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主义视域下学术写作指导反馈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王璐璐老师在她的新作《社会认知主义视域下学术写作指导反馈研究》付梓之时,邀我为该书写序。我和王博士有师生之谊,又看到她近年在外语学界不断成长,感到由衷高兴,就欣然应允。

《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把“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列为“英语专业核心课程”,并明确指出毕业论文旨在培养和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研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思辨与创新能力”亦是《国标》“培养规格”中的“刚性规范”。不仅如此,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近20年来的飞速发展也促使广大学习者有了更高的国际学术交流的追求。可以说目前英语学术写作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培养阶段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学术论文写作即使对英语为本族语的学习者也并非易事,对英语为外语的学习者来说,系统的指导和反馈则显得更为关键和重要。

然而,无论是二语习得的反馈研究还是语言教学的学术写作研究都没能真正解决学术写作指导反馈的实践问题。纠正反馈研究伊始,主要是围绕是否纠错、何时纠错、如何纠错、纠错效果等核心问题展开的。关于是否纠错的实证研究以TruscottFerris之争最为著名。Truscott一方研究认为,纠正反馈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并提出没有相应的证据证明纠正反馈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始终帮助学习者提高写作的准确度。Ferris一方的系列研究却证明了纠正反馈对语言学习的有效性。虽然这场争论最终并无结果,但却激起了研究者们进行更多实证研究的兴趣,从而也引发了Truscott与Bruton在System上更为深入和激烈的辩论。近五年来国际著名外语类期刊(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等)也从未间断过刊登此类最前沿的实证研究。至此,关于纠正反馈研究的争论不仅涉及反馈是否有效的问题,更深入到其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由此导致的研究出发点、研究目的和研究设计上的差异等问题。

目前,二语习得认知视角下的聚焦式反馈研究大多只是关注具体反馈方式或策略与某个语法项目习得效果的关系,忽略了语法习得之外的如写作内容、结构、格式等二语写作的其他方面,同时也忽略了学习者、学习环境等其他因素对习得效果的影响。事实上,反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受错误类型、反馈模式、反馈媒介等因素的影响,还受学习者个体差异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可惜的是,迄今为止,以社会文化理论为基础的反馈研究几近空白。在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相关社会文化理论指导外语教学的学术专著也非常少见。王璐璐博士能够大胆尝试,从社会文化认知的视角研究反馈的问题,并结合中国本土教学实际,展开实证研究,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情,我对此也鼎力支持。

在书中,作者首先对二语习得和二语写作两个领域中的反馈研究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两个领域在理论、研究和书面反馈实践间的异同,进而提出将两个领域的界面进行融合的研究设计思路。作者从社会文化认知的崭新视角,以社会文化理论、活动理论及对话理论为该研究的理论框架,通过历时追踪案例的研究方法,探究了导师的指导反馈在学位论文写作中的作用、影响因素及反馈对学术能力发展的效能,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单元反馈活动模型和学位论文写作过程反馈活动模型。社会文化认知的研究视角与其他二语习得理论在核心理念上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研究的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何种条件下(if)如何(how)发展使用新的语言,调节他们的思维和交际活动的能力。

书中作者采用嵌入性案例研究设计,追踪观察和客观地描述了学位论文从开题报告到论文终稿的完整写作过程。研究分别从学术语篇、学术语言和学术思辨三个维度对多次反馈—修改的论文及相应学术能力进行深入分析。从每位学生论文的多稿文本中得出多组关于语篇结构的语步(包括摘要、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结果和讨论、结论)、学术语言(包括人际立场、信息量、信息组织、词汇选择、表达一致性)和学术思辨能力(包括提出问题、理论构建、检验假设、数据论证、解决问题等)的数据来描述论文文本的产出、反馈—修改的过程以及学术写作能力的变化。

研究案例涵盖了综合类、师范类和理工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案例研究对象涉及的指导教师较为全面地涵盖了中国本土大学英语教师的分布特征:从教龄上包含了5—25年教学经验的老师;从学历层次上包括了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从职称上讲,既有讲师也有教授、副教授。在这些代表性纵向案例研究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归纳影响因素,构建反馈模型,作者还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更大范围的量化研究。研究对文本分析、回溯性访谈、非参与性观察、问卷调查等多种数据进行了定性、定量的深入分析和三角验证,所得的研究结果真实可靠,并具有推广意义。

该书历时地追踪描述了本科学位论文从开题报告到论文终稿的完整写作—反馈—修改的过程,一方面克服了二语习得领域聚焦式反馈研究的局限,加深了学界对反馈问题的认知和理解,另一方面为学术写作过程理论的构建提供了实证素材,有助于完善和丰富二语学术写作发展研究的理论体系,并加强社会文化理论在学术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不仅如此,该研究基于写作过程构建的反馈活动模型,还有助于解决英语学位论文写作教与学的实践问题,为指导教师、学生作者及同行研究者们提供一定的参考。

多年来我见证了王璐璐博士在外语教育和学术研究领域的不懈探索和追求,耕耘不辍,成果颇丰,我想无论是外语学者、外语教师和外语教育研究者都可以从王老师一系列的学术专著和论文中获益。欣喜之余,我期待她不断有新作问世。我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够对目前从事和希望从事学术写作及反馈研究的广大教师和博士生提供一定的参考。

戴炜栋

于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