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入门2:匪夷所思的心理学实验(畅销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整体大于局部之和——似动现象实验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似动现象”。所谓似动现象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物体出现移动现象,实际上不是真的在移动,而只是人们的视觉错觉。

例如,在黑暗中,长时间看着一个小亮点就会觉得它在飘动,这种现象被称为“自主运动”。在月亮和乌云同时出现在天空时,人们会觉得月亮在乌云中缓缓移动,而事实上是乌云在随风而动,月亮并没有动,这种现象被称为“诱发运动”。当我们长时间地注视飞流而下的瀑布后,再看看田野,会觉得田野上的景物在向上飞动着,这种现象被称为“运动后效”。以上所列举的例子虽然属于不同的运动,但是它们同属于似动现象。

1912年,德国实验心理学家、格式塔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克斯·魏特海默用实验证明并揭示了似动现象。魏特海默首先准备了一个速示器和一块幕布,然后他让速示器通过两条细长的裂缝,这样就会在幕布上呈现出两条光线,一条是垂直的光线,一条是与那条垂直线呈20°或30°角的直线。

在实验中,魏特海默先后向被试呈现这两条光线,但是两条光线呈现的间隔时间是不同的。当间隔时间比较长时,如200毫秒,被试会看到两条先后出现的光线。当间隔时间较短时,如30毫秒,被试会看到两条同时出现的光线。当间隔时间比较适当时,如60毫秒,被试会看到光线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也就出现了所谓的似动现象。

魏特海默对似动现象的解释是,似动现象是一个整体,而不是若干不同感觉元素的集合。魏特海默认为,心理现象是一种不可分解的整体感受,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延伸阅读

在世界上,没有一种刺激是孤立存在的,而我们的知觉对象总是被其他刺激围绕着,我们的各种知觉组织方式很可能是联系在一起的。魏特海默所提出的这种观点与完形心理学派的观点十分相似。完形心理学派也被称为“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的历史虽然十分短暂,但对人类视觉整体性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人类对于任何视觉图像的认知都经过各种知觉系统的组织,并非各独立部分的组合。也就是说,我们所知觉到的东西都是与过去以及同时发生的事情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例如,你在看一幅画的时候,觉得某种颜色十分鲜艳。这种感觉是根据这幅画的其他颜色共同决定的,而不是这种颜色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决定的。当把灰色放进一幅颜色艳丽的图画中,你不会觉得灰色明亮。但是如果把灰色放进颜色阴暗的图画中,你就会觉得灰色看上去很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