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的公文文风
(代第二版自序)
习近平同志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公文从本质上讲,是为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而采取的有效治理国家的重要而基本的工具,是其所代表的利益关系的总和,是不断努力创造并突破历史局限性的产物。正如曹丕《典论》所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公文代表和行使的“文治”,深刻涉及国家治理、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全面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公文文风影响广泛深远,必须高度重视,深入研究,科学处理,加快建设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的公文文风。
一、公文文风的概念及成因
文风,狭义来看,是一篇文章、一系列文章反映出来的一个人、一部分人的创作风格,如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所指出的,“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广义来看,是指一个时代一个时期的社会文化风尚、风气。
公文文风,有以下几层含义:
一是指公文直接反映出来的公文起草人在开展公文创造活动时具有的一贯风格,包括想、说、写、做的习惯作风。比较一个秘书部门起草的若干公文,甚至能够分辨出哪些公文是哪个科员起草的。
二是指公文间接反映出来的公文作者(包括领导、领导机关)在开展公文创造活动时具有的一贯风格,包括想、说、写、做的习惯作风。比较一个地区党政领导牵头主抓制定的公文,甚至能够看到某领导的个性特点或领导机关的作风特点。
三是指公文集中体现出来的执政党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具有的一贯风格,包括其最高领导人和领导集体想、说、写、做的习惯作风。例如,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文风就各有特点。
归纳起来,公文文风,就是指公文作为国家治理工具之一所反映出来的国家治理的习惯作风。或者说,公文文风就是国家治理的习惯作风在公文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公文作为国家治理工具之一所具有的价值、规则、程序和冲突的感性表现,是公文作为国家治理工具的工具理性和科学化、现代化的形象外衣。
一个人、一个科室、一个部门、一个机关、一个地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执政党的公文文风的形成与发展,是其历史聚合发展的结果。公文文风,是公文具体起草人与法定公文作者紧密合作的产物;是领导个人与领导集体矛盾统一的产物;是人与制度“打、磨、改”的产物;是局部地区治理与整个国家治理系统博弈分合的产物;是国家“文治”系统与“武治”系统相辅相成的产物。总之,公文文风是国家治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例如,通过对公文质量的测评,可以发现公文中存在问题的原因、规律,从而对拟制公文的起草人提出富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帮助他更加富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工作,提高自己的能力;通过对机关公文处理工作质量的测评,可以对这个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提出富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意见建议,不断推进机关公文处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这样做之所以成为可能,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公文文风。
公文文风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上级与下级互动配合、人民群众与英雄领袖信仰融合、个人与组织及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系统整合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过程;也是一个想、说、写、做相统一,文、事、人、国相统一的分析表达过程。
从文章本身的角度看,公文文风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公文的写作,首先是基于普通个人的创造,特别是基于广大普通公务人员。个人文风的形成与发展受到文化、教育、生活、工作、阅历、性格等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基层普通人员的基础工作素质、工作能力、工作作风和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决定了公文文风的基本表现和基本走向。
从国家制度的角度看,公文文风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公文文风反映了公文作为治理工具在国家治理活动中的价值选择、地位作用和文化特征。公文创造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归根到底是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制度所规定、所维护、所发展、所实现的根本利益需求。一个国家及其执政党在运用国家治理“文治武功”的过程中,其最高领导人和领导集体居于制度设计的顶层,决定了公文文风的根本表现和根本走向。
国家最高领导人和领导集体的作风,是整个公文文风的核心和灵魂。好的公文文风的形成与发展,往往是由集体形式表现出来,而不仅仅是由个体形式表现出来。这里面有一个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个人进入一个集体组织,既会受到该集体组织传统的影响,养成类似的性格与气质;又会受到更大系统层面上的传统的影响,天然具有“上有所好,以好施政;下有所效,投其所好”的博弈;同时,由于整个国家治理必须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新挑战,各级各类集体组织及其人员都不得不面对改革创新历史洪流的压力和抉择。面对挑战,国家最高领导人和领导集体的性格与气质决定了公文作为国家治理工具之一所具有的文风。公文文风形象反映了学风、作风、党风,体现了党的立场、观点、方法,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文风是党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看到党风决定着文风,又要看到文风体现出党风,更要看到文风影响着党风。人民群众所谓听其言、观其行、品其果、验其效,总是从公文文风等具体相关的事物状况中去体会、去判断党和政府及其广大领导干部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如何为人民服务的,如何做到言行统一的。这种体会和判断,终究会表现为人民群众的日常行为选择和关键政治抉择,这反过来影响着国家最高领导人和领导集体的作风选择与养成。
二、反对不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的公文文风
习近平同志指出,在党中央的大力倡导下,全党抓文风建设取得很大成绩。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的优良文风逐渐得到恢复,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新的发展。当前,公文文风的主流是好的,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一些党政机关文件、领导干部讲话、理论文章中,文风仍然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概括地讲,就是文风不正。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公文狭隘化、碎片化、短期行为、急功近利、政出多门以及部门主义、地方主义和山头主义等问题,正在严重阻碍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我们必须从内容、形式和作用三个角度旗帜鲜明地清算公文文风问题。
(一)从公文内容来看
公文文风在内容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假、大、空”。
假,就是弄虚作假。一是依实际行文的要求落实得还不够好,有的甚至夸大其词,言不符实,罔顾事实。二是言不由衷,表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三是歌功颂德,文过饰非。四是欺上瞒下,刻意掩盖存在的问题。五是虚情假意,装腔作势,堆砌辞藻,内容不够词语凑,要么华丽煽情,要么晦涩难懂,能把简单的事情说复杂,能把一般的人说糊涂,令人茫然不知所措。六是依法行文的要求落实得还不够好,有的甚至打着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旗号,违反宪法和法律法规的根本精神,实行不法之事,谋取不公之利。
大,就是好大喜功。一是大话连天,不顾主客观基础条件限制,把目标搞得很大,口号喊得很高,远远超出现阶段能力水平。二是虚张声势,行动措施讲求场面好看,追求显摆阔气和轰动效应。三是只报喜,不报忧,总是形势一片大好,如果有问题不足也是轻描淡写,总是可以理解,可以解决。四是大处着眼一套套,讲道理口若悬河,小处着手无细节,讲落实粗糙干瘪。五是炒作起哄,不是脚踏实地,而是钻营攀比。
空,就是空话套话多。一是当传声筒,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照抄照搬,甚至生搬硬套、移花接木。二是不深入调查研究,不结合具体实际,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没有针对性,搞得千人一面,上下左右一般粗,十个手指一样长。三是推诿扯皮,玩弄语言,绕去绕来,对实际问题和群众关切总是隔了一层。四是浮躁追风,热衷于制造表面政绩文章,搞水中花、镜中月,对经济社会实际发展和群众具体生活而言,没有味道,也不管用。
(二)从公文形式来看
公文文风在内容方面存在的“假、大、空”,自然就决定了在形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长、僵、乱”。
长,就是长而不当。一是由于知识经验都不够,功底能力达不到,或者思想空虚懒惰,不愿付出深入调查研究和独立思考的苦功夫,又担心事到临头、皇帝新装、丢人现眼,所以要装扮门面,于是就有意无意地添油加醋、添枝加叶、无话找话,本来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总是拉长了、撑爆了来说和写。二是贪多求全,不知取舍,不识进退,不会以简驭繁,认为照抄照搬、照讲文件上的话、报刊上的话、官话套话最“保险”,多讲点、讲长点就是所谓重视、支持、认真的表现,不会或不舍得合理分权、授权、委托等,自然就要面面俱到,从中央到地方、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操,到处都要说一说、点一点,不放心这个,不放心那个,实则离题万里,寡淡乏味不说,甚至如俗话所说,“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搞得上下左右都很累、都不满意。三是由于个中别有营生,又对党纪国法、客观规律有所顾忌,不敢明目张胆,所以要整得道貌岸然,于是就短话长说,曲径通幽,渗透其中。群众所谓“有数量无质量,有长度无力度,有价格无价值,有厚度无深度,有口惠无实惠”,就是对长而不当非常形象的写照。
僵,就是八股僵化。一是公文格式作为与公文内容、公文作用密切相关的公文形式,《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党政机关公文格式》进行了统一规定,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片面理解、机械执行公文格式规定,形成了八股僵化的呆象。二是由于公文必须反映特定的公务对象和公务活动,一些要素、环节、程序、程式等相对固化,公文作为表现形式,一旦处理不好,难免出现八股僵化。三是公文本身作为特定工具,其各个文种的篇章逻辑结构、字词短语、语体句式、修辞表达方式等形式具有一定的模式化、板块化、有限选择性特征,难免给人党八股的感觉。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批评的,“写文章,做演说,著书,写报告,第一是大壹贰叁肆,第二是小一二三四,第三是甲乙丙丁,第四是子丑寅卯,还有大ABCD,小abcd,还有阿拉伯数字,多得很!幸亏古人和外国人替我们造好了这许多符号,使我们开起中药铺来毫不费力。”俗话说,“一看就是公文”,这既是褒义,说的是公文必须有公文的样子;又是贬义,讽刺的就是八股僵化的不良公文文风。
乱,就是胡乱发文。一是由于历史因袭、制度执行、操作技能、习惯作风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公文格式一方面有呆象,另一方面也出现花样繁多,个人色彩、部门色彩、地区色彩过分繁杂浓重,不够统一规范、庄重严谨的乱象。二是随意发文,想发就发,不想发就不发,无意义重复发文,变着花样发文,发了公文邀请再附漂亮请柬,开了会议部署后再发文强调部署,多部门反复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事项、类似事项进行强调部署,政务信息、情况简报、新闻稿、内参稿、正式公文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反复搞信息轰炸。
(三)从公文作用来看
公文文风在内容上存在“假、大、空”,形式上存在“长、僵、乱”,自然导致了在作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无、越、缺、错”。
无,就是公文无为。一是为公文而公文,工作做没做、做得好不好,不是以实际工作结果、人民群众评价为标准,而是以公文发没发、写得漂亮不漂亮为尺子,似乎年终总结时数数公文和会议数量就行了。二是一些领导干部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甚至“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以公文为盾牌、弹簧、软棉花、出气筒、回音壁、消音器,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回避矛盾,不理旧事,少务新生,无过便是功,消极怠工不作为,讲太平话,发太平文,当太平官,实际是思想和行动上庸、懒、散、推、拖的表现,所谓“公文旅行”“公文太极”“60分万岁”等就是生动写照。以至于李克强同志不得不强调要求:“文件既然发出来了,就要一路追到基层,让它落地生根。”重点针对落实进展缓慢的,查找原因、提出对策,打通抓落实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力破“中梗阻”,消除影响政策落地的体制机制障碍。
越,就是公文越位。一是职权范围模糊不清,不注意之下就发生越位发文。二是职权范围清晰,但是与本部门关系不大,属于可管可不管、敲边鼓配合主管部门的事情,但见有利可图,便刻意主动抢在主管部门之前发文,先插足占上一部分,或者形成有利于本部门的形势再说。三是明确在职权范围之外,不该管的事项,却偏要插手乱管,乱作为。
缺,就是公文缺位。岗位责任设置在那里就是个摆设,公文视而不见,该管的没去管,甚至刻意制造中间模糊地带。
错,就是公文错位。公文从酝酿、拟制、发出到执行落实,应该管的事情管不好,管乱了,管错了,管坏了,甚至出现“公文打架”的现象。
党的历史经验证明,不良文风,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不良作风在公文领域的反映,文风不正,危害极大。习近平同志指出,文风不正严重影响真抓实干、影响执政成效,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耽误实际矛盾和问题的研究解决。不良文风蔓延开来,不仅损害讲话者、为文者自身形象,也降低党的威信,导致干群关系矛盾紧张、分离疏远,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群众中失去吸引力、感召力、亲和力、凝聚力、执行力,致使群众不信、不服、不从、不办,甚至走向反面。总之,不良文风不符合党的性质宗旨要求,与党的历史使命背离。作为国家治理工具之一的公文文风无小事,公文文风问题是有可能导致亡党亡国的大问题。大力纠正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已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树立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的公文文风
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国家治理总的指导思想、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和重大的战略部署,首次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2014年2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专门阐述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党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必须加快推进国家领导制度、组织制度、行政制度、决策制度、司法制度、预算制度、监督制度、经济制度、科技制度等重要领域的改革。其中,作为国家治理基本工具之一的公文,地位独特,作用重大,必须高度重视并旗帜鲜明地树立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的公文文风。
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从领导机关做起,大力整治文风会风,提倡开短会、讲短话、讲管用的话,力戒空话套话。”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2年12月,中央出台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明确要求:“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强调“抓作风建设,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真正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习近平同志在《努力克服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等一系列文章中,回顾了延安整风以来,党一直为培育和弘扬马克思主义文风而付出的努力,撮要分析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同志在文风方面的深刻论述和亲身实践,谈到了自己的体会和认识,指出“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是改进文风的首要问题”,要大力提倡“短、实、新”的文风。这些马克思主义文风的经典论述要求和典型事例,对树立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的公文文风指明了前进方向、基本原则、衡量标准、重点难点和主要措施。从本质上讲,对公文文风的要求,就是对运用公文这个工具去开展国家治理活动的作风要求。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树立服务人民、求真务实、尊法讲理、敢于担当的公文文风。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树立服务人民的公文文风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本质是国家治理主体、制度、工具、技术、方式方法、过程、结果的理性化。为谁治理是国家治理首先必须回答的第一性的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宪法的明确规定,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定义务,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为人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根本前提条件、最高价值判断和最后归宿,必然要求作为国家治理工具的公文文风是服务人民的文风。
另外,运用公文开展国家治理活动,仅仅有一个服务人民的初衷、打着服务人民的旗帜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让公文被人民所理解、所赞成、所欢迎、所支持、所拥护。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积极响应人民群众呼声和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素质紧密结合起来,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紧密结合起来,想明白、说明白、写明白和做明白,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使公文长短合适,如《庄子》所言,“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如此,我们才能把习近平同志关于“提倡短文章、短讲话、短文件是当前改进文风的主要任务”的要求落到实处,在内容、形式、作用三个方面全方位、全覆盖地挤掉公文的水分,挤掉“假、大、空”“长、僵、乱”“无、越、缺、错”的不良公文文风的藏身之地。
以上,就把服务人民的公文文风的历史渊源、法理逻辑、现实要求讲清楚了。所以,服务人民的公文文风,要求我们必须从公文所蕴含的国家治理主体的意志、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方面面入手,使开展国家治理活动的文件、讲话、文章等广义公文做到有的放矢,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和切身利益。中国人民是讲道理的,是讲感情的,是讲义气的,是讲实惠的,通过多年的努力也是讲法律的。如果公文脱离人民群众,不和人民群众交心,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看不懂、听不懂、不愿看、不愿听、不把公文当回事、有它不多无它更好,公文就不会有感召力、动员力、凝聚力、指导力、执行力、推动力,也就不可能具有认识现实、变革现实的力量,也就不可能发挥其国家治理工具的应有作用。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树立求真务实的公文文风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本质是理性化,不求真务实,不实事求是,不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性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这方面,党和人民在历史上是吃了大亏的,所以,必须树立求真务实的公文文风。
求真务实的公文文风,要求我们在运用公文开展国家治理的活动中,始终实事求是地把公文的目的、质量和效率的辩证统一放在首位。为此,公文就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不虚无缥缈,从切实管用出发而不空口忽悠,从确有实感出发而不无病呻吟,从事实批判出发而不唯书唯上,从明白晓畅出发而不装腔作势。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决从文山会海中摆脱出来,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投到抓落实中,做到习近平同志所要求的,“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只有如此,公文才能抛弃繁文缛节,杜绝弄虚作假,准确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客观全面分析问题,具体实在提出对策,有序有力执行落实。公文空谈之风盛行,必然误国;实干之风盛行,才能兴邦。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树立尊法讲理的公文文风
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包括中国共产党这个领导核心在内的所有国家治理主体是理性的,国家结构是理性的,政府管理和服务是理性的,市场经济活动是理性的,社会族群沟通合作是理性的。这种理性化的要求,实际上就是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所以,必须树立尊法讲理的公文文风。
尊法讲理的公文文风,要求我们在运用公文开展国家治理的活动中,必须把一切公文活动纳入依法治国的法治轨道,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辩证统一,实现公文所承载的权力、规则、程序、责任、决策、事项等皆为民主集中所定,体现以人为本、法律至上、权力制约、依法行权、权利义务和公平合理、法律责任的有机统一,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基本要求。因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重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建立健全、改革发展的,所以,一方面要注意以法的条文为基本依据来运用公文,另一方面更要注意从法的根本精神出发来发展公文,实现公文对历史局限的不断突破。在突破历史局限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要时时处处把公文置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批判之下,警醒我们始终自觉实现和维护尊法讲理的公文文风。
(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树立敢于担当的公文文风
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习近平同志指出,首要的是解放思想,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才能看清症结问题所在,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不能什么也不敢干、不敢试,该干的还是要大胆干。所以,必须树立敢于担当的公文文风。
敢于担当的公文文风,要求我们在运用公文开展国家治理的活动中,必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措施要实、结果要好。既要谨言慎行,反复研究论证,又不能因此而谨小慎微、裹足不前。要有不惧风险、敢于决断、敢于碰硬、敢于创新的气魄和能力,坚持从事业大局出发来考虑问题,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破除官本位观念,消除官本主义流毒,把该管的事管好,把该做的事做实,而不是从个人得失出发,这样才能跳出条条框框的限制,克服部门利益的掣肘,真正做到习近平同志所要求的,“要真正向前展望、超前思维、提前谋局。只有这样,最后形成的文件才能真正符合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要求”。敢于担当的公文文风,要求公文所涉及的主体和对象,都必须勇于承担责任、恪尽职守,干必干好、用我必胜,不邀功、不诿过、不懈怠,始终如一地坚持操守,团结协作,做好各项工作。
没有敢于担当的勇气能力,就没有敢于创新的行为结果。敢于担当、敢于创新,反映了一个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思想水平、理论水平、经验水平以及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素养,反映了一个组织的制度文明。公文的创新,首要的不是语言文字及其表达方式技巧的求新,更不是为新而新,甚至搞文字游戏、玩弄概念,而是力求思想深刻、富有新意,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背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去标新立异。所谓深刻,是指能够透过现象,深入透彻地分析问题,去粗取精,鞭辟入里,抓住问题的本质、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谓新意,是指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把中央精神和上级要求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结合起来,在探索规律、认识真理上有新发现,在解决问题上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习近平同志要求我们,一张蓝图绘就后,就要一任接着一任干。过去确定的东西,正确的,就要坚持下去。当然随着认识加深,不正确、考虑不到位的,也要与时俱进。关键是实干苦干、稳扎稳打,最后总会出成效。这就是共产党人敢于担当、敢于创新的生动写照。
四、全面加快建设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的公文文风
习近平同志指出:“文风与党风同社会风气是紧密相连的,弘扬优良文风、纠正不良文风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需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紧紧围绕公文的本质特点,加快建设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的公文文风,就是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必然选择。
第一,要进一步加强对一线实际公文文风的调查研究。各级各类机关、单位等要成立专项课题组,组织有关专家、领导、干部和群众代表,整合优势资源,形成攻关合力,搜集运用公文开展国家治理活动中存在的正反两个方面典型公文案例,分析研究本机关本单位不良公文文风和优秀公文文风的具体表现,探讨其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条件,提出惩戒纠正不良公文文风、鼓励树立优秀公文文风的具有针对性的思路、对策和方法、措施,开展好公文文风自查自纠工作。
第二,要进一步加强对公文文风的理论研究。公文学界要以开放、融合、变革、发展的姿态,与其他领域的专家紧密结合起来,将公文研究与其他领域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界内和跨界资源统筹、优势互补,学习借鉴国外运用公文开展国家治理的先进理论和先进经验,打破传统上说到公文文风往往从语言文字表达方面切入、就公文写作谈公文的狭隘藩篱,对国、人、利、事、物、文等要素的辩证关系和复杂实践予以科学、系统、深入的研究,全面提升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文作为中国国家治理工具的工具理性和科学化、法治化、现代化水平。
第三,要进一步加强对公文制度的健全落实。国家为谁治理、谁来治理、如何治理、治理得怎样,需要一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来进行界定、规范、约束和推进,这套制度体系包括领导制度、责任制度、会议制度、立法制度和公文制度等系列具体制度,同时还包括系列的治理工具、治理技术手段等,国家治理现代化包含了这些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的现代化,其核心在于人的素质和制度的品质,具有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现代化和制度的现代化。要根据公文处理工作实际,不断建立健全《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及其配套《党政机关公文格式》等公文制度,形成符合公文担当国家治理重要工具要求的公文制度体系。公文制度能不能高效执行落实,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是关键,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带头研究、完善和落实公文制度,做善用公文开展国家治理活动的“领头羊”“排头兵”。真正做到如习近平同志所要求的那样,“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改进文风作为一项工作要求,带头讲短话、讲实话、讲新话,通过自己以身作则带出好文风来”,很重要的着力点就是“要亲自参与重要文稿的起草”。要把改进公文文风与改进领导干部工作作风结合起来,大兴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勤奋好学、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求真务实、依法讲理、解决问题之风。要把改进公文文风与改进党风统一起来,特别要大力改进与公文文风密切相关的学风、会风,切实抓好学习修养,不断提高会议质量,坚决刹住运用公文开展国家治理活动过程中的弄虚作假、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坚决杜绝简单地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讲话落实讲话的不良现象。
第四,要进一步开展好公文处理工作教学研训。要站在国家治理的高度,加快培养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具有优良公文文风、有理论有实践的高素质的公文处理工作人才和师资队伍。在培训工作体系建设上,要注意把握如下六个方面:一是培训机制方面,要突出抓好办公室系统建设,形成长效培训机制。二是培训力量方面,要培育可持续发展的公文处理工作骨干队伍、专家队伍,发挥文秘部门和专业人才的作用。三是培训对象方面,要对普通公务人员、领导干部进行分级分类全覆盖培训,使之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信念坚定、勤奋上进、敢于担当、善用公文,特别是要扭转现存的突出问题,即只要提拔到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就基本上不再安排、不再参加公文处理工作培训。四是培训内容方面,对于领导干部,重点突出公文制度建设、公文决策执行、公文传播危机管理等内容;对于初任公务员,重点突出基本的公文处理工作流程、公文格式、常用文种写作等内容;对于专门的文秘人员,重点突出公文审核把关、公文创造等内容;对于信息化工作人员,重点突出OA流程设计与公文流程优化、数据维护等内容。五是培训教程方面,要加强和改进公文处理工作课程体系的开发建设,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等院校以及秘书学等专业内认真、深入、广泛地开设相关课程。六是培训方法方面,主要采用案例法,还可以采取以干代训、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点面结合、集中与分散、短期与长期结合,通过大量丰富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进行培训,想、说、做相统一,不断提高所有公务人员的公文处理工作能力和水平。
总之,对公文文风的研究和要求,就是对运用公文开展国家治理活动的研究和要求。文风即人风,风者,势也。公文的世界,就是人的世界。公文的困惑,就是人心的困惑。善待公文,就是善待人心。善治者,首占大势,所以,得人心者,一以贯之,才能得天下;治人心者,以简驭繁,才能治天下。国计民生,文治武功,缺一不可。
我自2009年4月在《做文做事与做人——对公文与人民利益关系的考察》中提出“公文是国家治理利益工具论”以来,一直在继续学习、观察、思考,同时也有幸参与到国家治理活动中来。此文《谈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的公文文风》可以看作“公文是国家治理利益工具论”的深化发展,既是对运用公文开展国家治理活动的过去时的总结,是对现在进行时的分析,也是对将来时的期盼。祝愿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伟大的中华民族、伟大的祖国以及全体公务人员、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更加自觉、更加科学、更加民主、更加依法、更加创新地运用好公文这个重要而又基本的国家治理工具,开展好国家治理活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让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的思想能力不断提高,工作事业不断进步,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美好梦想不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