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 研究背景
人类经济活动的实质是对自然和社会范围内稀缺资源的获取和配置,这些资源包括资本、要素、劳动力、技术等众多内容。而人类社会得以维系与延续正是依赖于对这些资源的控制、采集、摄取和加工,每一个个体,追逐资源的支配和控制权,最大化自身的资源和利益,作为由个体组成的群体,围绕资源的交往方式则是多种多样的,如竞争或合作等。在一定时期内或一个稳定的群体内部,人们围绕资源配置的互动的状态是相对稳定的,这种稳定的状体是个体间所习惯的交往方式,是一种互动的均衡状态,本书将这种均衡状态称为资源配置规则(朱宪辰、关宏宇,2013)。如此,将社会运转视为个体间围绕资源的互动,那么作为互动均衡状态的资源配置规则,在更为宏观的层面则对应于社会制度,在这一视角下,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的本质是社会资源配置规则的变化。
资源配置规则的界定所隐含的一个基本假设——制度是内生于博弈过程的均衡现象,是博弈过程中多主体互动的均衡状态。社会经济活动中各参与主体的认知状态、行为决策则是制度得以实施的微观基础,而群体内部能够协调并达至均衡是因为所有个体分享了关于策略选择的共同认知。也就是说,制度作为一种个体间稳定的交往模式和预期,源于群体内个体分享的共同认知,相应的制度变迁和社会转型的基础是个体间共同认知的调整与更新,可以把制度的变迁过程理解为个体认知与系统环境互动调整的过程,也是一个认知更新与收敛的过程(晏鹰,2010)。
正如North(2006)指出的,内隐的认知调整和外显的制度变迁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同构性。因此,对社会转型和制度变迁的分析中,互动中的个体认知状态的调整和策略知识的更新这一微观基础是尤为重要的。布坎南和塔洛克(2000)在论述一致同意原则中指出,引入互动视角后,多个个体间一致决策选择,不仅结果的帕累托最优特征问题是重要的,为达成一致同意而产生的复杂的协商和讨价还价过程更为重要。这给出的启示是,围绕资源配置问题的“利”之争,其关键在于个体之间的“理”之争,因此,个体对于资源配置规则应当如何的认知状态(正当性评价和预期)——资源配置规则偏好与认同是协调、解决由转型带来的新的不确定性的基础。结合中国当前社会转型和经济改革问题,基于资源配置规则视角来看待转型过程,其本质是从原有计划体制下“政府支配照顾-民众依赖服从”规则到市场体制下“民众自我协商、合作协调”规则的转变。
中国社会转型,源于市场化改革抵消了计划经济造成的财政重负和短缺,对原有计划的控制逐步放开,尤其是放开了对社会基层决策单元——城乡家庭和企业的生产和生活的全面控制,同时解除了对其保障供给的责任义务。这一过程中,农户、个体工商户和民营者、管理者接手的转制企业和外资企业,创造了绝大多数的就业机会和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也带来集体物品合作供给困境。
以往政府包揽了住房、医疗和教育等各项服务和产品的供给义务,包揽了相应的治理责任,在上述“放开-解除”过程中,市场化、产业化、企业化的改革对于那些可分割成排他性、竞争性的私人物品领域的转型是相对平稳的,但在涉及诸多个体共有、共用、共享的不可分割的公共物品和集体物品领域来说,转型过程并不平稳,家庭和企业都无法仅仅通过私人消费和经营决策完成生活和生产运行,而是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对非市场交易性的俱乐部物品或集体物品的合作供给问题,如私人住宅小区公共设备的维护更新、程序化和组织化运作的商会、出口行业反倾销集体应诉等。
上述集体行动困境的根源在于政府通过推出一系列正式制度,大规模推进各项改革迅速地完成了外显制度层面的转型,而互动主体内隐的认知状态和行为模式的调整转型却远远没有完成,且后者的转型是一个相对漫长的学习、调整、试错和收敛的过程,在这个试错学习过程中,不同个体则可能处于认知状态转型的不同阶段。因此互动中的个体们原有的共享认知状态转变为多元异质认知状态,关于社会资源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规则进行配置的认同存在分歧,一部分个体规则认同仍然停留在依赖政府安排上,即科层化的垂直行政权力支配规则,而另一部分则逐渐习得并接受与其他个体的自愿协商、平等协作,即市场化的水平协调规则。此时围绕着社会稀缺资源的获取和配置互动中,由于人们秉持着不同的规则认同与行为预期,新场景下的均衡形成存在一定困难,尤其是非私有且不可分割的公共部位的治理,采用个体间水平协调互动来自发合作供给集体物品的共享认同和共同知识还远未形成,匿名个体间的共享资源治理仍处在传统互动方式瓦解(外显制度转型)后的不确定之中。
二 问题提出
讨论至此,本书要考察的问题也逐渐清晰,如果把自发扩展的制度视为众多参与人通过行为互动而达成的一个能够自我实施的激励相容的博弈均衡的话(晏鹰,2010),那么社会转型过程中,参与人的行动决策及其行为决策的内在驱动——认知状态,对于新博弈均衡的达至则是至关重要的。
具体地说,我国从垂直行政权力支配到水平市场自愿协调的转型现状下,个体认知层面的资源配置规则的偏好取向是新制度安排下的行为决策与互动均衡的微观基础。本书从微观个体认知与行动角度解释社会和制度转型经验,尝试把转型期的复杂场景抽象到控制实验中,对较为简化的转型期异质(尤其是异质规则偏好)个体间协调合作与行为调整问题进行考察。具体问题概括如下。
如何理解资源配置规则及个体对资源配置规则的偏好,如何基于资源配置规则视角理解我国社会转型现状?
如何针对转型过程中决定各方参与人互动模式的具体偏好内容进行简化和经验度量,对转型期多元规则偏好在群体中的分布情况进行测度,并讨论影响偏好延续或改变的因素?
在前人关于偏好、信念与行为的决策理论基础上引入规则偏好后,如何构建包含规则偏好与策略预期的行为决策框架?如何刻画异质个体间的互动过程,尤其是一次性且匿名的交往互动中,信任与合作的形成过程和状态?
如何进行田野调查和实验室控制实验设计,从而对异质规则偏好个体间的信任与合作进行实证检验?
本章作为本书的第一部分,主要任务是在介绍本书的基本研究背景的基础上,提出本书所要考察的问题。本章余下内容包括本书核心概念界定,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最后是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