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的笨笨(全彩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1 差点儿入读野鸡大学

在我很年轻的时候,出于幸运,我得到了很多前辈的指引,得以在走过许多弯路、虚度许多光阴以前就明白了不少关于留学和职业发展规划的大道理。

故事得从我的大学一年级讲起。那是我青春里面最美好的日子,尽管当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八个同学蜗居在一间十平米没有空调的上下铺寝室,没有手提电脑,没有无线网,没有iPhone。北京的冬天,公共洗漱间敞着缺玻璃的窗户,没有热水。一年到头吃着一块钱的早餐、三块钱的午餐和两块钱的晚餐,我也完全没有觉得日子有什么不好过。同寝室的妹子们聚在一起唠闲嗑时激动分享的主题包括偶然间买到的一包超好吃的方便面,或者跟在猫扑上聊着的网友见了面,虽然对方人长得难看,但是大方请吃了很高端的吉野家牛肉饭,所以不亏。

330寝室八公主

这就是我的大学,是我那一屋子的好姐妹。想当年都是亭亭玉立的美少女,而今各奔东西,嫁人的嫁人,生娃的生娃,生二娃的生二娃。虽说在读书的时候,大家每天无缝在一起,难免有些小摩擦、小矛盾,以及互相瞧不上的地方;但今天想起来,还是觉得很亲切。那么问题来了,猜猜看哪一位是我呢?

那个时候的我并没有认真想过未来,却能盲目地很乐观,坚信自己的未来一定会很美好。虽不过念着一个普通小本儿的边缘专业,却有一份很大的野心,完全无知者无畏地认定自己以后可以飞黄腾达——进入一个高大上的企业,做一份有逼格的工作,赚成千上万数不过来的美钞,不问价格就买下一眼看上的漂亮衣服和名牌包包——且居然从未对我会拥有这样的美好未来产生怀疑。

我们大概都是这样,越是懵懵懂懂的年纪,越是一无所有的时候,就越能够快快乐乐地生活在梦想里面,并且在梦想的鼓励下大胆去创造奇迹。还记得那时候执拗的我穷巴巴地坚持着一份异地恋,为了赚到足够的钱每天都给小男朋友打将近一个小时的七毛一分钟的长途电话,绞尽脑汁毫不挑食地打各种零工,从三十块钱一个小时的家教、五十块钱一天的商场促销员,到一百块钱一天的展会翻译,哪怕要在盛夏的北京挤两个多小时的无空调公交车奔赴工作地点,也毫无怨言。有那么一阵子,我的全部梦想就是能拥有一张不限通话时间的长途电话卡。我就这么埋头苦干着,居然有一天机缘巧合得到了一家财富500强外企大公司的人事部经理的青睐,获得了一份每个月固定收入几千元的实习工作。在那个年代,对于一个一贫如洗的大学生来说这真是一笔值得骄傲的财富。除了钱本身,这份工作也成为我职业发展的起点。后来,我正是借着这家公司的大名和在这个岗位上积累起来的经验获得了第二个实习机会,以及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第二份工作,直到进入管理咨询公司和投资银行。看来“每个人的初恋都会影响他一辈子”这话是极有预见力的。

总而言之,当我们还小时,未来还远,每个人都在希望里活得无忧无虑,或觉得天大地大,等自己学好了本事,哪里都能去,出国嘛,自然也不在话下;或觉得自己还年轻,长大还遥远,还可以先做一只享受当下的鸵鸟。

这个是我,旁边是我的初恋小男友。这些是我们那时少不经事的脑残对白。

就这么谈着恋爱唱着歌,我这个迷茫的不靠谱小青年在与初恋男友的分分合合、吵吵闹闹中挥霍着自己最美好的青春,还没来得及打算未来,未来就找上门来,一晃到了大四。好似被一通突然响起的尖利闹铃搅扰了好梦,我挣扎着翻过身正想再睡过去,却迷迷糊糊听见有人在耳边说,醒醒吧,少年,没时间再做白日梦了,你必须开始规划自己的前途了:毕业以后干啥嘞?于是我一个激灵坐起身,再也睡不着了。

毕业以后干啥嘞?当时我们英语系的同学主要分为三派:一是只占极少数的考研派,大概因为考研太辛苦了吧;二是工作派,这一派的人也不太多,实际上大家找到的工作也没有特别牛气——这不意外,毕竟我校不是什么顶尖牛校,而我们专业又属于被嫌弃的专业;三是留学派,是多数,这一派的人说起“毕业出国”四个字的时候个个面露得意,很自豪的样子。于是,在大四过半的时候,每隔几天就有同学很幸福地报出一个我从未听过的什么university什么college的大学名称,往往再加上一个表示该校排名的数字,说被录取啦好开心。巧的是,那一年,不少亲朋好友家的孩子也在计划着去国外读研究生并且也一个接一个地成功了。于是我的爸妈就觉得我不能比人不如,也应该出国去,并就此向我施加了很大的压力。每天浸泡在这样的环境里,我突然很想出国,连为什么出国和读什么专业都没有好好想过,只是觉得他们都出国了,我也应该出,我凭什么不出!现在看来这种想法实在可笑极了。

临时起意要出国的我在申请外国学校这件事上一点准备也没有,自然优势全无。首先本科四年期间我差不多都在参加各种学生会活动、实习和打零工,学习成绩很烂,也没有做有关GRE、GMAT或托福的任何准备,根本就不具备留学申请的基本条件。现在看来,自己唯一的长处是社会活动和实习经验丰富。可那个时候的我周围并没有什么靠谱儿的留学申请咨询师,没有人告诉我可以利用丰富的社会活动和实习经验申请名校的商科专业,更没有人告诉我写好申请文书、搞好面试也能为申请大大加分,只是道听途说地知道出国是要拼成绩的,而这种言论在我这样一个从小在中国的升学考试体制里面泡大的孩子听来又是多么的天经地义和值得相信。

大学的时候,我曾经很认真地跟我的初恋小男友讨论关于出国申请的事。他是那种特别聪明、不学习都可以考高分的人,而我是那种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出门不带脑子的人。

明知道自己的大学成绩就是一锅粥,准备出国考试又来不及,我却像着了魔一样,一天到晚地琢磨怎么出国,从没想过要先找份好工作给前途保底,干等着校园招聘会一场场结束,自己把自己的出路完全堵死,还觉得这次是破釜沉舟了,挺悲壮。更奇怪的是,我也不知道那个时候的自己为什么那么无知,想出国却不自己动手上网查资料,了解外国学校、申请流程和录取条件,而只是没头苍蝇一样到处问亲戚、问网友、问闺蜜、问同窗,向最多只有一次成功申请经验的师兄、师姐讨教,希望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发现留学申请的不传秘籍。就在这个时候的某天下午,我在学校食堂门口看到一张我校合作大学研究生项目的招生宣传海报,醒目的大字写明了一年拿硕士学位,不需要GT成绩,不需要复杂的申请流程,只要是本校毕业生,缴纳足额申请费基本就可以获得录取,还100%给奖学金,真可谓“物美价廉”。本来嘛,这样的申请条件一看就知是个水项目。可有着严重病急乱投医心态的我却自认为是抓住了关键时刻浮上水面的最后一根稻草,幸运地搭上了留学的末班车,当天下午就冲去学校的外事办报了名,接着顺利获得录取,签了证,最后还买好了学生机票。

毕业去向有了着落,我一颗焦虑的心也跟着平静了下来,逐渐恢复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对头!有什么东西不对头!这一切也来得太快太容易了吧?那是什么学校、什么专业,教育质量可好,毕业就业前景如何,等等,这一系列问题我都不曾考虑过,怎么就能决定要花去父母半辈子的积蓄去留学呢?更奇怪的是父母还满心欢喜地全力支持。我们学校的很多同学都报名参加了这个项目,大多是跟我一样学习不好且大学期间没有什么人生规划的人。这事怎么这么别扭呢?距离飞机起飞的日子只有不到十几天而已,我却完全无心收拾行李,只是一天比一天加倍焦虑地思考着出国的意义。

临行前的最后一周,发生了一件很幸运的事情,给了我勇气毅然选择放弃这次出国的机会。我当时正在实习的某世界500强公司有位与我关系颇亲密的HR姐姐,漂亮精干,追求者众多,是公认的女神。我俩很聊得来。

女神姐姐平日里常劝我毕业后留在公司工作或者帮我推荐去一个更好的地方,我只是笑笑,也不搭话。出国事定,我开心地跟她分享,没想到她听说我的计划之后非常反对:“你要去的是什么野鸡大学啊?一年拿硕士有啥用?这什么专业你懂不懂?脑子进水了吧你。”她的情绪很激动,“你听着,我介绍你认识我的一个朋友,他是专门帮人申请美国顶尖名校的,我见过他的不少学生,都是很普通的人,但很多都去了什么哈佛、耶鲁、斯坦福这样的牛校,读商学院,毕业后直接年薪百万。我觉得你应该静下心来先工作,工作几年后再去美国读名校。”

什么?美国名校?哈佛、耶鲁、斯坦福?这些名字都是我不到十岁时就耳熟能详、却从不敢痴心妄想的,这样的名校应该离我这样的学渣很远嘛。实际上,真正说服我的短语是“年薪百万”,作为一个没见过什么大世面的小女孩,实在是太容易被这么多钱吓到。怀着眼不见不能相信奇迹的心情,我决定一探究竟。

接下来的一个周末,我跟着这位女神,参加了她的朋友和一群名校校友的聚会。我还记得那是在北京798工厂区的一个小酒吧里,灯光陆离,觥筹交错。在场的每一个人看起来都很普通,不像是有什么三头六臂的样子,可就是这些看起来普通而且很年轻的人,却都是在做外企高管啊、管理咨询啊、投行经理啊这样的金领工作,个个年薪百万以上。在聚会上见到的每一个人跟我聊起天,听了我的经历,都对我的决定表示惊讶,纷纷劝我说:“不要这样做,你应该先去工作,积累一些经验,然后去申请名校。你可以的,你非常棒!”整个晚上,我都睁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惊奇地听他们每个人讲述自己的故事,哦不,不是故事,对那时的我而言,那就是传奇。原来一个人的人生竟可以如此精彩!小小的我惊呆了。

女神Grace姐姐

特征:刀子嘴豆腐心,目空很多人,自称日光女神

爱好:谈恋爱

特长:浪漫异地恋

据说Grace年轻的时候曾经混过娱乐圈。这么多年过去,我都时常思念她,觉得她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奇存在。

就是在那个周末的那样一场微醺的聚会上,我找到了那个让我夜不能寐的问题的答案:我应该暂缓出国,先工作,过几年再申请名校读商科,转行当金领。就这样,我撕毁了机票转头去找工作。不是我败家,只是图便宜买了不能退改签的舱位,实在没有其他处理方法。之后我在一个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埋头苦干了好几年,专心考GMAT,然后去美国读商学院,毕业后如愿进入了那些我曾经很仰慕的管理咨询公司和投资银行。每天出入着那些经常客串明信片背景的著名建筑物,每月10号看到工资单上的数字比我以前一年到头省吃俭用存下的全部积蓄还要多,真的是做梦一样。

实际上,去名校读书带给我最多的并不是一份工作或者是金钱的回报,而是一种自由,一种确信自己有能力进入许多不同领域的企业或者世界上任何国家去工作的职业发展自由,一种知道自己可以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选择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生自由。虽然在今天回头看,当年放弃出国、先工作、再申请名校应该是每一个经历过出国的人都能够轻易做出的正确判断,可在当年,大四毕业,没有工作的我突然放弃出国,在不少的家人和朋友看来是匪夷所思,是犯二,是拿学业当儿戏,是用前途在胡闹。就这事,气得我爸几个月都不跟我说话。那时的我不免产生这样的疑问:是我太疯狂,还是这个世界不正常?

这是我第一次听说“投资银行”。大学时代的我根本就不知道这个如此高档次行业的存在,不知道在投行里面所谓副总裁这么吓人的头衔不过是一个干大活儿的小领班,更无法想象投行里的员工个个年薪几十几百万人民币。

经过这么多曲折,我终于明白,所谓留学,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申请到某名校某专业并不是皆大欢喜的结局,相反,那只是个人发展的开端。留学不应该是一个人在特别迷茫的时候所做出的一个可能随意、可能带有盲目攀比或者逃避性质的冲动决定;它应该是一个人综合考虑了人生规划、职业发展、投资回报等众多因素后所做的慎重决策。出国前一定问清楚自己,这钱这时间,你花了,能换来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