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文化融合与人权主体的最终定位
人权发展的实践证明,对人权主体理论影响最大的,当属西方的个人主义文化传统与非西方的集体主义(团体主义)文化传统之间的冲突。但是,个人主义与团体主义的界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自20世纪以来,西方个人本位的思想受到了理论上的批判和实践的冲击,有些法学家提出了社会本位思想,强调个人对社会与国家的责任。而以集体本位为传统的亚洲国家,也根据时代的发展,在传统文化结构中注入尊重个人的因素。美国学者D.福塞希认为:“无论是自由主义和公社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都最终有志于人的真正自由平等,也许差别是策略上的和暂时的。”西方正在更多地转向公社主义,而有些马克思主义观点也正在承认一个个人主义的领域。[19]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而不是在文化的封闭与对抗中,人权才能够得到更准确的理解与更完善的保障。
[1] 全国人大监督与司法委员会副主任。
[2] 许崇德、张正钊主编《人权思想与人权立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第30页。
[3] 杨适:《中西人伦的冲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第123页。
[4] 杨适:《中西人伦的冲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第121页。
[5] 〔美〕A.罗森鲍姆:《人权的哲学导言》,载沈宗灵、黄枬森主编《西方人权学说》(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第30页。
[6] 〔美〕L.亨金著:《权利的时代》,沙志利译,知识出版社,1997,第248页。
[7] 〔美〕A.罗森鲍姆:《人权的哲学导言》,载黄枬森、沈宗灵主编《西方人权学说》(下),第30页。
[8] 〔英〕霍勒曼:《西方人权运动中的个人主义》,载黄枬森、沈宗灵主编《西方人权学说》(下),第338页。
[9] 朱景文主编《对西方法律传统的挑战》,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第331页。
[10] 朱景文主编《对西方法律传统的挑战》,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第320页。
[11] 〔瑞士〕胜雅律:《从有限的人权概念到普遍的人权概念》,载黄枬森、沈宗灵主编《西方人权学说》(下),第258页。
[12] 〔英〕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夏勇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第4页。
[13] 杨适:《中西人伦的冲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第13页。
[14] 夏勇:《人权概念起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第185页。
[15] 包天民:《决定中国人权观的文化和政治因素》,载《国际人权与发展》,第34页。
[16] 〔英〕霍勒曼:《西方人权运动中的个人主义》,载黄枬森、沈宗灵主编《西方人权学说》(下),第327页。
[17] 〔英〕霍勒曼:《西方人权运动中的个人主义》,载黄枬森、沈宗灵主编《西方人权学说》(下),第328页。
[18] 〔英〕文森特:《人权与国际关系》,凌迪等译,知识出版社,1998,第53页。
[19] 〔美〕D.福塞希:《人权的政治哲学》,载黄枬森、沈宗灵主编《西方人权学说》(下),第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