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进步学概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九节 理论、规律与方法

一 社会水平理论

社会水平理论是以人类生存水平差异为基础的阐释社会水平的理论集合。该理论认为社会中大多数人的生命基本状态、活动基本状态、外部生存条件基本状态等基本生存状态的优劣决定社会水平,并根据人类基本生存状态把社会划分为五级,建立了明确而具体的社会水平标准体系,通过对社会水平等级的研究,推导出先进社会的基本标准。社会水平理论以人类生存水平的客观发展为基础,揭示了社会进步的科学方向,建立了社会进步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建立了全面、系统的评价社会水平的标准体系,建立了判断人类活动的根本标准,描绘了顶级社会的蓝图。

社会水平理论是指引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的理论,为制定社会(含经济、政治、文化等)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国家、省、市、县、乡、村都可以应用该理论指导当地社会进步。社会水平理论包括社会进步方向理论、社会进步目标理论、社会进步内容体系、素质水平理论、活动水平理论、环境水平理论、自然环境水平理论、产品水平理论、社会分级理论、A级社会理论等。

(一)社会进步方向理论

社会进步方向理论是以人类生存水平差异为基础阐释社会进步方向的理论,是社会水平理论之一。该理论通过揭示人类生存水平的五级差异,提出了人类社会系统的、明确的、具体的进步方向。

社会发展是社会由一种基本状态向另一种基本状态变化。社会发展对人类生存的影响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引起人类生存水平提高,即社会进步;二是引起人类生存水平下降,即社会倒退。

社会进步的方向是社会向提高人类生存水平的方向发展,是人类生存水平由低向高的方向发展。社会进步总的方向是向A级社会发展。素质进步方向是向A级素质发展,品德进步方向是向世界品德发展,知识进步方向是向创新级知识水平发展,体质进步方向是向健康级体质水平发展,活动进步方向是向A级活动发展,自然环境进步方向是向A级环境发展,产品进步方向是向A级产品发展。

什么是低级生存水平,什么是高级生存水平呢?社会进步学通过对现实社会的研究分析,把人的生存水平划分出A、B、C、D、E五个基本等级,每一个等级都存在明显的差距。明确了什么是低级生存水平,什么是高级生存水平;明确了什么是低级社会,什么是高级社会,这样就赋予了社会进步方向的具体内容。

(二)社会进步目标理论

社会进步目标理论是以人类生存水平差异为基础的阐释社会进步目标的理论。该理论在揭示人类生存水平A、B、C、D、E五个基本等级的基础上,为人类社会进步提出了系统的明确的具体的社会进步的终极目标、分级目标、根本目标和途径并阐述了社会进步目标体系的特点(本章2~5节详细阐述了各项目标的具体内容),现对社会进步目标体系进行概括说明(见表3-15)。

表3-15 社会进步的分级目标

1.社会进步的终极目标

社会进步的终极目标是进入A级社会。

素质进步目标:A级素质。

活动进步目标:A级活动。

自然环境进步目标:A级环境。

产品进步目标:A级产品。

2.社会进步的分级目标

E级社会进步目标是进入D级社会,D级社会进步目标是进入C级社会,C级社会进步目标是进入B级社会,B级社会进步目标是进入A级社会。

3.社会进步的根本目标和途径

社会进步目标理论认为素质进步目标(知识进步、品德进步和体质进步)是社会进步的根本目标。人的活动进步和环境进步是实现素质进步目标的途径。

人类活动进步、环境进步和产品进步都存在进步目标。它们相对于自身由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发展。而相对于素质进步,它们只是实现素质进步的途径。人类活动进步、环境进步和产品进步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人类知识水平、品德水平和体质水平。

无论是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都只是实现素质进步的途径。如果把经济发展等手段当成目标,而忽略了社会进步的根本目标,必然是舍本逐末,没有抓住主要矛盾,社会进步必然要走弯路。所以,必须树立社会进步的根本目标,围绕社会进步的根本目标开展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社会进步的效率。

4.社会进步目标体系的特点

社会进步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表现为进步目标以人的素质进步为核心。社会进步目标理论把社会进步目标划分为人的进步目标和环境进步目标。并将环境进步定义为环境向有利于人的生存方向发展,环境进步目标是围绕人的进步目标展开的。

社会进步目标是一个体系。进步目标包括了人的素质水平、人的活动水平、自然环境水平和产品水平等社会的所有方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进步的目标体系。

社会进步目标是多层次渐进式的。社会进步就是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其中A级目标是终极目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B级目标是次高级目标;C级目标是中级目标;D级目标是低级目标;E级不是目标,而是最低等的人类社会。上级社会的标准是下级社会进步的直接目标,如E级社会的进步目标是D级社会,B级社会的进步目标是A级社会。

社会进步目标是客观的、可实现的。所有目标都是人类社会的现实状态在不同等级上的组合,不存在任何假设,因此具有可实现的特点。直接目标是可以直接达到的,如C级社会可以实现B级目标而进入B级社会;但是C级社会要想达到A级目标,必须首先达到B级目标。

社会进步目标是普遍适用的。任何国家、省、市、县、乡、村等行政单位,任何公司、非公司企业等经济单位、文化单位,都可运用进步目标体系结合本社会单位实际情况制订中长期进步目标。

(三)社会进步内容体系

社会水平理论对社会进步本质学说关于社会进步的本质和内容进行了展开。

社会进步本质学说认为社会进步是社会向有利于人类生存方向变化的社会变迁,社会进步的结果是人类生存水平的提高。人类生存水平是指人类生命、人类活动、人类外部生存条件的基本状态。根据社会实际将人类生存水平划分为五个水平等级,社会进步是社会水平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见表3-16)。

表3-16 社会进步的内容体系

(四)素质水平理论

素质水平理论是根据素质对人类生存水平的作用揭示素质水平的理论,是社会水平理论之一。该理论阐述了品德水平、知识水平和体质水平的分级和测量,划分了素质水平等级,介绍了理性活动决定理论,总结了人类素质水平与社会变迁关系规律。

1.品德分级理论

品德分级理论是根据人们活动所维护或损害的利益范围划分品德水平等级的理论。该理论根据人们活动所维护或损害的利益范围划分品德水平等级。品德水平是人们通过活动表现出来的对待利益的态度水平,是人的价值观的一部分。人们的品德水平只能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所以根据人们活动所维护或损害的利益范围划分品德水平。把人的品德水平分为正品德、负品德和基础品德三类13级。正品德有世界品德、国家品德、民族品德、公众品德、单位品德和家庭品德6级,负品德有负家庭品德、负单位品德、负公众品德、负民族品德、负国家品德和负世界品德6级。

2.理性活动决定理论

理性活动决定理论是关于人的素质水平决定人的理性活动水平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素质从利益取向、认知程度和体质强弱三个方面影响人类的活动水平。素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力是素质力。品德和知识是人类理性活动的根源,体质是人类理性活动的载体。品德理性告诉人类为什么而做,知识理性告诉人类怎样做,体质理性告诉人类能否做(即是否具有行为能力——体质力)。但是,完成理性活动还需要考虑外部客观条件是否允许,也就是还要具备条件理性。完全理性活动是指品德理性、知识理性、体质理性、条件理性都具备的理性活动,而缺少某一方面的理性活动都属于部分理性活动。

在外部客观条件相同条件下,品德水平、知识水平和体质水平共同决定了人类理性活动水平。所以,提高人的素质水平是社会进步的根本目标和首要任务。理性活动决定理论是把提高人的素质水平作为社会进步的根本目标和首要任务的理论基础。

3.人类素质水平与社会变迁关系规律

人类素质水平与社会变迁关系规律包括品德水平与社会变迁方向和速度正相关规律、知识水平与社会变迁速度正相关规律和体质水平与社会变迁速度正相关规律。

(1)品德水平与社会变迁方向和速度正相关规律

一是人类品德水平与社会进步速度正相关。人类品德水平越高,社会进步越快;人类品德水平越低,社会进步越慢。二是人类品德水平变化方向与社会变迁方向正相关。人类品德水平处于提高趋势,社会处于进步状态;人类品德水平处于降低趋势,社会处于倒退状态。

(2)知识水平与社会变迁速度正相关规律

一是人类知识水平与社会变迁速度正相关。人类知识水平越高,社会变迁速度越快;人类知识水平越低,社会变迁速度越慢。二是在正品德条件下,人类知识水平越高,社会进步速度越快;人类知识水平越低,社会进步速度越慢。

(3)体质水平与社会变迁速度正相关规律

一是人类体质水平与社会变迁速度正相关。人类体质水平越高,社会变迁速度越快;人类体质水平越低,社会变迁速度越慢。二是在正品德条件下,人类体质水平越高,社会进步速度越快;人类体质水平越低,社会进步速度越慢。

(五)活动水平理论

活动水平理论是根据活动对人类生存水平的作用揭示活动水平的理论。该理论从活动的社会作用水平、社会作用范围水平、社会作用幅度水平、社会作用时间水平和物质利用水平等方面分析活动对人类生存水平的影响,并据此划分了活动水平等级,建立了判断人类活动是否正确的社会进步标准和人类活动基本准则,介绍了活动水平测量与比较的方法,总结了人类活动与社会进步关系规律。活动水平理论对于规范人类活动,指导人类进行符合社会进步的活动有着重要作用。

1.活动水平评价理论

活动水平评价理论是根据活动对人类生存水平的影响评价活动水平的理论。该理论从活动的社会作用水平、社会作用范围水平、社会作用幅度水平、社会作用时间水平和物质利用水平等方面分析活动对人类生存水平的影响,在物质利用方面具体分为有益利用水平、重复利用水平、持续利用水平、循环利用水平和同效利用水平等。并根据活动对人类生存水平的影响划分活动水平等级,总结了可操作的活动水平测量与比较的方法。活动水平理论对于准确评价人类活动,进行社会重大决策的社会进步评估有着重要的操作价值。

任何国家、省、市、县、乡、村等行政单位,任何公司、非公司企业等经济单位、文化单位,都可以应用活动水平理论评价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水平,评价生产、消费、管理活动水平,评价本单位所有的政策和决策,进而选择最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政策和决策。

2.判断活动是否正确的社会进步标准

判断活动是否正确的社会进步标准是,维持或提高人的水平和环境水平的活动都是正确的活动;降低和阻碍提高人的水平和环境水平的活动都是错误的活动。这一标准也可称为活动的生存水平标准。

人的活动是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的,而辨别标准也很多。但是,只有这一标准才是最符合人类利益的,所以是最根本的标准,是普适性的标准,是人类其他任何标准都无法比拟的。

人类既有简单明了的活动,也有复杂难辨的活动。简单的活动可以用活动的生存水平标准直接验证;而复杂的活动则需要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进行活动水平测量与比较,去伪存真,抓住活动的本质,进行正确的判断,如骗子往往打着为人牟利的幌子行骗。不进行认真分析,就容易被假象所迷惑。

3.人类活动基本准则理论

人类活动基本准则理论是根据活动对人类生存水平的影响约束人类活动的理论。该理论阐释了什么是人类活动基本准则,人类活动基本准则的内容以及为什么要建立人类活动基本准则。为人类的一切活动提供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行为规范,为政府制定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政策和决策提供基本依据。

人类活动基本准则是指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规范。社会进步学认为人类根本利益要求人的活动首先要满足生存的需要,而后要为生存得更好而努力。人类需要的是维持生存和提高生存水平的活动。所以,人类活动基本准则的内容应该是人类一切活动都应该维持和提高人类的生存水平,而不能降低人类的生存水平。这一准则也称为人类活动的社会进步准则或活动的生存水平准则。

人类活动基本准则包括体质准则、品德准则、知识准则、自然环境准则、产品准则和物质利用准则。体质准则是活动必须维持或提高体质水平,不能降低体质水平;品德准则是活动必须维持或提高品德水平,不能降低品德水平;知识准则是活动必须维持或提高知识水平,不能降低知识水平;自然环境准则是活动必须维持或提高自然环境水平,不能降低自然环境水平;产品准则是活动必须维持或提高产品水平,不能降低产品水平;物质利用准则是活动必须维持或提高物质利用水平,不能降低物质利用水平。

4.人类活动与社会进步关系规律

人类活动与社会进步关系规律:包括社会作用与社会进步关系规律、作用范围与社会进步关系规律、作用幅度与社会进步关系规律、作用时间与社会进步关系规律和物质利用水平与社会进步关系规律。

(1)社会作用与社会进步关系规律

一是人类活动的提高作用与社会进步正相关。人类活动的提高作用越大,社会进步越快;人类活动的提高作用越小,社会进步越慢。二是人类活动的降低作用与社会倒退正相关。人类活动的降低作用越大,社会倒退越快;人类活动的降低作用越小,社会倒退越慢。三是人类活动的提高作用大于降低作用,社会进步;人类活动的提高作用小于降低作用,社会倒退;人类活动的提高作用等于降低作用,社会停滞。

(2)作用范围与社会进步关系规律

一是人类活动的提高作用范围与社会进步正相关。人类活动的提高作用范围越大,社会进步越快;人类活动的提高作用范围越小,社会进步越慢。二是人类活动的降低作用范围与社会倒退正相关。人类活动的降低作用范围越大,社会倒退越快;人类活动的降低作用范围越小,社会倒退越慢。

(3)作用幅度与社会进步关系规律

一是人类活动的提高作用幅度与社会进步正相关。人类活动的提高作用幅度越大,社会进步越快;人类活动的提高作用幅度越小,社会进步越慢。二是人类活动的降低作用幅度与社会倒退正相关。人类活动的降低作用幅度越大,社会倒退越快;人类活动的降低作用幅度越小,社会倒退越慢。

(4)作用时间与社会进步关系规律

一是人类活动的提高作用时间与社会进步正相关。人类活动的提高作用时间越长,社会进步越快;人类活动的提高作用时间越短,社会进步越慢。二是人类活动的降低作用时间与社会倒退正相关。人类活动的降低作用时间越长,社会倒退越快;人类活动的降低作用时间越短,社会倒退越慢。

(5)物质利用水平与社会进步关系规律

人类活动的物质利用水平与社会进步正相关。人类活动的物质利用水平越高,社会进步越快;人类活动的物质利用水平越低,社会进步越慢。

(六)环境水平理论

环境水平理论是根据环境对人类生存水平的作用揭示环境水平的理论。该理论综合了环境科学家的有关研究成果。社会进步学将环境定义为除了人类自身的一切能够影响人类生存和活动的物质,如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人类作用于自然生成两类物质:一类是产品,另一类是垃圾。环境的社会作用是指环境对人类生存水平的影响。环境可以对人类产生两种影响:一种是为人提供生存的条件,称为生存作用;另一种是给人类带来各种灾难,称为灭亡作用。环境水平是指环境对人类生存的作用状态,是人类物质生存条件水平,反映的是环境以自然属性为基础的社会属性。环境可以向有利于人类的生存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人类的生存水平,对于人类来说,这就是环境进步。环境也可以向不利于人类的生存的方向发展,从而降低人类的生存水平,对于人类来说,这就是环境倒退。提高环境水平符合人类利益,降低环境水平损害人类利益。环境水平理论包括自然环境水平理论和产品水平理论。

(七)自然环境水平理论

自然环境水平理论是综合环境科学的有关研究成果建立的根据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水平的作用揭示自然环境水平的理论。该理论介绍了自然环境的社会作用、划分自然环境水平等级的根据、自然环境水平等级和自然资源水平等级等。自然环境水平是指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的作用状态,反映的是自然环境以自然属性为基础的社会属性。自然环境的社会作用是指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水平的影响,包括为人类提供生存条件和灭亡条件。根据自然环境的社会作用可以将其分为两个基本水平等级。一是能够为人类提供基本生存条件的自然环境,称作生境;二是不能为人类提供基本生存条件的自然环境,称作亡境。在一定条件下,生境和亡境可以互相转化。由于地球环境范围固定,扩大亡境,必然缩小生境。人类的错误活动引起生境缩小,亡境扩大。划分自然环境水平等级的基本依据是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水平的影响,需要从原生环境依据和次生环境依据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根据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水平的影响,从生态系统质量、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四个方面入手,将自然环境划分为7个等级,分别是健康理想级、健康安全级、轻危害级、中危害级、重危害级、危险级和亡境。其中前6级是对生境的分级。

(八)产品水平理论

产品水平理论是根据产品对人类生存水平的作用揭示产品水平的理论。产品水平是指产品对人类生存水平的作用状态,它反映产品以自然属性为基础的社会属性。产品的社会属性表现为产品对人类生存水平的提高作用、维持作用和降低作用,包括产品的人类作用水平、环境作用水平及资源利用水平。根据产品的社会作用,将产品划分为五个基本等级。

产品水平是产品本身的主要的自然功能所支持的产品的社会作用,使用产品的水平属于人类活动水平的范畴。人类既需要提高产品水平,又需要提高使用产品的水平。

(九)社会分级理论

社会分级理论是根据社会中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揭示社会水平等级的理论。该理论根据不同社会单位中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的差异,把社会单位划分为五级,通过对社会水平等级标准的研究,推导出先进社会单位的基本标准。这些标准是完全可以通过人类实践而达到的。社会分级理论是建立社会进步方向理论和社会进步目标理论的基础。

社会分级理论建立的社会水平分级标准体系,为社会提出了全面的、明确而具体的评价标准,任何国家、省、市、县、乡、村等社会单位都可以应用社会水平分级理论评价本地及异地社会水平等级,从而正确地认识自我,寻找差距,制定科学的社会(含经济、政治、文化等)中长期发展规划。

(十)A级社会理论

A级社会理论是社会进步学建立的阐释以人类生存水平为基础的理想社会的理论,人类社会之中存在着A级素质的人、A级活动、A级自然环境和A级产品,只要A级率达到60%以上就进入了A级社会,所以A级社会是可以实现的理想社会。A级社会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正确方向和可实现目标。本书在A级社会人的素质和数量水平、活动水平、自然环境水平、产品水平等方面介绍了A级社会,描绘了顶级人类社会的蓝图。

二 社会水平分析方法

(一)生存水平分析法

生存水平分析法是社会进步学根据社会水平理论对人的生存水平进行分析的方法,是社会进步学基本的分析方法。社会进步学利用人类根本利益分析法和生存水平分析法,以人类根本利益得失为主线,构建了社会进步学的知识体系。生存水平分析法适合于研究任何社会现象,解释任何社会问题,可用于社会水平分析、社会变化分析以及不同社会单位之间的比较分析。生存水平分析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核心生存水平(素质水平)分析

该分析包括基础生存水平(体质水平)分析和上层生存水平(知识水平、品德水平)分析

2.主动生存水平(活动水平)分析

该分析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活动的一般属性进行的分析。这种分析适合于所有的人类活动,是分析人类活动水平的最基本的分析方法,称作活动水平分析法。包括活动水平的社会进步学测量法和活动水平的社会进步学比较法。从活动的社会作用水平、社会作用范围水平、社会作用幅度水平、社会作用时间水平和物质利用水平等方面分析活动对人类生存水平的影响,在物质利用方面具体分为有益利用水平、重复利用水平、持续利用水平、循环利用水平和同效利用水平等。并根据活动对人类生存水平的影响划分活动水平等级。二是根据活动类型进行的分析,如消费活动水平分析、生产活动水平分析、政治活动水平(社会管理活动水平)分析、人环关系及人环互动水平分析和人类关系及人类互动水平分析等。

3.物质生存条件水平(环境水平)分析

该分析包括自然生存条件水平(自然环境水平)分析、人工生存条件水平(产品水平、垃圾处理水平)分析以及环境关系及环境互动水平分析。

4.社会单位水平分析

(二)品德水平测量法

品德水平测量法是社会进步学根据活动维护和损害的利益范围,评估活动主体品德水平的分析方法,是社会进步学基本的分析方法生存水平分析法的组成部分。该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选择活动样本

一是要采集活动主体行为的日常活动样本,二是要采集活动主体在重大利益关头的关键活动样本。

2.描述活动样本

客观性描述活动样本的活动起因、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

3.确定活动样本涉及的主体和客体

全面、具体、详细分析并确定活动样本涉及的活动主体和活动客体。确定活动样本维护或损害的对象范围。

4.进行利益分析

在分析对象上,一是要分析活动对活动主体利益的作用。分别研究对活动决策者和执行者的利益影响。二是要分析活动对活动客体利益的作用。

在分析内容上,一是分析具体利益的得失。二是要分析具体利益中主要利益得失和次要利益得失。三是要分析具体利益中直接利益得失和间接利益得失。四是要区分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公共利益和阶层利益。对于公共利益要具体区分世界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公众利益、工作单位利益和家庭利益。五是将具体利益得失划归到抽象利益得失。

5.评价活动主体品德水平

根据评价活动主体品德水平的标准,即根据活动维护和损害的利益范围,得出活动主体品德等级结论。

6.做出活动主体品德水平报告

(三)活动水平分析法

活动水平分析法是社会进步学根据活动水平理论对人的活动进行测量和比较的方法,是社会进步学基本的分析方法生存水平分析法的组成部分。该分析法包括活动水平的社会进步学测量法和比较法。从活动的社会作用水平、作用范围水平、作用幅度水平、作用时间水平、物质利用水平等方面全面分析活动对人类生存水平的影响。在物质利用方面具体分为有益利用水平、重复利用水平、持续利用水平、循环利用水平和同效利用水平等,并根据活动对人类生存水平的影响划分活动水平等级。

(四)产品水平分析法

产品水平分析法是根据产品对人类生存水平的影响分析产品水平的方法。包括产品的人类作用分析和产品的环境作用分析。该分析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产品的人类作用分析

分析产品对人类的生存水平产生的提高作用、维持作用和降低作用,包括产品对人的素质水平和活动水平两个方面的影响。在产品对人的素质水平作用方面,包括对人的体质水平的作用、对人的品德水平的作用、对人的知识水平的作用以及对人口数量水平的作用;在产品对人的活动水平作用方面,可以划分为产品对管理水平的作用、产品对消费水平的作用和产品对生产水平的作用等。

2.产品对自然环境水平的作用分析

分析产品对自然环境水平产生的提高作用、维持作用和降低作用。产品对自然环境的贡献作用是指产品引起自然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转化,阻止自然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转化,使自然环境的水平得到维持或提高;产品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作用是指产品在形成时、使用中和废弃后引起自然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转化。产品的破坏作用导致地球生态系统退化,降低人类的生存水平。

3.产品的资源利用水平分析

分析有益利用水平、同效利用水平、循环利用水平、重复利用水平和持续利用水平将资源利用划分为非常节约级、节约级、平均级、浪费级和非常浪费级。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分析产品利用资源的种类。资源的种类划分为4级,从社会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同类产品利用上级资源要比利用下级资源更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产品利用资源的级别越高,产品的资源利用水平越高。

4.产品水平等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