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第三则
【原文】
无善无恶是圣人(如帝力何有于我[1];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2];以直报怨,以德报德[3];一介不与,一介不取之类[4]),善多恶少是贤者(如颜子不贰过[5],有不善未尝不知[6];子路人告有过则喜之类[7]),善少恶多是庸人,有恶无善是小人(其偶为善处,亦必有所为),有善无恶是仙佛(其所谓善,亦非吾儒之所谓善也[8])。
【原评】
黄九烟曰[9]:今人一介不与者甚多,普天之下,皆半边圣人也。利之不庸者,亦复不少。
江含徵曰[10]:先恶后善,是回头人;先善后恶,是两截人。
殷日戒曰[11]:貌善而心恶者,是奸人,亦当分别。
冒青若曰[12]:昔人云:“善可为而不可为。”唐解元诗云[13]:“善亦懒为何况恶[14]!”当于有无多少中更进一层。
【注释】
[1]帝力何有于我:帝王的权力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出自《击壤歌》,相传唐尧时有人击壤而歌:“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后来成为歌颂太平盛世的典故。击壤是一种古代游戏,壤用木头做成,形状像履,用手中的壤掷打放在地上的另一块壤,打中为胜。
[2]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圣王的百姓被杀而不怨恨谁,获得利益而不报答谁。出自《孟子·尽心上》:“霸者之民欢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
[3]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用公平正直的态度来回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出自《论语·宪问》,有人问:“以德报怨,何如?”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不同意,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一介不与,一介不取:一点儿小东西也不随便给人,一点儿小动西也不随便拿。介,通“芥”,草芥。一介:指轻微的东西。出自《孟子·万章上》:“其非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5]颜子不贰过:颜子不犯已经犯过的错误。据《论语·雍也》记载,孔子称赞弟子颜回“不迁怒,不贰过”。贰,重复。
[6]有不善未尝不知:对于过失没有不知道的。这也是孔子称赞颜回的话,出自《周易·系辞下》:“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
[7]子路人告有过则喜:子路听到别人告诉他自己的过错就很高兴。子路,也是孔子的学生。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8]吾儒:中国封建时代长期以儒学思想为正统,儒学人士自称“吾儒”,以表示其与道家、佛家有别。
[9]黄九烟:黄周星(1611—1680年),明末清初江南上元人,字景虞,号九烟。明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做过户部主事。明亡后不仕,隐居,变名黄人,字略似,号半非,别号圃庵,又号汰沃主人、笑苍道人。康熙十九年(1680)端午节,年七十,自沉于南浔而死。著有《九烟先生遗集》《圃庵诗集》等。
[10]江含徵:江之兰,清初医家,字含徵,号文房、香雪斋等。安徽歙县人,著有《医津筏》《内经释要》《文房约》等。
[11]殷日戒:殷曙(1624—?),安徽歙县人,字日戒,号竹溪。他本是张潮父亲张习孔的门人,与张潮亦交好。著有《竹溪杂述》等。
[12]冒青若:冒丹书(1639—?),字青若,号卯君,江苏如皋人,冒襄次子。明贡生,官同知。性孝,常以身救父。著有《枕烟堂集》《西堂集》等。
[13]唐解元:即唐寅(1470—1523年),明代画家、文学家,字子畏、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苏州府吴县人。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称“明四家”。诗文亦工,有《画谱》《六如居士集》。
[14]善亦懒为何况恶:善事都懒得做,何况是恶事。语出唐寅《言怀》:“鱼羹稻衲好终身,弹指流年到四旬。善亦懒为何况恶,富非所望不忧贫。僧房一局金藤着,野店三杯石冻春。自恨不才还自庆,半生无事太平人。”后改为“田衣稻衲拟终身,弹指流年了四旬。善亦懒为何况恶,富非所望不忧贫。僧房一局金藤着,野店三杯石冻春。如此福缘消不尽,半生落魄太平人。”
【译文】
既没有做过善事也没有做过恶事的是圣人(比如帝王的权力跟我有什么关系呢?被杀而不怨恨谁,获得利益而不报答谁;以正直的态度来回报怨恨,以恩德来回报恩德;如果不合道义,一点儿小东西也不给予别人,一点儿小东西也不向人索求,等等之类)。做善事多做恶少的是贤者(比如颜回不犯已经犯过的错误,对于自己的过错没有不知道的;子路听到别人指出他的错误就很高兴之类)。做善事少恶事多的是庸俗之辈。只做恶事而不做善事的是不知廉耻的小人(这种人偶然做一次好事,也必然有一定的目的)。只知道做善事而没有做过恶事的是仙佛(他们所行的善,也不是我们儒家所说的善)。
【原评译文】
黄九烟说:现在能做到一点儿东西也不随便给别人的人很多,整个天下都是半边儿的圣人。获得利益而不报答别人的人也很多。
江含徵说:先做恶事后做善事,是改过自新的回头人;先行善事后做恶事的是品行不一的人。
殷日戒说:外貌善良而心怀罪恶的是奸诈的人,对此应当加以分辨。
冒青若说:古人说:“善行有可以做和不可以做两重境界,不可做即无为而治。”唐解元的诗里说:“善行都懒得去做,何况是恶行。”应当比文中的善恶有无多少更进了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