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序
亚里士多德尝言:“法律是摒除了激情的理性。”这句话如今已被许多人当成不言自明的真理。在价值多元、利益分殊的现代社会,唯有客观、中立、确定的法律才能定分止争,确立和维护秩序,这似乎也成了法治理想背后公认的现实考量。但法律能够摒除激情吗?法律能够兑现它所承诺的允正执中、不偏不倚吗?在民主、自由和多元文化等价值都颇受争议的时代,唯有体现了价值中立的法治很少受到挑战。中国也已经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出版一套以讲述法律的真实故事为主旨的“法意”丛书,可谓正当其时。
首先,“徒法不足以自行”,法治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法律人之治,而自称并被许多人认为可以代表全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律人,其自身也镶嵌在某一特定的阶层、种族、民族、性别和宗教认同之中。一位白人女性法官能够不偏不倚地判断一位黑人男性被告针对一位白人女性受害者的暴力犯罪吗?一位从未踏足过农村的科班出身的城市男性法官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农村外嫁女的处境,并在一起涉及外嫁女继承权问题的纠纷中作出公正的判决吗?本丛书所选书目大多是叙事类法律作品,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看到一个个真实的法律人如何在自己的各种群体认同和社会关联中操作法律的运转。
其次,说法治大体上是法律人之治,并不意味着否认法治与人治之间的区别。认识到可能导致法律人产生偏见的那些因素后,当然可以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来折冲这些偏见的影响。但人与人是不一样的,如果法律对人的性别、种族、民族和宗教信仰上的差别视而不见,变得色盲乃至全盲,它其实是在以社会的主流价值同化其他一切价值。其潜台词是:你变得跟我们一样,我们就以对待彼此的方式来对待你。本丛书关注女性、少数族裔和边缘群体在现代法治社会的真实处境,试图讲述平等在身份认同多元化的现代社会的复杂处境。如何以一般性的规则来分殊地对待希望保持自己的差异性的个人和群体,这也是现代法律所面临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
第三,法律是现代社会统治正当性的主要来源,因此,它除了涉及依法治人者与被治者之间的关系外,还涉及公众对法律舞台上所发生的事情的观感。“正义不仅应该被实现,还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来实现。”法律的叙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法律的真实运作状态,从而避免产生过高的期待。但对复杂性的揭示又可以使人们避免从盲目乐观直接滑向愤世嫉俗,理解法治可能是各种选项当中最不差的那一个。同时,它只是我们所需要的各种公器当中的一种,尽管是最基础、最低限的那种。
第四,法律是有时间维度的,它在初始状态可能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但此后的每一次应用、每一个案件都把它的潜力固定了一点,到最后,它的可能性会完全变成现实性,从而失去了应对未来的能力。我们所选的作品中有不少历史类作品,即使不是历史类作品也多包含历史叙事的维度。马克·吐温尝言,历史不会重复,它只押韵。如果人类生活的世界是一首诗,我们就要学习寻找历史的韵脚,从而把它写成一首兼顾四维的诗。
最后,为了避免把自己的主观确信当成客观确定性,我们要知道每一项规则、每一个事实都有不同的故事线。虽然法律只负责处理一条故事线,即用证据可以证明的那一条,但这些书可以帮助我们看到,即使是有证据支持的那一条故事线,也不一定就是真实发生的。法律所面对的平行世界,不是科幻的,而是现实的,它必须应对有限的人类认知能力、办案资源和时间约束下及时、准确、果断地处理案件的压力。法律除了连接应然世界和实然世界,还展示可能世界。本丛书也欢迎各种能够开启法律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品。
殊方未远,故国日新,全球化和中国高速转型是我们所处时空的两大特点。在这个信息爆炸和知识碎片化的时代,我们需要保有和培育在“乱花纷飞迷人眼”的现世中以不变应万变的人性尊严和知识立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整个人类的命运,英国贵族罗素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曾指出,人类所有基于演绎推理的知识生产能力最终都将被机器所超越和取代。人类的尊严端赖于综合应用情感和理性的能力。法律的公平与正义,也浸润在这种人的特有能力之中。本丛书不以观点、立场取文,凡“析理精微、序事清润”者,皆在备选之列,但求“陶匏异器,并为入耳之娱;黼黻不同,俱为悦目之玩”。
郑戈
2019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