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战前重庆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内部治理
第一节 公司的筹建与初期概况
如前文所述,在1932年以前,重庆烛川电灯公司生产规模小,系直流发电,以致电压常常不稳,严重影响市民的正常照明。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重庆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市民则逐渐感受到电灯比油灯方便,且光度更明亮。实惠性更大,要求接装电灯”,[1]尤其是“各商业用户因营业需要,纷纷要求接线装灯。现代工业的发展也迫切需要电力”,[2]因而社会各界殷切盼望改善现状。在民间要求从速兴建电厂的呼声下,刘湘俯顺舆情,同意着手兴建。1932年,他出任四川善后督办后,立即公布“四川建设三年计划纲领”和“国防基本建设大纲”,旨在推动重庆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刘湘还对发展四川及重庆地区的动力资源事业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划,并筹备组建重庆电力公司。
1932年,重庆市政府成立“重庆电力厂筹备处”,[3]筹建重庆电力公司。“重庆电力厂筹备处”由重庆市市长潘文华任处长、川康银行总经理刘航琛任副处长,市政府秘书长石体元和美丰银行总经理康心如、工务局局长傅友周为筹委,分掌总务、财务、工务等事务。[4]筹备电力厂的资金来源系“向川康银行认借70万元,四川美丰银行认借30万元”。[5]筹集到部分资金后,筹委会亦积极购办锅炉机器及供电器材,将厂址地点设于重庆大溪沟古家堡,并委托华西兴业公司[6]承办全部工程。 同时,“华西公司成立了电力工程处,调派电力、建筑等工程技术人员10余人进行设计、查勘、测绘”,[7]为电力工程建设提供支持。华西公司承办电力工程[8]的情形大致是:“新厂工程是于1933年4月开工,6月厂房奠基,设备器材先后到渝,在中国工人、技术人员的辛勤劳动和杭州庄聚宝和英国制造厂家派人技术帮助下,至1934年7月20日全部安装竣工,线路也敷设及半(只完成市区及江北一部分),7月初试供近邻之自来水厂。”[9]历经一年多的紧张建设,“是年7月20日,电力厂举行厂房落成暨发电仪式典礼”,[10]电力公司电力开始供应全市。在供电之初期,“时因用电负荷不高,故以两机常开,一机备用,每日发电16小时,以5280/380/220伏电压供电,线路以两条从北区干路及两路口、南纪门环绕市区汇合于较场口开关站,一条从观音岩而下跨嘉陵江,建过江铁塔引线刘家台,供电江北”。[11]
公司初期发电设备按照1000千瓦容量标准投入使用,发电机及应用机械分别向华西上海分公司及国外订购。其中,透平机三部由英美方制造,锅炉三座均由英国拔柏葛公司供给,故供电器材多购自英美两国。[12]其装设的“拔柏葛水管式”锅炉三座均装有“自动加煤机”及助燃设备,共用每分钟41000立方尺之“引风机”一具。此外,还装有四种发电设备:锅炉给水设备、汽轮发电机、凝气管、电压设备。[13]
具体而言,1936年,“公司变压设备为39具,其总能量为2555开维,尽属降压;其高压电压全系5250伏或5000伏。低压方面除一、二专用变压器外,全为380伏及220伏,其出品厂家大部属于英国茂伟厂及中国益中公司,尚有美国制品。变压器之能量最大者达500开维爱,最小者为5开维爱”。[14]线路设备方面有如下项目:“1.木杆3614根;2.铁塔(扬子江,嘉陵江,电厂总站、分站各二座)8座;3.过江线1.34公里;4.高压线路40.16公里;5.低压线路(共计)85.69公里(三相者52.40公里;两相者2.16公里;单相者31.13公里)。上列公里数字系指线路之长度,非为导线之长度。因接头及弧垂关系,导线之实长,须较线路之长度稍大。”[15]由此可见,公司引入安装的电力设施在当时系采用现代设备,颇为先进,特别是其采用了英国进口汽轮机,实现了火力发电,具有标志性意义。这改变了原重庆烛川电灯公司时期的直流电小型发电机微弱供应电力之落后状态。“其供电设备按照国民政府《电气事业电压定率标准规则》进行配置,计分为检验(遵照中央建设委员会公布之《安装内外线及电气设备规则》,注意用户用电安全,并协助重庆市政府取缔不良电工)、接电(由配电线路以达电表之线路,为电力厂用户直接相属之段。其设计与装置力求安全、经济、整齐可靠。市街铺面无后门通达里外全巷者,进线须由前门送入通衢。拉线皆沿杆交互降至对房接户线至墙以后,再左右分引自邻杆为止。凡220伏电灯用户皆照此布线,至电力用户则单独接入)两种配置方式”。[16]
自电力筹备工程完成后,重庆市政府遵照国民政府《公司法》及建设委员会公布的《经营电气事业人之规定》,办理注册立案手续,于1935年1月1日,正式建立“商办性质”的重庆电力股份有限公司。[17]营业后不久,重庆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接管了华西兴业公司代管的部分电力设备和职工,这使得其生产稳步上升,供电区域日益扩大,电力供应大为改善。其发挥的作用亦颇为显著。“1934年7月开始发电时,供电区域仅为老城区、新市区及江北、南岸之二小部分。”[18]当月(1935年1月),“新市区曾家岩、大溪沟、两路口至通远门片区实现路灯通电,年底旧城区七星岗经较场口、都邮街、陕西街、第一模范市场、新丰街、四牌街、镇守使署及苍坪街、大梁子片区也实现路灯通电。次年2月,上清寺至李子坝一带路灯通电。时通电路灯约500盏”。[19]这标志着重庆市区主要街道基本接通电灯。与此同时,1935年至1936年间,公司相继建成兜子背、铜元局长江过江铁塔,开始引电供南岸使用,市区则向西延至浮图关、化龙桥;1937年,江北与南岸的线路继续延伸,市区则继续向西延伸至沙坪坝。[20]这一时期公司的供电线路分布状况是:“高庄输电为5250伏3相50周波,中点不接地式,长约15哩。(具体线路是:①城区线路;②南岸线路;③江北线路)低庄配电为380/220伏3相50周波,中点接地式,长约40哩(东至朝天门,南至南岸,西至化龙桥、浮图关、黄沙溪,北抵江北青草坝、董家溪)。”[21]抗战爆发前夕,公司电力供应范围已基本覆盖重庆市区的核心区域(即今天重庆渝中区大部、沙坪坝区的一小部分、南岸及江北区的一小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筹建后的重庆电力公司既是一个发电、供电企业,又兼具电业管理职能。其与“肇始于清末的小型电厂(烛川电灯公司)相比,不仅仅供给小范围之电灯,乃以供给电力为主,电灯为副业,故其名称遂改为电力公司”。[22]重庆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替代了其前身重庆烛川电灯公司,并依照“国民政府《公司法》由发起人造报经过账项,推定董事周季悔、监察胡汝航照章检查资本并呈请四川省建设厅派员检验,推定董事石体元审定《公司章程》,推定监察傅友周、董事胡仲实照章拟定全部营业计划”,[23]履行公司申请程序。1936年7月,公司报请“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建设委员会注册立案,12月取得了电气事业营业执照,核准专利营业权30年”。[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