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入门2:匪夷所思的心理学实验(畅销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对温柔的依赖——猴子依恋实验

当母亲喂养婴儿时,婴儿的基本生理需求会得到满足,而且会因为亲密接触,双方之间的爱得到强化。但是,爱是母亲在喂养婴儿时的副产品,还是通过亲密接触产生的呢?发展心理学家亨利·哈罗很想通过实验弄清楚这个问题,但是由于伦理道德的影响,哈罗不可能用人做实验。所以,哈罗开始用动物做实验,而最佳的实验对象是恒河猴。

恒河猴生活在亚洲地区,是猕猴中的一种,它在许多方面都与人类相似。猕猴与人类基因的相似度为93%,而黑猩猩与人类基因的相似度高达98%。换句话说,黑猩猩是人类的“近亲”,而猕猴则是人类的“远戚”。早在2500万年前,猕猴等灵长类动物在生物进化的道路上就与人类分道扬镳。也就是说,猕猴比黑猩猩在进化上距离我们更遥远。但是,在研究人类病理性基因的时候,通常会在猕猴身上进行实验,而不是黑猩猩。

正是因为基因的相似性,所以哈罗才选择恒河猴作为自己的实验对象。哈罗认为,幼猴的成长除基本的生理需求外,还需要满足其心理需求。

哈罗在研究猴子的成长历程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哈罗把幼猴关在一个笼子中喂养,每天都会给幼猴提供牛奶,但是这些幼猴并没有母猴的陪伴。在幼猴生活的笼子中,有一个棉垫子。当哈罗为猴子清理笼子的时候,发现幼猴会紧紧地抓住那个棉垫子。当哈罗把棉垫子拿走的时候,幼猴会十分愤怒,拼命地把棉垫子夺回来,而且会对哈罗产生很深的敌意。据哈罗观察,对幼猴而言,装有牛奶的瓶子远远没有棉垫子重要。因为当幼猴正在吃奶的时候,哈罗夺走幼猴的奶瓶子,但是幼猴只是咂咂嘴,并没有过激的反应。

哈罗认为,幼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举动,是因为那个棉垫子对幼猴来说是感情的寄托。因此,对幼猴来说,感情的需要和基本的生理需要一样重要,甚至更强烈。为了证明这个猜测,哈罗决定设计一个实验。

哈罗找来8只幼猴,随机把它们分成两组,关在不同的笼子中,并且制作了两只假母猴,作为幼猴的“代理母亲”。其中一只假母猴是木头制成的,木制母猴的表面覆盖了一层柔软的皮毛,就好像猴子的毛发一样;另一只假母猴是铁丝制成的,表面不是毛茸茸的,而是光滑的。哈罗还在这两只假母猴的身上安装了奶瓶和灯泡,为幼猴提供牛奶和温暖。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哈罗发现由木制母猴抚养的幼猴健康状况良好,但是由铁丝母猴抚养的幼猴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因为幼猴不仅很瘦小,还容易出现拉肚子的现象。

实验人员给两个笼子中的幼猴所提供的食物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影响幼猴健康状况的并不是生理方面而是心理方面的因素。哈罗认为,木制母猴可以让幼猴产生接触感,从而满足幼猴对母猴的依赖心理,所以幼猴才能健康成长,但是铁丝母猴却无法满足幼猴的依赖感。

后来,哈罗把这8只幼猴都放在同一个笼子中。哈罗发现,所有的幼猴只要一空闲下来,就会偎依到木制母猴那里。即使有的幼猴在需要吃奶的时候不得不离开木制母猴,但在吃完奶之后会立刻回到木制母猴身边。

哈罗还发现,有时幼猴们会离开木制母猴去玩耍。但是,只要幼猴一遇到令自己恐惧的事情,它们会马上跑到木制母猴那里,似乎想要从木制母猴那里寻求安慰。

后来,哈罗把这些幼猴带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这里摆满了幼猴感兴趣的东西。但是,哈罗发现,幼猴根本无法适应这个新环境,它们显得十分焦虑和恐惧。

为了安慰幼猴,哈罗把木制母猴放到新环境中。结果他发现,幼猴们纷纷跑到木制母猴这里寻求安慰。过了一会儿,幼猴们的情绪渐渐稳定下来,开始观察周围陌生的环境,还发现了许多有意思、好玩的东西,于是就开始兴趣盎然地玩耍起来。

但是哈罗注意到,当幼猴玩耍的时候,会时不时地看向木制母猴,好像确定木制母猴有没有离开一样。当幼猴看到木制母猴依然在那里时,会继续安心地玩耍;当幼猴发现木制母猴不见了,它立刻会停止玩耍,开始寻找木制母猴,找不见时就会陷入焦虑和恐惧之中。哈罗认为,这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通过这个实验,哈罗认为,对于一个婴儿而言,与母亲的亲密接触和依赖十分重要。如果没有这些,婴儿是无法健康成长的,而且会影响其爱的能力和与人接触的能力。最终哈罗认为,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

延伸阅读

在一所孤儿院中,孩子们生活得十分不快乐,根本没有他们这个年龄应该有的欢声笑语。孤儿院的老师和负责人想了许多办法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效果都不明显。

后来一位心理学家来到这所孤儿院,他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那就是让一些幼儿园中的孩子来这个孤儿院居住一段时间,并且让幼儿园的孩子每天都拥抱孤儿院的孩子。

过了一段时间后,孤儿院中孩子的情绪明显改善了不少,开始变得活泼开朗。而他们之所以会有这种改变,是因为幼儿园孩子的拥抱,拥抱的动作满足了他们对爱的需要和渴望。正如亨利·哈罗所说的,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爱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