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村落共同体到新型社区:中西部地区农民集中居住及其文化适应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城镇化驱动型农民集中居住及其文化适应

——基于陕西省调研经验

第一节 研究现状与调查区域

一 农民集中居住研究现状

近年来,伴随城市化的推进,农民集中居住问题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话题。通过征用土地、撤村建居,加速城市化和城郊农民市民化,是近年来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着力推动的一项社会工程。[1]自2001年以来,农民集中居住开始在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推行并取得显著的成效。苏南农村地区实施的“三集中”,是指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镇区集中、农业向规模集中。[2]

根据居民点距离城市中心区的远近,可以将农民集中居住区划分为城郊型小区、小城镇小区以及中心村小区三类。[3]在主动或被动的转型中,城郊农村以土地、居住和农业生产集聚的方式改变了传统农村的经济社会结构。[4]林聚任认为,村庄合并与农民集中化居住使其居住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发生重大改变,原有村落共同体迅速消解以及村庄组织形式与管理方式出现重组,[5]国家行政力量主导的村落合并,使农民在短时间内实现集中居住,这种巨变过程蕴含着巨大的冲突和风险。[6]贾燕、李钢等人对农民集中居住前后福利状况变化进行了研究。[7]同样,毛丹用角色理论解释了失地农民在撤村建居中的市民化问题。[8]叶继红认为,农民集中居住就是把分散在农村居住的农民集中到新型社区居住,使他们过上类似城市人的生活,以达到城乡一体化,并对农民集中居住的文化适应问题进行探索。[9]从国内现有对于农民集中居住的研究来看,大部分学者从国家的视角来研究农民集中居住的功能、空间布局与集中安置模式等内容,而对于农民自身的生产、生活尤其是文化适应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张海波、童星认为,失地农民是在被动城市化过程中逐步适应城市文化的;[10]施国庆也认为,城郊失地农民是非自愿移民,他们因政府征地而被迫迁移到新型农村社区,必然存在文化适应问题。[11]

二 陕西调研区域简介

陕西省调研区域基本情况如表2-1所示:

表2-1 陕西调研区域基本情况

表2-1 陕西调研区域基本情况-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