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价值
刑满释放人员有过犯罪经历,虽然他们已经接受过刑罚处罚,已经成为正常的社会公民,但是由于犯罪经历,他们或多或少地面临着回归社会的困境,很多重新犯罪的刑满释放人员正是因为难以克服生活中的困难重新走上犯罪道路。如果刑满释放人员能够在刑罚处罚结束之后的关键期内得到充分的重视,获得恰当的帮扶和引导,那么,他们则更加可能顺利地度过这一阶段,克服他们所遇到的困难,更加顺利地回归主流社会。如果刑满释放人员群体的重新犯罪风险能够被识别,正当的需求能够得以满足,面临的种种困境得到足够的回应,那么,这个群体重新犯罪的可能性将会极大地降低,这个群体的重新犯罪率也将会明显降低。要做到这些,必然需要依靠犯罪学者们积极投身此领域的研究工作,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预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理论价值
开展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风险评估体系研究有如下理论价值:(1)引入国际高水平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风险评估研究理念、理论、方式、方法与技术,转变目前我国在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风险评估体系研究方面的薄弱状态;(2)改变我国依旧停留在介绍西方刑满释放人员犯罪学理论、特征分析与描述性统计的状态,运用国外常用的中高级统计分析技术,如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开展我国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风险评估实证调查研究,从根本上深化我国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风险评估实证研究;(3)改变我国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实证调查研究中统计数据较为丰富,但是理论框架与理论运用相对不足的局面,充分运用国内外刑满释放人员犯罪与重新犯罪研究领域中主流的、运用最广泛的犯罪学理论与重新犯罪理论作为本研究实证调查的分析框架与研究基础,更加强调刑满释放人员犯罪与重新犯罪实证研究的理论依据与理论框架,从而促进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研究朝着更加注重系统性的方向发展;(4)进一步运用中高级统计分析方法检验西方刑满释放人员犯罪学理论在我国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研究的契合度,为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5)促进刑法学、犯罪学、社会学与心理学之间在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研究领域的交叉融合,形成各学科共同促进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风险评估体系构建与更加有效地防控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风险的新局面。
二、实践价值
从目前的我国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研究成果的内容来看,多数研究者关注的是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的特征、原因与解决对策,对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实践工作以及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之间的结合重视不够。诚然,在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预防与科学矫正领域,相关研究者采用传统的犯罪学研究方法分析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问题,特别是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对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的原因研究较多,这些肯定是重新犯罪防治实践工作的基础,这些研究成果的确对实务部门的工作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对实务部门怎样开展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预防工作的研究明显不足。更确切地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仅仅止步于描述和介绍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的原因,然后提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对策建议,但是对于怎样以这些原因分析为基础去编制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风险预测的工具,进而怎样使用这种工具,缺乏进一步思考。这种局面已经持续很长时间,虽然有少数研究者做过这方面的探索,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长期以来对预防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的实务领域依然关照不足,这种局面会导致理论研究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因为理论研究的价值最终需要体现在对实践工作的指导方面。因此,笔者认为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理论研究成果并未较好地转化为实务部门工作的理论依据、工作程序、方式方法与技术手段。这种问题造成了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学术研究与重新犯罪预测和防治实践工作之间的一定程度上的脱节,造成了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学术研究与相关实务工作之间衔接不足,导致研究者宝贵的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相关实务工作方式方法的困境,形成目前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理论研究难以充分直接地为重新犯罪预测与防治实务工作提供可操作性强的测评体系与工具,这种局面不利于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预防与矫正工作的向前发展。
因此,笔者开展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风险评估体系研究有如下实践价值:(1)比较美国、加拿大、英国与我国在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风险评估工作方面的相似与相异之处,开发既符合国际标准,又立足中国本土的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风险评估工具,推进我国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风险评估工作与防控工作的发展;(2)转变我国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风险评估工作职业经验色彩浓厚,犯罪学理论运用不足,实证与统计检验方法重视不够的现状,推进我国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风险评估工作更加客观化与科学化;(3)倡议以科学的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风险评估体系为基础,建立刑满释放人员矫正与安置帮教工作数据库,为今后进一步的追踪研究奠定研究基础;(4)依托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风险评估体系,筛选出显著影响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的风险因素,在此基础上开发针对性强的回应政策。
[1] 席逢遥、沙春华:《抓住短板重其所重切实提高教育改造质量》,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9年第11期。
[2] [美]乔治·B.沃尔德、托马斯·J.伯纳德、杰弗里·B.斯奈普斯:《理论犯罪学》,方鹏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页。
[3] 马克昌:《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74页。
[4] 李均仁主编:《中国重新犯罪研究》,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第112页。
[5] Champion,D.J.,Measuring Offender Risk—A Criminal Justice Sourcebook,Connecticut:Greenwood Press,1994:8.
[6] 凤凰网:《司法部:现有社区服刑人员70万重新犯罪率0.2%》,2017年1月16日,news.ifeng.com,2017年9月11日访问。
[7] 黑龙江省司法厅网站:《张军部长到我省调研司法行政工作》,2017年8月21日,http://sfj.yc.gov.cn,2017年9月11日访问。
[8] 深圳新闻网:《张军在深圳调研时强调:推进落实治本安全观不断创新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水平》,2017年9月15日,http://www.sznews.com/mb/content/2017—09/15/content_17313265.htm,2017年12月10日访问。
[9] 储槐植、汪永乐:《再论我国刑法中犯罪概念和定量因素》,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2期。
[10] 王志强:《重新犯罪实证研究》,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11] 李均仁主编:《中国重新犯罪研究》,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第36—37页。
[12] 南方网:《我国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率保持在8%左右低水平》,2004年10月25日,http://news.163.com/41025/7/13ICBSNG0001124T,2017年8月9日访问。
[13] 黄河:《重新犯罪率居高不下刑释人员面临制度性歧视》,载《方圆》2012年第1期。
[14] 北京市监狱管理局“重新犯罪课题组”:《北京市在押犯重新犯罪情况的调查分析》,载《中国司法》2005年第6期。
[15] 张竞兴、江伟人:《上海市监狱管理局关于刑释人员生存和思想状况的调查报告》,载《上海警苑》2008年第10期。
[16] 郑祥:《再论宽严相济政策与扼制重新犯罪》,载《中国监狱学刊》2008年第1期。
[17] 丛梅:《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实证研究》,载《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6)》,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6/indexch.htm,2017月12月12日访问。
[19] 杜强强、翟中东:《关于重新犯罪防治政策调整的思考》,载《法学家》2009年第2期。
[20] 丛梅:《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实证研究》,载《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21] Carter P.,Managing Offenders,Reducing Crime:A New Approach.Correctional Service Review,2003:36.
[22] Champion D J.,Measuring Offender Risk-A Criminal Justice Sourcebook.Connecticut:Greenwood Press,1994.Andrews D A,Bonta J.LSI-R User’Manual.New York:MHS.2001:63.
[23] 本数据检索日期截止到2017年12月30日。
[24] 金武刚:《定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载《情报资料工作》2002年第4期。
[25] 力康泰、韩玉胜、袁登明:《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象思考——兼论监狱的行刑改革》,载《法学家》2000年第3期。
[26] 翟中东:《关于重新犯罪防治政策调整的思考》,载《法学家》2009年第2期。
[27] 王志强:《犯罪易感与社会弱势视角的重新犯罪实证研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7期。
[28] 王志强:《刑满释放人员的重新犯罪问题分析》,载《青年研究》2004年第11期。
[29] 曾赟:《服刑人员刑满释放前重新犯罪风险预测研究》,载《法学评论》2011年第6期。
[30] 孔一:《少年再犯研究——对浙江归正青少年重新犯罪的实证分析》,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第4期。
[31] 缪伟君:《重新犯罪成因实证调查研究》,载《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32] 翟中东:《国际视域下的重新犯罪防治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1—215页。
[33] 曾贇:《逐级年龄生平境遇犯罪理论的提出与证立——以重新犯罪风险测量为视角》,载《中国法学》2011年第3期。
[34] 朱妙、李振武、张世欣:《关于上海市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情况的调研报告》,载《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第3期。
[35] 袁承为、韩雪梅、郑磊、王佳玲:《吉林省青少年重新犯罪的原因及对策的研究》,载《中国青年研究》2014年第3期。
[36] 缐杰:《刑满释放人员累犯问题研究》,载《人民检察》2015年第11期。
[37] 王志强:《刑满释放人员的重新犯罪问题分析》,载《青年研究》2004年第11期。
[38] 孔一:《少年再犯研究——对浙江归正青少年重新犯罪的实证分析》,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第4期。
[39] 上海监狱网:《司法部监狱管理局调研上海监狱罪犯危险性评估工作》,2015年10月14日,http://jyj.sh.gov.cn/jyw/n5/n38/u1ai3932.html,2016年9月26日访问。
[40] 广东省监狱管理局:《司法部监狱管理局调查组到我省惠州、深圳监狱调研罪犯危险性评估工作》,2016年9月20日,http://www.gdjyj.gd.gov.cn/?c=article&act=view&id=9486,2016年9月26日访问。
[41] 司法部:《司法部关于印发〈司法部2016年制度建设工作计划〉的通知》,2016年9月22日,http://www.moj.gov.cn/fzxcs/content/2016—09/22/content_6813616.htm,2016年9月23日访问。
[42] 浙江省司法行政培训中心:《交流试点成果构建危评体系——司法部监狱局举办“罪犯危险性评估试点工作业务培训班”》,2018年5月29日,http://www.ladpf.cn/detail_16501548.htm,2018年6月28日访问。
[43] 四川省监狱管理局:《全省监狱罪犯危险性评估工作业务培训在成都举行》,2016年9月5日,http://www.scjyglj.gov.cn,2016年9月6日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