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耕文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总前言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包括能够被传承的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自然地理范围内,经过长期历史过程形成的,为当地人民所熟知、所认同,带有地方文化符号特点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其包括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生产生活方式、社会习俗等诸方面。地域文化首先在于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古代交通不便和行政区域的相对独立性,各地的文化形态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从而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呈现丰富多彩的多样化。地域文化划分的标准具有多重性,如以地理相对方位为标准划分,则分为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南方文化、北方文化、东北文化、西北文化等;如以地理环境特点为标准划分,则分为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珠江文化、松辽文化、运河文化、大陆文化、高原文化、草原文化、绿洲文化、岭南文化、海疆文化、长城文化、丝路文化、红山文化等;如以行政区划或古国疆域为标准划分,则分为齐鲁文化、中原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关东文化、巴蜀文化、湖湘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闽台文化、八桂文化、黔贵文化、青藏文化、西域文化、徽文化、赣文化等。正因为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中华民族才拥有了光辉灿烂的优秀文化,从而屹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地域文化研究的历史非常悠久,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地域史研究和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地域文化的研究也逐渐展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成立了众多地域文化研究的专门机构。如燕赵文化研究中心(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华夏文明研究中心(山西省委宣传部)、晋学研究中心(山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兰州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宁夏大学)、草原文化研究所(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内蒙古大学)、西域文化研究院(塔里木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山东师范大学)、河南省河洛文化研究中心(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殷商文化研究所(郑州大学)、楚文化研究所(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荆楚文化研究中心(长江大学、荆州博物馆)、中国地域文化研究所(武汉大学)、湖湘文化研究中心(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基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徽学研究中心(安徽大学)、江淮文化研究所(合肥学院)、赣鄱文化研究所(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赣学研究院(南昌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越文化研究中心(绍兴文理学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师范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四川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云南大学)等。

二是开展了对各地域文化发展史和文化现象、文化特征的梳理工作,出版了一大批地域文化研究成果。出版的全国性地域文化丛书有:《中国地域文化丛书》24卷(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1998),《中国地域文化大系》6种(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中华地域文化研究丛书》5种(学林出版社,1999),《中国地域文化通览》34卷(中华书局,2013),《客家区域文化丛书》12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中国北方地域文化》(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中国南方地域文化》(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中国海洋文化丛书》14卷(海洋出版社,2016);出版的某一省市或某一地域文化丛书有:《浙江文化史话丛书》4种(宁波出版社,1999),《楚文化知识丛书》20种(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荆楚文化研究丛书》8种(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徽州文化全书》20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巴蜀文化研究丛书》(巴蜀书社,2002),《齐文化丛书》22卷(齐鲁书社,1997),《魅力长治文化丛书》10卷(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东港文化丛书》6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山西历史文化丛书》20册(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中原文化记忆丛书》18卷(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人文肇庆系列丛书》9册(广东旅游出版社,2012),《湖湘文库》702册(岳麓书社,2017),《沅陵历史文化丛书》10册(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陕西历史文化遗产丛书》3册(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邵阳文库》201种218册(首批41种)(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代县人文丛书》4种16卷(三晋出版社,2016),《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第一辑10种(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第二辑10种(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此外,《岭南文库》350种、《岭南文化知识书系》300种,《闽南文化研究丛书》14册、《闽南文化百科全书》14卷也在陆续出版。此外,还出版了数百种专著、专书。

三是创办了一批专门发表地域文化研究方面文章的刊物,发表了数以千计的学术论文。如《地域研究与开发》(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82年创办)、《东南文化》(南京博物院1985年创办)、《西域研究》(新疆社会科学院1991年创办)、《中国文化研究》(教育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1993年创办)、《中华文化论坛》(四川省社科院1994年创办)、《地方文化研究》(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3年创办)、《中原文化研究》(河南省社科院2013年创办)、《地域文化研究》(吉林省社科院2017年创办)。此外,《社会科学战线》《学习与探索》《北方论丛》《边疆经济与文化》《学术月刊》《江海学刊》《江汉论坛》《广东社会科学》《福建论坛》《齐鲁学刊》《东岳论丛》等刊物也设有研究地域文化的专栏,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

就东北地区而言,成果亦十分丰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成立了地域文化研究方面的机构:东北文化研究院(吉林师范大学)、萨满文化与东北民族研究中心(长春师范大学)、东北建筑文化研究中心(吉林建筑大学)、萨满文化研究中心(长春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黑龙江大学)、东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哈尔滨师范大学)、东北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大连民族大学)等。这些研究机构,对于深入研究东北文化起到重要作用。二是出版了一批有关整个东北地域文化研究的丛书或专著。有关整个东北地域文化的代表作有:《东北各民族文化交流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满族民俗文化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关东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东北文学文化新论》(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松辽文化》(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6),《东北三省革命文化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中国东北草原文化丛书》第一辑、第二辑(长春出版社,2015)等;分省、市文化丛书或专书的代表作有吉林省的《松原蒙满文化系列丛书》(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吉林卷(中华书局,2013),《吉林文学通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松原历史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吉林历史与文化研究丛书》17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15~2017),《通化历史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8)。辽宁省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辽宁卷(中华书局,2013),《沈阳地域文化通览》(沈阳出版社,2013),《鞍山文化丛书》18册(春风文艺出版社,2015),《沈阳历史文化丛书》10册(沈阳出版社,2017)。黑龙江省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黑龙江卷(中华书局,2014),《黑龙江历史与文化研究》首批66种(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5~2017)。《辽河地域文化系列丛书》《牡丹江地域文化丛书》正在陆续出版中。此外,出版了一批资料性很强的书籍和工具书,如《长白丛书》百余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2018),《东北历史与文化论丛》(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关东文化大辞典》(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吉林百科全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等。三是发表了数以百计的学术论文。

综上可知,全国包括东北在地域文化研究方面,已经有了较深入的研究,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成果丰硕。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如研究力量分散,各自为战,自说自话,缺乏整合;地域文化之间的互动、交融明显滞后,缺乏比较研究;研究成果粗线条的较多,高质量的精品力作较少。

就东北地域文化而言,也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思考。首先,就研究机构而言,成立的专门研究东北文化的机构并不多,许多有实力的大学,如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辽宁大学等没有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东北三省社会科学院也见不到相关机构。至于创办的研究文化的专门刊物,也只有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的《地域文化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

其次,关于东北地域文化的命名问题,很不统一。最常见的有“东北区域文化”“东北文化”“关东文化”“松辽文化”“松漠文化”“辽海文化”“辽河文化”“长白山文化”“龙江文化”等。东北地区文化名称的不统一,反映了学者们认识上的差异,实则是存在分歧。鉴于后五种称谓地域狭小,有以偏概全之嫌,故舍弃不论。前四种称谓中,“东北区域文化”“东北文化”是以地理相对方位为标准命名的,“关东文化”是以古代行政区划和历史沿革为标准命名的,“松辽文化”是以地理环境特点为标准命名的。我们采用了“东北文化”之名称,主要考虑当代人们对“东北”的习惯性称呼,且比“东北区域文化”之称更简捷。

再次,关于东北文化研究,还存在许多薄弱之处。如东北文化理论阐释长期得不到重视,既缺乏研究,也很少讨论;研究的方法比较单一,很少运用新的研究方法——计量、比较、社会、心态等史学、文学或文化学方法;档案资料的挖掘与利用远远不够,确切地说只是冰山之一角;断代文化研究还有空白之处,关于夫余文化、高句丽文化、渤海文化、辽金文化、元明清文化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缺乏高质量的精品力作;当代东北文化的研究还没有广泛开展,尤其是为现实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当代文化缺乏系统的研究。东北老工业基地要振兴,文化软实力不可缺少,东北的曲艺文化、影视文化、大学文化、冰雪文化、会展文化、汽车文化都亟须加强研究。

最后,目前还没有一套比较全面地反映东北文化的丛书,只有宏观的相关论述,缺乏系统研究,尤其是缺乏专题性的研究。

有鉴于此,我们决定编写《东北文化丛书》(下简称“丛书”)。

丛书最早设定19个专题,后经过反复酝酿、科学论证,最后确定为12个专题,即《东北农耕文化》《东北渔猎文化》《东北游牧文化》《东北文学文化》《东北宗教文化》《东北流人文化》《东北移民文化》《东北服饰文化》《东北饮食文化》《东北建筑文化》《东北民俗文化》《东北域外文化》。这些专题已经基本涵盖东北文化中的主要方面,同时可为今后丛书的续编留有余地。

丛书的编写宗旨在于从12个侧面,对独具地域、民族与历史特色的东北地域文化的源流、内涵、发展及历史地位、社会价值进行全方位、深入系统的研究。值得高度重视的是,在研究、继承东北优秀地域文化的同时,也应注意阐释其时代价值。正如习近平同志所阐释的那样:“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习近平的讲话高屋建瓴,充分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我们在具体落实中,结合东北优秀文化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充分展示东北文化在中国乃至东北亚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增强东北优秀文化的软实力,并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这也是东北地域文化研究方兴未艾、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丛书编写总体要求:一是自然地理与人文意识兼顾,侧重人文历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北的水土养育了东北人,东北文化与黑土地是息息相关的,离不开自然地理。但是我们不主张地理环境决定论,而是将自然地理与人文历史相结合,尤其侧重人文历史,以人文历史为重心。二是共性与个性兼顾,阐明共性,突出个性。东北文化是东北多民族共同创造的,从地域性和民族性上既有交融又有不同。在研究东北文化时,共性和个性问题不容回避,要把共性和个性阐释清楚,既要阐明共性,又要突出个性,重心放在突出个性、差异性上。三是宏观与微观兼顾,侧重微观。宏观是从整体和专题上都应该有整体的把握和宏观的概括。整体的把握、宏观的概括和评价,一定要建立在微观的论述、微观的阐释基础上。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以宏观为统领,以微观阐释为重心。四是纵向和横向兼顾,以横向为主。丛书不是编写文化史。每一个专题都可以写一部史,比如东北服饰史、东北饮食史、东北宗教史、东北建筑史等。我们要摈弃写成文化史,而要从文化的角度,在每一个选题中分出若干子专题,每一个重要的层面构成选题的每一章、每一节,将重心放在子专题上,围绕子专题展开研究。纵向要对历史的脉络和发展做出初步的、粗线条的勾勒。因此在横向和纵向的问题上,横向是重心。五是学术性与知识性兼顾,侧重学术性。丛书编写的效果最好能达到雅俗共赏,即对专家而言具有学术借鉴作用,对普通读者来说也能受益。二者的重心放在学术性上,不能倒向知识性,做成通俗的作品。六是图文并茂,以文为主。丛书要求图文并茂,每一部书、每一个专题都要选一些代表性的图作为辅助,阐释文意,以增强视觉效果,但总体上以文字(论述)为主。六是篇幅适中,不宜太长。每部书的篇幅30万字左右,这样的篇幅可以增加读者面,社会影响力能广一点。

丛书最早策划于2010年,真正启动于2016年3月,至2018年9月完成出版,历时两年半。就作者队伍而言,集中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研究东北文化方面的学者。他们专业功底深厚,知识积累广博,治学态度严谨,研究成果丰硕,是名副其实的“专业队”。就写作过程而言,其间召开了一次组委会,具体讨论了编写体例与编写大纲;召开了四次作者会,及时解决撰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督促写作进度,检查学术质量,为丛书的按时保质出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保证良好的学风,丛书进行了严格的学术不端检测。凡是重复率高的著作,一律进行修改,直至达到学术标准为止。为了保证学术质量,我们聘请了学术专家进行外审,按丛书书序他们分别是:衣保中、程妮娜、武玉环、张福贵、杨军、李治亭、赵英兰、郑春颖、曹保明、曲晓范、赵永春、郑毅先生。他们以严谨治学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在百忙之中审阅了书稿,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此,我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丛书为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在课题立项过程中,吉林省社科规划办领导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出版经费方面,省财政厅鼎力相助;在项目管理方面,丛书编写办公室的同志们,包括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财务处的同志,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在出版方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高度重视,兢兢业业,体现了良好的专业素质。对此,我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丛书是一个卷帙浩大、洋洋400万言的大项目。由于时间紧迫,水平有限,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