂拱元年八月初五(685年9月8日)生于洛阳。生母窦氏被武则天所宠幸的户婢韦团儿诬陷为搞巫术活动诅咒武则天,于长寿二年正月初二(692年12月15日,这时以十一月为正月)在东都嘉豫殿朝拜武则天后遇害。尸体被秘密埋入宫城中,人们不知道具体的处所。唐睿宗当时是皇太子,不敢在母亲面前流露出丝毫不满情绪,居然装得容止自如。唐睿宗即位后,因唐玄宗被立为太子,追谥窦氏为昭成皇后,招魂葬于洛阳城南,陵墓称为靖陵,还在长安立了一所仪坤庙以享祀。后来,祔葬于唐睿宗桥陵(在今陕西蒲城县),迁神主于太庙。
唐玄宗登极后,一共五次巡幸洛阳。他所下《幸东都制》说过:“三秦(长安)九雒(洛阳),咸(皆)曰帝京,五载一巡,时惟邦典。”[82]他巡幸洛阳的时间少数因事提前,多数情况下恪守定制,间隔五年。他首次幸洛,在登极五年后的开元五年(717年)正月,驻守将近两年才回长安。这次,他主要清理武周政权的遗迹。他毁掉了武则天当年假借所谓瑞石而建置的拜洛受图坛、碑及显圣侯庙;因明堂不合古制,而且穷奢极侈,俯临宫掖,他便下令恢复为乾元殿,作为皇帝处理国家大事时临御的正殿,冬至、元日受朝贺以及秋季大享,都改在圆丘举行。他还为当年举事反对武则天篡权、失败自杀被枭首洛阳的宗室越王李贞平反,封了一位宗室子弟为嗣越王以继其后。同时,唐玄宗还在洛阳处理同东北方民族的关系。奚、契丹已经内附,二族所占领的州县归还给唐朝,唐玄宗恢复在柳城(今辽宁朝阳市西)的营州都督府建置,封一位官员的女儿为固安公主,嫁给奚族首领饶乐郡王李大酺。契丹族首领松漠郡王李失活来洛阳朝拜,唐玄宗以宗女为永乐公主嫁给他。唐玄宗还下令各州举荐隐居不仕的高人,并亲自召见嵩山处士卢鸿一(一作卢鸿),拜为谏议大夫。但卢鸿一不乐仕进,固辞官职,还山隐居。
唐玄宗第二次幸洛于开元十年(722年)正月启程,直到次年正月北巡山西后返回长安。他在洛阳下诏册封契丹首领松漠都督李郁干(一作于)在李失活死后继任松漠郡王,并以余姚县主的女儿慕容氏为燕郡公主,同他和亲,还册封奚族首领饶乐都督李鲁苏在其兄李大酺被契丹杀害后继任饶乐郡王。唐玄宗把乾元殿依旧题名为明堂,还为《孝经》作注,颁发给全国和首都的贵族学校国子学。
唐前期疆域图
唐玄宗为了东赴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在长安驻守不足两年,提前于开元十二年(724年)十一月第三次巡幸洛阳。一年后,他将封禅付诸实践,然后返回洛阳。直到开元十五年(727年)秋,吐蕃、突骑施寇掠瓜州(治今甘肃安西县东)、安西(治今新疆库车),西部战事亟待部署,他才由洛阳返回长安。唐玄宗这次在洛阳处理军国大事,依次有以下一些事。
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亲自挑选大理卿源光裕等十一位有声望的京官到地方上当州刺史,命宰相、诸王、中央各部门长官在天津桥边为他们饯行。唐玄宗自书十韵诗,由宦官高力士颁赐给这十一位官员。这项政治改革五年前已在长安开始进行。当时,宰相源乾曜上疏,认为形要之家多任京官,贤能之士多任外官,太不公平;自己的三个儿子都是京官,请求外出两人。唐玄宗对他大加赞扬,号召文武官员向他学习,于是公卿子弟以京官出为外官者有百余人之多。这一次外出的源光裕,就是源乾曜的侄孙。御史台长官奏请:“周朝酷吏来子珣、万国俊、王弘义、侯思止、郭霸、焦仁亶、张知默、李敬仁、唐奉一、来俊臣、周兴、丘神勣、索元礼、曹仁哲、王景昭、裴籍、李秦授、刘光业、王德寿、屈贞筠、鲍思恭、刘景阳、王处贞等二十三人,残害宗枝(李唐宗室),毒陷良善,情状尤重,子孙不许仕宦。陈嘉言、鱼承晔、皇甫文备、傅游艺四人,情状虽轻,子孙不许近任。”[83]唐玄宗批准。唐玄宗在宫城中的集仙殿同张说等大臣宴饮,说:“仙者凭虚之论,朕所不取。贤者济理(治理国家)之具,朕今与卿曹合宴,宜更名曰集贤殿。”[84]遂将集仙殿改名为集贤殿。开元五年(717年)唐玄宗首次幸洛时,秘书监马怀素奏称东都机构中的书籍散乱讹缺,请选学者校勘,唐玄宗于是搜访佚籍,选吏缮写,命元行冲、尹知章、韦述等二十人勘正,以左散骑常侍褚无量为使,在乾元殿前编校群书,乾元殿东廊因而称为乾元院。次年更名为丽正修书院,张说充当修书使。开元十年(722年),张说奏请太常博士贺知章、秘书员外监徐坚、监察御史赵冬曦等人,入丽正书院编修《唐六典》及《文纂》等书,但努力几年,没能完稿。开元十二年(724年)移到明福门内,命名为丽正殿书院。唐玄宗将丽正书院中五品官以上的学者任命为集贤院学士,不够五品者为直学士,由张说知院事。集贤院不仅是编修校订书籍的处所,还是制礼作乐的机构。经过数年的努力,经史子集四部充备,由元行冲奏上《群书四部录》二百卷,稍后简化为《古今书录》四十卷,共著录图书五万一千八百五十二卷,唐玄宗令百官入乾元殿东廊参观。
开元十四年(726年),唐玄宗改封契丹松漠郡王李邵固为广化王,奚饶乐郡王李鲁苏为奉诚王,以从甥陈氏为东华公主,成安公主女韦氏为东光公主,分别嫁给二王。突厥和渤海遣使来朝,献方物。
开元十九年(731年)十月,唐玄宗第四次巡幸洛阳,次年十月北上巡幸潞州(今山西长治市)、北都(今山西太原市),然后返回长安。唐玄宗在洛阳期间,组织民夫疏浚东都苑中那段洛水,毁掉皇津桥,与天津桥合为一桥。他以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祎为河东、河北行军副大总管,率军袭击奚、契丹。信安王大破两族,唐玄宗登临应天门城楼接受献俘。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正月,唐玄宗第五次乘坐上东幸洛阳的车驾。初到洛阳,他遣使迎请恒山方士张果来洛阳,恩礼甚厚。张果自称已经数千岁,有神仙术,唐玄宗授以银青光禄大夫,号通玄先生。张果还山后即去世,好事者汇报为“尸解”,即像蝉蜕那样,蜕在而蝉飞,唐玄宗从此颇信神仙。当年夏季,唐玄宗率太子及群臣在东都苑割麦,并分赐群臣,用意在于让太子等人尝尝稼穑艰辛的味道,并参照鉴定派出视察民间收成的人所作汇报的虚实。契丹连年寇边,幽州(治今北京市西南)节度使张守珪发兵讨伐。契丹牙官李过(一作遇)折自愿担当唐军的内应,乘夜勒兵杀掉契丹王屈烈和大将可突干,然后率众来降。年底,传首东都,高悬于天津桥南示众。随后的两个年份,新罗、吐蕃都遣使朝贡。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对道教经典《道德经》(《老子》)和佛教经典《金刚经》作出的注释,连同十三年前对儒家经典《孝经》所作的注释,儒释道三教的基本读本都在洛阳出台了御制的解释,平衡了三教的关系。但唐玄宗的著述实际上是由他挂名,多人参与。这一时期,唐玄宗在全国范围内征聘精通世俗学问和宗教学问的人,入丽正书院编辑、编纂和注释图书。崔藏之曾“结庐嵩山,著书数万言”,并向北宗禅大师普寂请教佛学,于是经“丽正学士、左常侍元公行冲与沙门一行特表闻荐,召入丽正殿,详注《庄》《老》”[85]。开元二十年(732年),东都副留守崔沔“奉敕撰《龙门公宴诗序》”,接着,“延入集贤院,修《老子道德经疏》,行于天下”[86]。宋州(今河南商丘市)人陈希烈“精玄学,书无不览”,常被招入皇宫讲授《道德经》《周易》,担任秘书少监。“玄宗凡有撰述,必经希烈之手。”[87]
唐玄宗本来预定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二月二日回长安,但在开元二十四年十月,洛阳宫“闹鬼”,他于是召见大臣们重新讨论西还一事。裴耀卿、张九龄认为秋收未毕,请稍缓时日。但李林甫说:“长安、洛阳,陛下东西宫耳,往来行幸,何更择时!借使妨于农收,但应蠲(免除)所过租税而已。臣请宣示百司,即日西行。”[88]唐玄宗大觉此话入耳,立即宣布回长安。
连续不断的巡幸,使唐玄宗不胜其烦。在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决定第五次幸洛之际,他召见京兆尹裴耀卿,了解改善长安的供应问题。裴耀卿先强调长安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支配性地位不可动摇,是所谓“国家帝业,本在京师,万国朝宗,百代不易之所”[89]。然后,他就改革漕运问题建议分段转运,沿途修仓,疏通河道。唐玄宗任命他为江淮、河南转运使。到次年八月,他主持在河口输场东边置河阴仓,西边置柏崖仓;三门东边置集津仓,西边置盐仓;又在三门北山修陆路十八里,车运以避中流砥柱造成的黄河湍险。这样,江淮漕粮经鸿沟输纳河阴仓,又沿黄河运到洛阳含嘉仓或陕州太原仓,进而经渭河运往关中。此外,其他人也对一些水道加以疏浚。经过这一改革,每年运入关中的粮食比唐高宗初年增加十多倍。同时,发展农业,增产粮食,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得以在关中推行和籴法(官府议价购买民间粮食),供应大为好转。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由洛阳返回长安后,再也不东幸洛阳了。天宝三载(744年),他兴冲冲地说:“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李]林甫。”[90]然而十年后,渔阳鼙鼓惊破了唐玄宗的太平梦,使他尝到放弃洛阳所酿成的苦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