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老韵文的禅意
朱小健[1]
我们今天能够举办“赵朴初与当代中国佛教文化”学术研讨会,其实应当感谢包括朴老在内的前辈们的努力。大概是在1976年,在我当时工作的安徽省安庆地区水电勘测设计队里,流传着一本薄薄的油印《南行杂咏》,内容是朴老的几十首诗词曲。当时,那是我们青年工人在毛泽东和郭沫若诗词之外读到的唯一韵文作品。青年人私下传抄,一时为其独特的风格所迷。可以说,那本小册子至少在我的家乡影响了一代人的文化生态,为几乎被“文革”摧残殆尽的传统文化保存了种子。正是朴老他们的作品和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持,成就了今天我们无比贴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
回顾人类历史,宗教与文化几乎同时发生,密不可分。宗教在中华民族繁衍壮大的历史上也发挥过重要作用。佛教从异域传入中国,经过与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构成。佛教文化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都有深刻影响,还通过佛教的传播影响到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世界更多地方的人们。不深入研究中国的佛教,就难以全面深入地把握中华传统文化。习近平主席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这体现着实现中国梦的文化战略。我们的研讨,正是为“三个活起来”而尽的绵薄之力。
朴老是社会活动家,也是造诣颇深的诗人、书法家。他创作的诗词曲作品,目前我们看到的有1700多首,23万多字,还有众多为人题写的联句。其诗词曲有唱和之作、咏物之作、纪事之作,也不乏抒情之作,这些韵文作品,功力深厚,内涵丰富,体现着朴老的人格情怀。
本文试从朴老诗词曲中所含禅意的角度,谈谈自己阅读朴老作品的心得,就教于方家。我这里说的“禅意”,是指朴老韵文蕴含的悲悯情怀,略同于“佛心”,即“大慈大悲之心”,[3]而非仅指通常所说的“清静寂定的心境”。[4]这种禅意,也许正是朴老韵文的本质。这种禅意的精神个性和表述特色是朴老韵文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
一 朴老韵文禅意的精神个性
诗言志,朴老的韵文,有着独具的精神个性,主要体现在居士的心境、社会活动家的心胸、特殊语境的应对、创新形式的追求四个方面。
1.居士的心境
对一种宗教的研究,大致可分两类:一为纯学术的研究,研究者身在局外,并不信仰该宗教,当然并不排除因研究而生的对研究对象的喜爱。一是本身信仰该宗教,则其研究带有自身的宗教体验,与不信仰该宗教者并不完全相同。体现在韵文创作上,作为佛教徒的诗人其作品也自然常常会带上佛教文化的烙印。读朴老的作品,你会在不经意间体味到浓浓的禅意。
朴老正式皈依佛门一般被认为是1935年在上海圆明讲堂经圆瑛法师介绍成为居士。然朴老自幼生活在二祖、三祖活动的太湖和有佛教氛围的家庭,使其幼年已萌向佛之心。如:
《失题残句》(1927/1)[5]
江南五月风如酒,一路山花醉眼看。
其年朴老刚二十岁,已具物我相宜之禅意。
《江南好二首》(1932/1)
江南好,流水绕人家。浅盏芬甘尝芡实,曲栏清艳倚莲花。往事记些些。
江南好,吹梦落花风。小阁诗来人去后,高楼箫起月明中。逸兴与谁同?
显然清新诗风中的静寂隐隐折射禅心,莲花、明月的意象更是佛家专有寄意物。又:
《宁沪列车中作》(1932/1)
冷意初凝借茗浇,重围袭耳语嘈嘈。
空山践约知何日?独向人群味寂寥。
此诗1997年朴老91岁时曾重书,暮年回看人间世,几人般若到彼岸,或有曲高和寡之感吧。
《二月四日,访鼓山(四首)一》(1981/307)
撑柱南天是此山,梵宫气象罕能班。
何当尽遣浮云去,满月清华照世间。
鼓山自然风光美,到访者未必皆有朴老此心。
《赠熊猫》(1985/381)
随缘所至众欢喜,温文尔雅其容止。
不可一日无此君,故应称号竹居士。
一称竹居士,尽现普度之情,以“随缘”开篇,亦显禅意。
《敬题〈赵州禅师语录〉》(1992/580)
平生用不尽,拂子时时竖。
万语与千言,不外吃茶去。
此诗末句广为流传,甚至超过赵州和尚的“吃茶去”。许嘉璐先生关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传播有“一体两翼”说,[6]其中一翼就是茶。朴老韵文多有咏茶记茶者,亦多含佛意。
《吟哦从何起》(1999/734)
试看吟哦从何起,尽从这里涌出来。
十身赫赫唯心契,一念明明与世呆。
情卸娑婆皆净土,见除瓦砾尽珍台。
行人莫但东西执,九品莲花处处开。
此诗或可视为朴老于自己韵文的总评。要之在家居士的心境,形成与一般人不同的意象与诗意。
2.社会活动家的心胸
在家居士而兼社会活动家,使朴老韵文在为社会进步造福民众生活歌唱时,多了一份悲悯。
《哀辛士》(1941/3)
岂能北辙又南辕?无北无南八表昏。
信有修能遭众嫉,竟教积毁铸沉冤。
鸱枭在室悲弓折,魑魅甘人可理论?
逼窄江南容后死,弥天泪雨望中原。
此诗系1941年为皖南事变作,辛士,是新四军的谐音。悲愤底面是对众生迷妄的怜悯。
《太虚法师挽诗》(1947/7)
旬前招我何为者,付我新编意倍醰。
遗嘱分明今始悟,先几隐约话头参。
神州风雨沉千劫,旷世光华掩一龛。
火宅苇儿应不舍,再来伫见雨优昙。
太虚法师1947年逝世前十日,曾电话招朴老至玉佛寺相见,赠其《人生佛教》一书。诗中“遗嘱”谓期其“拨冗常到佛教会”,“话头”指太虚法师说“当离此赴无锡、常州”暗示“无常”。朴老1945年底参与创建中国民主促进会,积极推动民主革命进程,“神州风雨沉千劫,旷世光华掩一龛”既是对太虚法师的颂扬,亦是为民为国献身出力的自期,这种人间佛教路向,非仅自修度己,更有治平之思。而其寄望于努力护法,则有别于普通社会活动家。
《和无文禅师游晋祠诗》(1957/36)
唐碑宋像夸文物,治道于今视小鲜。
会见和平齐着力,万方同庆月轮圆。
思治国之道,存弘法之心。如果说这是就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晋祠文物而思,下面这首作于埃及的小诗则饱含着对人类福祉的期盼。
《骑骆驼过人狮像》(1957/40)
头巾飞舞骋明驼,扬臂惊沙扑面多。
我欲与君商一谜,田畴大漠待如何。
面对古希腊斯芬克斯拦路之谜,朴老欣赏的不是骆驼的善走、沙漠的辽阔,而是化荒漠为田畴的祝愿。
《九十述怀诗》(1996/700)
九十犹期日日新,读书万卷欲通神。
耳聋不畏迅雷震,言笑能教远客亲。
曾助新军旗鼓振,力摧谬论海天清。
千年盲圣敦邦谊,往事差堪启后生。
九十回首,自许有成,所举七事:求日日新、读书通神、历乱不移、为国交游、助新四军、斥印挑衅、促日邦交,无一不关社会活动,亦无一不本佛教徒立场。即如助新四军事,其自注云:“当时中共中央曾对此有文表扬,然不知是佛教徒之所为矣。”可见以佛教徒而为社会贡献的特色。
3.特殊语境的应对
朴老从安庆天台里世太史第走来,历清末、民国、新中国,于积贫积弱时奋力,推中华文化之传承,不遗余力。他曾解释《九十述怀诗》“耳聋不畏迅雷震”句云:“俗语聋子不怕雷,人尽知之也。然雷有自然之雷与社会之雷,未必尽人知之,而余皆亲历之也。”他在不同的环境中,总以赤子之心葆一正念追求。既有逢盛事的《颂宪草》(1954)“可真实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梦想”的感叹,《我参加了宪草初稿的讨论》(1954)“‘宗教信仰自由’,一句话就很够,不能再加上什么,多说了反会有遗漏”的睿智,也有《让宪法进庙门》(1959)“让宪法进庙门,也就是让佛教涤瑕荡垢,重现光明,也就是让佛教徒真正享受宗教信仰自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期盼。其“文革”中所作三首就是这种持心不移的写照。
《砚者,立言之一资也。作〈日箴〉以铭吾砚》(1967/158)
居下危言,居上慎言。
言之不危,过失莫追。
言之不慎,咳唾万命。
下不敢言,上者之愆。
上不慎言,下者之冤。
此诗为讽“文攻武卫”谬说作,几近为民请命。
《索居》(1968/163)
风起花非昨,螺旋古又今。
玄黄龙战野,汗雨凤曦翎。
高阁蝉书旧,弥天像教新。
索居吾已久,问难向何人?
索居非为求己安,盖由禅心济世难。
《临江仙 夜梦江上有巨舟载云旗鼓楫而过。舟中男女老幼,皆轻裾广袖,望若神仙。中有一人,似小时无猜之友,方欲招之与语,忽空中落花迷眼,转瞬舟逝,怅然久之。醒作此词以志异》(1969/167)
不分相逢悭一语,仙舟来去何因?弥天花雨落无声。花痕还是泪?襟上不分明。
信是娟娟秋水隔,风吹浪涌千层。望中缥缈数峰青。抽琴旋去轸,端恐渎湘灵。
此词非纪梦,乃记文革。“弥天花雨落无声”,谓伏尸流血,举国若狂,乃不用枪炮之内战。“抽琴”“去轸”,谓欲言而不能言、不敢言。这类作品,是腥风血雨中的坚韧,是持心济世的圆融。所以朴老说:“诗书作筏,弘法度生,最多方便。”
4.创新形式的追求
“九十犹期日日新”,朴老韵文的求新是内容形式全方位的。其《芥菜》(1986/405)谓“幼读千文知菜重,年将八十始尝新。潮州此物最堪忆,天下无双芥有孙”。每有所得,皆为欢欣。其自度曲、汉俳等,均于创新中得自在。即便用旧词牌古曲调,亦每有出新处。体现的亦是精进的精神。
居士、社会活动家的角色,特殊的语境和形式,使朴老韵文的禅意柔和温润,坚韧厚重,随缘喜人。
二 朴老韵文禅意的表述特色
展读朴老韵文,其蕴含禅意的表述可见四个特征:一为总由实景出禅意,常为社会鼓与呼;一为本或非佛举,却化为禅心;一为咏事非为事,持我度人心;一为返朴归真思度众,悟初笃静养精神。
1.总由实景出禅意,常为社会鼓与呼
总由实景出禅意,即一心系万众,任何景事均以慈悲观之。
《清平乐 承德四面云山亭远眺》(1980/295)
云山四面,叹画中难见。叠叠屏峰如浪卷,卷起人天宫殿。雄图料理经楼,霸才经略芳洲。怎得万般如意?休忘一棒当头。
四面云山亭、如意湖、磬锤峰固为承德避暑山庄及周边景物,然纳之入词,万般如意,一棒当头,均具佛禅。
常为社会鼓与呼,即为推人间佛教,于社会进步最关心。
《游灵岩山,呈谢孝思画师暨诸同志》(1980/281)
欣随谢公屐,重上吴王台。
湖山观意态,林木感兴衰。
梵呗断还续,慈乌散复来。
柳条见春色,画境逐云开。
梵呗得续,慈乌复来,非止丛林得益,更是社会发展。
2.本或非佛举,却化为禅心
咏物咏事,常有物事自然,经朴老诗词而具禅心者。
《赠奥比斯眼科飞行医院》(1987/487)
众生病有尽,大悲心无限。
光明照十方,千手开千眼。
奥比斯治眼救众,本非起于佛徒,而其事合佛理。“大悲”“光明”“千手千眼”既揭示了此举与佛心通,更令人向往其举之境界。
《读冯冯著〈太空科学核子物理学与佛理的印证〉》(1988/495)
光速非最速,斯言获我心。
信知禅定力,无限释潜能。
朴老信人有无限潜能有待释放,实源信佛有无限法力。
3.咏事非为事,持我度人心
《闲情偶寄五首》(1969/164~165)
《抟煤球》
变化寻常事,丸泥理可通。
今朝通手黑,明日彻心红。
《捡煤核》
细向心中检,然而有不然。
冷灰犹可拨,试看火烧天。
《扫雪》
何处不东风?温生凛冽中。
扫尽一路白,待看万山红。
《大扫除》
空言志澄清,何如勤洒扫。
峥嵘万古尘,一洗天下小。
《拆纸花》
摧拉枯朽尽,铁骨独留枝。
好待东风信,新花众妙持。
“变化寻常事”“然而有不然”,是不是禅意无限?“何如勤洒扫”,是否令人想到南顿北渐?
《花非花 南京雨花台所产雨花石实为玛瑙,色彩缤纷,文理奇丽,稍加磨治,益见晶莹》(1980/303)
花非花,石非石。暮之霞,朝之日。千磨坚实见丹心,百拂圆融昭素质。
花非花,石非石,从小小石头中看到圆融,非真佛子不能为。
4.返朴归真思度众,悟初笃静养精神
返朴归真,悟初笃静,是朴老名源。朴老正是本此初心,养己精神,牢记使命,奋斗终生。
《八芳园夜宴口占》(1955/23)
天青瓷碗漆花盘,白饭清茶佐泽庵。
领略禅家风味好,束京诗境八芳园。
每食以茶泡饭,嚼酱萝卜,谓为茅蓬风味,正是不忘初心。
《故乡人来,为司空山索题》(1986/428)
久萦魂梦故乡山,赤岩悬,彩云间。太白书声,流水听潺潺。欲问可公消息在,空谷石,与心安。
司空山上有太白读书堂,有无相寺(二祖寺),禅宗二祖慧可道场。“欲问可公消息在,空谷石,与心安”,正是牢记使命。
我们从朴老韵文中感知的禅意,清新温暖,没有半点枯涩艰深,也没有拒人千里的冷冽。这应该源于朴老的佛心和修养,体现着佛教教义提倡扬善抑恶、平等宽容、扶贫济苦的精神。这样的禅意,正为当下社会所急需。本文所涉朴老韵文禅意仅为列举,未及深入,固因健学识谫陋,无力探其妙于万一,然亦窃以为其妙正宜涵泳,不必借助分析。倘诸君因而措意展读朴老韵文,相与品味,则健何幸之!
[1]朱小健,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载《人民日报》,2014年1月1日01版。
[3]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第1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第1286页。
[4]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第7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第952页。
[5]本文所引朴老韵文,依据《赵朴初韵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括号中的数字,前为作品创作年份,后为作品在《赵朴初韵文集》中的页码。
[6]许先生说的“一体”指儒释道哲学,“两翼”一是中医,一是茶文化。参见许嘉璐《未达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第59、67、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