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功能材料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参考文献

[1]倪星元,姚兰芳,沈军,等.纳米材料制备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李凤生,杨毅,马振叶,等.纳米功能复合材料及应用[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3]李玲,向航.功能材料与纳米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4]林志东.纳米材料基础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鲍里先科,奥西奇尼.认知纳米世界:纳米技术手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6]陈乾旺.纳米科技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7]车如心.纳米复合磁性材料:制备、组织与性能[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8]姜山,鞠思婷.纳米[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3.

[9]陈津,魏丽乔,许并社,等.纳米非金属功能材料[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10]陈少伟,林文斌.纳米功能材料[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

[11]慧聪化工网.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OL]. [2005-01-11].http://www.chem.hc360.com.

[12]沈良,江国华.磁性纳米功能材料研究进展[J].杭州师范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0):40-45.

[13]杨英慧.纳米材料商业化现状及展望[J].现代材料动态,2006(11):4-8.

[14]董江庆.纳米材料在催化领域的应用[J].化工时刊,2011(5):41-43.

[15]张立德.纳米功能材料的进展和趋势[J].材料导报,2003(S1):1-4.

[16]郭全珍,吕建国.纳米功能材料领域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的可视化分析[J].情报杂志,2014(3):49-53.

[17]郝春城,崔作林,尹衍升.纳米科技及纳米材料发展的哲学思考[J].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48-51.

[18]崔大祥,高化建.生物纳米材料的进展与前景[J].中国科学院,2003(1):20-24.

[19]尹邦跃.纳米时代——现实与梦想[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0]赵新宇.纳米世纪:奇迹、革命与未来世界[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

[21]张凯峰.纳米成型理论与技术[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22]National Nanotechnology Initiative[OL].[2014.11.14]. http://www.nano.gov.

[23]中国新材料网.德国开展纳米材料安全性长期研究项目[OL]. [2014-01-24]. http://www.xcl.net.cn/news/show.php?itemid=12646.

[2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日本第三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的重要政策摘要[OL]. [2005-10-28]. http://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110/info19032.htm.

[25]平朝霞.北京纳米材料产业发展分析[J].新材料产业,2014(1):18-22.

[26]盛景荃.上海:纳米产业步步为营[J].华东科技,2008(1):64-66.

[27]光君.浙江成为纳米技术产业化大省[J].浙江化工,2006,37(1):33.

[28]姜亚昌.纳米稀土氧化物生产线建成投产[J].稀土信息,2008(2):17.

[29]苏植权.广东纳米材料产品及技术状况分析研究[J].广东科技,2006(12):43-44.

[30]汪信,刘孝恒.纳米材料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1]饶睦敏,黄启明,李伟善.锂离子电池纳米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电池工业,2008,13(2):132-136.

[32]王爱丽. Pt/C催化剂的制备及单电池中的性能测试[J].应用化工,2012,41(12):2189-2190.

[33]张焰峰,李忠,杨书廷,等.微波-胶体法制备PEMFC纳米Pt/C电催化剂[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4,16(4):527-529.

[34]温海珍.我国纳米技术产业化的关键是制度创新[J].技术经济,2003(6):4-6.

[35]中央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EB/OL].[2010-10-18]. http://www.gov.cn/zwgk/2010-10/18/content_1724848.htm.

[36]工业和信息化部网.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EB/OL]. [2010-10-04]. 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1293907/n11368223/14470388.html.

[37]长沙高新区网.关于促进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EB/OL]. [2011-06-08]. http://www.cshtz.gov.cn/art/2011/6/8/art_156_5143.htm.

[38]江苏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中心网.江苏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OL][2013-04-25]. http://cyzx.jssti.net/Item/420.aspx.

[39]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网.上海市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EB/OL]. [2012-10-20]. http://www.sheitc.gov.cn/sewgh/656484.htm.

[40]周明芳.纳米矿物材料的开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J].矿产与地质,2002(4):103-104.

[41]李斌,王晓,任耀剑.纳米矿物材料的主要制备方法及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7(17):314-315.

[42]刘曙光.纳米矿物材料研究进展[J].中国矿业,2006(11):88-90.

[43]杨丹,袁鹏,朱建喜.高岭石-纳米锌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J].化工矿物与加工,2011(5):10-13.

[44]邓中文,郑玉婴,龙海,等. TiO2负载管状高岭土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表征[J].功能材料,2013(6):874-882.

[45]姜三营.高岭土/纳米TiO2复合光化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3.

[46]马智,景瑞芳,姚莹.高岭土纳米管的制备及脱硫性能的研究[J]. 化学工业与工程,2014(9):25-30.

[47]龙海,郑玉婴,郭勇,等.高岭石纳米卷的制备与表征[J].无机化学学报,2012 (6):1211-1216.

[48]潘业才,强颖怀,张生辉,等.我国高岭土矿物纳米材料的开发应用现状及其前景展望[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8(1):7-11.

[49]尹丽文.世界石墨资源开发利用现状[J].国土资源情报,2011(6):29-32.

[50]张强,黄佳琦,赵梦强,等.碳纳米管的宏量制备及产业化[J].中国科学:化学,2013(6):642-668.

[51]马艳芳,李宁.硅灰性能及其再利用的研究进展[J].无机盐工业,2009(10):8-10.

[52]巴恒静,冯奇,杨英资.粉煤灰、硅灰及纳米硅与C3S水化反应产物的显微结构研究[J].硅酸盐学报,2002(12):780-784.

[53]何小芳,卢军太,李小楠,等.硅灰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硅酸盐通报,2013(3):423-427.

[54]王迎春,苏黄,周世华,等.水泥混合材和混凝土掺合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55]施惠生,郭晓潞.水泥基材料科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1.

[56]黎良青,蒋正武.稻壳灰在混凝土中应用研究进展评述[J].商品混凝土,2010(5):22-25.

[57]欧阳东.稻壳灰显微结构及其中纳米SiO2的电镜观察[J].电子显微学报,2003 (10):390-394.

[58]毛雯婷,屈文俊,朱鹏.稻壳灰在超高性能混凝土中的研究应用进展[J].江西科学,2014(2):66-72.

[59]庄一舟,郑海彬,季韬.稻壳灰替代硅灰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2(6):10-14.

[60]甘露,刘厚凡,高长华,等.稻壳联产纳米白炭黑与活性炭的研究[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7(11):7-10.

[61]方放,周建斌,杨继亮.稻壳炭提取SiO2及制备活性炭联产工艺[J].农业工程学报,2012(12):184-192.

[62]刘国平,胡朋,邵胜军,等.中国稀土资源在全球地位的评估[J].世界有色金属,2011(12):26-29.

[63]戴茂华,谢青霞.论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法律构建-以稀有金属矿开发为例[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69-74.

[6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中国矿产资源报告[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3.

[65]陈莲芳,严良.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J].科学管理研究,2008(8):25-29.

[66]陈国铭.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潜力和发展对策探讨[J].中国矿业,1999(8):14-17.

[67]刘兆顺,许文良,杨德明.矿产资源开发的战略环境评价研究[J].地理科学,2006(4):231-236.

[68]魏一鸣,徐伟宣,范英.矿产资源开发全局优化决策的多目标集成技术[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11):1-7.

[69]朱必勇.我国矿产资源安全及主要矿产品需求预测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7.

[70]李亚青,贾杲,邢润川.纳米技术及其产业化政策分析[J].科技导报,1998(6):40-43.

[71]黄鲁成,赵志华,傅晓阳.产品技术成熟度研究综述[J].科学管理研究,2010(2):38-41.

[72]安茂春,王志健.国外技术成熟度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评价与管理,2008(2):1-3.

[73]安茂春.技术成熟度评价及应用[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2(12):3277-3278.

[74]朱军文,沈悦青.我国省级政府海外人才引进政策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59-63.

[75]吴帅.我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梳理及分类比较[J].第一资源,2013(2):31-40.

[76]罗贞礼,曹磊.我国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方向的选择探讨[J].材料导报,72010(17):101-105.

[77]于立平.中国纳米材料市场现状及趋势展望[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4):235.

[78]新材料在线.二十大未来最有潜力的新材料[OL]. [2014-10-27]. http://xincailiao.com/html/weikandian/lidianchi/2014/1027/1128.html.

[79]科技时代.评论:如何破解纳米技术产业化难题 [OL]. [2008-01-11]. http://tech.sina.com.cn/d/2008-01-11/11531968652.shtml.

[80]电子变压器资讯网.中国纳米材料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OL]. [2008-12-08]. http://www.ett-cn.com/New/453.aspx.

[81]沈哲,代朝猛,张亚雷.纳米材料应用对环境的潜在风险[J].材料导报,2012 (S1):19-22.

[82]佚名.清大华研吹响家装市场革命号角 用投资高回报揭开纳米产品的致富面纱[J]. 光彩,2007(6):57.

[83]赵大友.BOT项目投融资风险分析[J].经济师,2003(7):82-83.

[84]温连青.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及其防范[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3.

[85]黄军英.发展纳米技术的潜在风险及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06(5):110-113.

[86]梁治国,罗贞礼,王芳凝.我国新材料行业投融资现状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管理,2010(7):76-80.

[87]古宏晨.纳米材料行业化重大问题及共性问题[J].化工进展,2003(12):1253-1257.

[88]成弈.新材料行业发展:如何实现技术与市场的全面对接[J].中国科技投资,2010(9):29-30.

[89]宋宏杰,孔寒冰,王沛民.纳米技术行业化的瓶颈与对策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5):68-70.

[90]庞晓华.未来几年纳米材料市场将飞速发展[J].国外塑料,2005(4):49.

[91]许华胜.我国纳米材料行业化机制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100-101.

[92]张立德.我国纳米材料研究的现状[J].中国粉体技术,2001(5):1-5.

[93]周思立.新材料行业动态报告[R].东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10.

[94]张立德,牟季美.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12-121.

[95]吴天诚,杜仲良,高绪珊.纳米纤维[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1-10.

[96]张立德.超微粉体制备与应用技术[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1:82-132.

[97]吴润,谢长生.粉状纳米材料的表面研究进展与展望[J].材料导报.2000,14(10):43-46.

[98]徐滨士.纳米表面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5-57.

[99]卞志昕.小尺寸的大机遇——从美国纳米科技现状看未来[J].新材料产业,2005 (10).

[100]于辉,翟庆洲,蔡建岩.纳米材料近年来的研发与应用进展[J].湿法冶金,2005(2).

[101]黄德欢.纳米技术与应用[M].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1.

[102]王中林.从纳米器件到纳米系统[J].汉中科技,2007(1):60-61.

[103]张喜梅,陈玲,李琳,等.纳米材料制备研究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现代化工,2000,20(7),13-16.

[104]段春英,周静芳.银纳米颗粒的制备及表征[J].化学研究,2003,14(3):18-20.

[105]吴琪琳.利用STM技术的原子纳米尺度操作[J].新技术新工艺,2002(4):47-49.

[106]李群祥,杨金龙.STM图形的理论模拟[J].物理学进展,2000,20(3):234-242.

[107]商广义,王琛.扫描探针显微镜在纳米科技中的应用[J].现代科学仪器,1998(1):77-79.

[108]白春礼.纳米科技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2,24(5):5-8.

[109]李正孝,龚岩.纳米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J].节能与环保,2001(4):22-24.

[110]李民乾,张益.纳米科技与其在药学领域的应用前景[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1,18(5):1-2.

[111]吴鹏,阎松.生物芯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2003(6):1-4.

[112]任红轩,鄢国平.纳米科技发展宏观战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19-121.

[113]易霞,尚永丰.生物芯片技术发展及应用前景[J].中国医院,2003,7(7):51-55.

[114]周艳琼,白木.纳米生物工程:纳米技术的重要领域[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1,7(6):29-33.

[115]温诗铸,李娜.微型机械与纳米机械学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1996,7(2):17-21.

[116]马柄和,苑伟政.微机械与微/纳米科技的研究及其发展趋势[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1997.

[117]戴遐明.纳米陶瓷材料及其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18]Catchpole K R,Polman A.Plasmonic solar cells [J].Optics Express,2008,16(26):21793-21800.

[119]Atwater H A,Polman A. Plasmonics for improved photovoltaic devices [J]. Nature Ma terials,2010,9(3):205-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