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增广见闻 知心难寻
【原文】
昔时贤文[1],诲汝谆谆[2]。
集韵增广[3],多见多闻。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知己知彼[4],将心比心[5]。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注释】
[1]贤文:圣贤的言论。
[2]诲:教诲,教导。谆(zhūn)谆:耐心引导,恳切教诲的样子。
[3]韵:韵文;合辙押韵的文字。增广:增加拓宽广度;增加见闻。
[4]知己知彼: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5]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译文】
用古代圣贤们的言论,来谆谆教诲你。
广泛搜集押韵的文字会扩大广度,使你增加见闻。
应该借鉴古人的经验教训,来指导今天的行为,因为今天是古代的延续。
遇到事情应该了解自己,同时也要了解别人,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酒要和知心朋友一起喝,诗要对能理解的人吟诵。
认识的人虽然很多,但真正能称得上是知心朋友的却没有几个。
人和人之间相处应该总是如同初次见面那样谦恭,无论多久,都不会产生怨恨之心。
【简析】
一个人要善于从历史中借鉴经验,增长智慧。历史既不是立竿见影的锦囊,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药,但是历史自有其独特而无法取代的作用。它涵盖千古,视通万里,读史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增长人们的远见。唐太宗曾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的兴替过程并不是单纯的事件累积,而是有其思想内涵。只有回顾已逝的往昔,才可以发现兴衰的规律,在不可知的未来指导我们踏上正确的道路。
与古人相比,现代人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处世观念更是有了全新的改变,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世界思想史和艺术史上的宝贵财富,其对国人几千年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确是一以贯之的,从来都不曾中断过。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当你在中国这片热土上成长起来之后,你的身上自然会散发着中国的气息。而这种气息是用五千年的厚重堆积起来的,是用五千年的广博成就的。
人的感情生活,除去与生俱来的亲情外,爱情和友情就像鸟儿的双翅,使人的情感能够得以飞翔和丰富多彩。在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能够有几个可以称得上朋友的人相伴,那种幸福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历史上有过不少好友相交的故事,有伯牙子期的知音之交、郭解的刎颈之交、刘关张的的桃园结义之交,等等。一个人一辈子要想真正结交一个或几个志同道合、推心置腹、患难与共、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生死相依的朋友,谈何容易!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人生难得一知己”的感慨。
一个人或许会有很多朋友,但关系亲密的则很少很少。交朋友易,但要将朋友关系发展成为知心朋友,还需要付出特别的努力。这同时也提醒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好朋友之间来之不易的亲密关系。
人们在交朋友时要注意选择那些与自己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能欣赏自己的人,与这样的人在一起,才能自在舒心。很多人都知道倾诉的重要性,也很想体验与人分享后的美好感受。在此要提醒这样的朋友,倾诉固然重要,但找到一个好的听众更重要。否则,听众选择不当,就会感到不被理解,甚至会有对牛弹琴的感受。
另外,一般人与人初次相识,相互之间会比较客气拘谨;但等到熟悉了之后,就容易马虎怠慢。所以,人与人相处应始终讲究礼节,热情有加,始终如一。
【典例】
羊左二鬼战荆轲
春秋时期,燕国有两个人,一个叫羊角哀,一个叫左伯桃。他们二人不仅是好朋友,而且都是品德高尚、满腹才华的人。二人听说楚庄王是一个明君,便一同到楚国去寻找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以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
不料,在路途中遇到暴风雪,二人陷于茫茫荒原。寒冷、饥饿使左伯桃病倒了,羊角哀说:“要死就死在一块儿,我扶你走吧!”两天后,羊角哀也精疲力竭了,好不容易才把左伯桃扶到一棵两人合抱的空心树下,暂避风雨。左伯桃气喘吁吁地说:“兄弟,荒原千里,风雪无边,与其两人冻饿而死,不如保全一个。”羊角哀说:“你放心,我背也要把你背到楚国去。”左伯桃举起双手,搭在羊角哀的双肩上深情地说:“你的心意我领了,救民于水火之中是我俩的共同理想,无论这个理想是咱俩共同实现,还是你一个人去实现,都算达到目的了,你说是不是?”两人真诚相让,最后还是左伯桃说服了羊角哀。
羊角哀马不停蹄赶到楚国见到楚王后,立即带人回到荒原,这时左伯桃已冻死在空树洞里。羊角哀挑了个风水好的地方埋葬了左伯桃。不久,左伯桃托梦于羊角哀,说自己的埋骨之处离荆轲之坟不远,总受荆轲欺辱。羊角哀醒来之后,便自刎于左伯桃墓前。羊角哀吩咐家人将他与左伯桃合葬在一起,赴阴间共战荆轲,于是便留下了“二鬼战荆轲”这千古传颂的动人故事。
知己相托生死情
后汉时,有一个人叫朱晖,他读太学期间,结识了朝廷重臣张堪,两人相谈甚为投机。张堪对朱晖的才学和人品非常赏识,又恰好是同乡,便有意提携他,被朱晖婉言谢绝了。但张堪一心把他当作知己,推心置腹地对朱晖说:“你真是一个自持的人,值得信赖,我愿把身家与妻儿托付给你。”面对张堪把他当作生死之交的话语,朱晖心里非常感动,却碍于张堪的身份,没有表露同样的心迹。
朱、张二人自此次相见后,再没有碰面。后来,张堪死了,他为官清廉,没留下多少财产,其家人的生活顿时变得窘迫起来。朱晖知道后,便亲自前去探视,全力接济张堪的家人。
朱晖的儿子对此十分不解,问:“我们以前没有听说过你与张堪有什么深交,你为什么如此厚待他的家人?”
朱晖回答说:“张堪生前,曾对我有知己相托之言,我嘴上虽然未置可否,但心中已经答应了。”
儿子更是纳闷:“既然你们互为知己,为何常年不见往来?”
朱晖答道:“当初他身居高位,并不需要我的帮助。如今他离去了,家人生活得很不好,才需要我这个朋友出面帮忙呀。”
朱晖后来官至尚书令,却从来不炫耀自己。他背地里常常告诫儿子说:“你不一定要学我如何做官,但务必要学我如何做人。”
这便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个典故的来历——情同朱张。这个故事和很多其他故事一样,足以说明我们传统的中国人是如何看重一个“信”字。这里并没有合同,没有文书,甚至没有一句公开说出口的承诺,然而朱晖却这么去做了。做人能够真正做到一诺千金,不计得失,世所少有。朋友去世之后,能主动出手相助其家人,这种深厚而纯真的情谊,实在难得。这些都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和反思。
高山流水会知音
春秋时期,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从小非常聪明,天赋极高,非常喜欢音乐。他拜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为师,学习了三年,琴艺大长,成了当地很有名气的琴师。后来,俞伯牙创作了一首琴曲《水仙操》,但真正能听懂这首曲子的人却不多,他一直想寻觅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中秋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瑶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
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俞伯牙心想:一个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声呢?于是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我叫钟子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此时的情景,如《列子·汤问》中所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遂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却迟迟不见钟子期前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千古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