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回救太原?
虽然忽悠李密成功,但是义军的处境并没有好转,秋雨始终没有停,让人心烦意乱。
而出使突厥的刘文静始终没有回来,突厥承诺的兵马的也没有到,众人纷纷猜测难道突厥变卦,扣押了刘文静?偏又在此时传出流言,说刘武周约同突厥南侵,乘虚掩袭太原。这一下更是搞得人心惶惶,认定是刘武周在突厥面前挑拨离间,刘文静只怕是回不来了。
太原沦陷,等于端掉了李渊的老巢,断了义军的后路,形势的严峻每个人心里都清楚。
李渊召集李建成及裴寂等文武官员,问道:“诸位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众人是议论纷纷,之后裴寂站出来说道:“宋老生和突厥兵相去不远,而李密此人诡谲,又善欺诳,奸谋难测。突厥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只要利在何方,他们的行动就会去往何处。刘武周是臣服在突厥之下的人,必会与突厥勾连。而太原是我们的大本营,也是义兵家属安置的地方,一旦沦陷,后果惨重。此乃我等愚见,还望唐公指示如何做。”
李渊沉吟不语,然后问李建成:“大郎,你有何看法?”
李建成道:“太原乃义军根本,不如回救太原,再图后举。”
李渊见大家意见一致,不再犹豫,和李建成、裴寂等商定回军。
此时李世民带着铁纲靖、李玄霸在外巡逻,忽然听到传出还军的消息,大惊,立即返回军营一问,果真有此事。当下拉着铁纲靖一起闯入李渊帐内,问到:“父亲大人何故还军?”
李渊大致概述了一下缘由,说道:“而且粮草将尽,势难逗留下去。”
李世民劝阻道:“马上要进入秋收季节了,如今禾黍遍野,何必担忧缺少粮食?再说隋将宋老生,有勇无谋,性格素来轻狂躁进,一鼔可擒。李密顾恋河洛,舍不得几大粮仓,根本没有远略之意。至于那刘武周,虽然依附突厥,但两者内部实则是相互猜忌。想那突厥若真是为了利益远征太原,以其唯利是图的本性,又怎么会忘了离他更近的马邑呢?况且突厥新近才与我们结盟,未必这么快就撕毁盟约。所以这些传闻,不应轻信。”
李渊道:“你说的未必没有道理,但倘若晋阳有失,我等岂不是无家可归?”
铁纲靖也想劝李渊不要回军,但是说大道理并不是他擅长,他只擅长抬杠,那样只会惹怒李渊,弄巧成拙。而且李渊熟读经书,凭他那点口才,只怕是说服不了李渊,只能拉了拉李世民衣袖,示意他再劝。
李世民道:“父亲大人兴大义,举义军,志在救民,理应先入长安,号令天下。如今不过遇到小小敌人,就要班师回晋阳,只怕追随大义的将士们一朝解体,大势从此一去不返,再难有更好的机会了。”
可是李渊似乎铁了心,摇摇头,道:“班师回晋阳是和众文武官员商议出来的决定,我意已决,你不用在劝了。”
出了营帐,李世民拉着铁纲靖到僻静地方,问道:“老铁,你说你是未来人,我父亲是大唐开国皇帝也是史书记载,难道回到晋阳后,还有更好的机会吗?”
这可是实实在在问倒铁纲靖了,小说和电视剧中没说这一段,中学的历史课本也没有记载如此详细,那李渊到底有没有率军回晋阳?是回晋阳后重新造反成功了,还是这次没有回,直捣关中?
如果他一不小心给错了建议,改变了历史,他可就成了千古罪人。
他最近勤学好问,学了兵法,懂一点谋略,只得凭此胡诌道:“回晋阳就危险了,意味着和突厥的盟约无效,那北边就要遭遇刘武周的突厥的威胁。而大隋也会趁此机会集结大军围剿晋阳,若是李密再来插一手,只怕是凶多吉少。所以,一定要阻止唐公回去。”
他也不能确定这一把赌得对不对,但他认为继续西征是最好的出路,毕竟从大秦帝国开始,得关中者天下是铁的定律。
论军事谋略,李世民远在铁纲靖之上,他自然能看清这一形势,见李渊催促将士整装回晋阳,于是找到李建成,要拉着一起去谏阻李渊。
但李建成说道:“我本来也打算就此回军,而且父亲已有归志,看来是不能阻止了。”
李世民见李建成说话支支吾吾,料是无心劝谏,便去找李渊最信任的裴寂。但是回军晋阳是裴寂力主的,他怎么可能帮李世民去劝谏李渊?反而是对李世民说,不如归去的好。
李世民没奈何,又去找了几人,发现都是一个说法,气得他晚饭也吃不下,回到营帐中,坐立不安,躺床上辗转反侧。
一直跟在身旁的铁纲靖看着心里难受,开始痛恨自己为什么读书时不好好上学,为什么不好好学历史?若是知道更多历史细节,就能帮助李世民做出准确的判断,不至于现在这么纠结。
他清楚记得大唐成立之年是618年,但对应大业哪一年就不清楚了。他绞尽脑汁回想历史课本,没有任何印象。转而回想演义小说的内容,记得书中只写到大业十三年,没有出现过大业十四年,而现在正是大业十三年,这意味着大隋是今年灭亡的。
想到此,他喜不自胜,刚要拍手欢叫一声,却见李世民一个鲤鱼打挺跳起来,道:“我还是得再去劝谏父亲大人。”
铁纲靖听后大喜,不愧是他的偶像,能够坚持己见,并当机立断,便道:“世民兄,太好了,我也清楚记得,今年将是大隋灭亡之年,所以此时我们绝不能退回晋阳,否则必会错失取代大隋的良机,等于把一座大好的江山拱手相让。”
“果真如此?好极了!时间紧迫,片刻耽误不得,我这就去劝谏父亲大人。”李世民说着掀开帘布,快步走出了营帐。
铁纲靖这次没有跟上,这是李世民父子的对话,他不宜在场,只是在营帐外远远看着李世民隐没在黑暗中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