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乐团与歌剧院(明德书系·艺术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5 多伦多交响乐团

(TORONTO S.O.)

多伦多是加拿大英语地区的首府,在20世纪前没有自己的交响乐团,一些有心人曾多次试图组建类似的团体,如乔治·斯拉兹(George Strathy)曾在1867年建立过一支管弦乐团,但不久就解散了。19世纪末,托林顿(Torrington)和菲舍尔(Fisher)也在这方面做过一些努力,但都无功而返、不了了之。历史文献上也没有过多的记载,也无从查考这些音乐组织有哪些活动,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对多伦多市交响音乐的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真正促成多伦多交响乐团成立的动力,来自于国外。从1902年起,连续三个国外的著名乐团到多伦多访问演出,先是匹兹堡交响乐团和俄罗斯交响乐团,接下来是芝加哥交响乐团。三大乐团的轮番“轰炸”,吊起了多伦多市民的胃口,对交响音乐的兴趣大增。然而在环顾一番之后却发现本地竟没有一支专业乐团,这实在太丢面子了。一时间成立乐团的呼声四起,最终在1906年由富兰克·威尔斯曼(Frank Welsman),一位本地音乐家,成立了多伦多交响乐团。新组建的乐团虽说不很成熟,但其中不乏大师级的演奏员,葛德斯奇的小提琴和葛得斯克、弗莱斯克的演奏都颇为引人注目。多伦多市民对这支自己的乐团也颇为欢迎,可以说乐团在初期的发展是很顺利的。演出的场次虽不是很多,但场场满座,门票的收益足以维持乐团的日常运转。但不久后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乐团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虽然加拿大远离欧洲战场,然而乐团在财政、人员上仍遇到了不小的困难,演出场次明显较前期减少了很多,乐队员中也有部分人因感到乐团的前途暗淡而另谋出路,重重的困难最终导致了乐团的一度解散,到1923年才重新组建。复团后的第一任指挥是旅居多伦多的前匹兹堡乐团的领导之一,小提琴家吕格·冯·昆尼兹(Luig Von Klunits),此时由于没有受到总督的许可,乐团还只能以“新交响乐团”来做临时的名字。1926年经多方努力,乐团不仅得到了政府颁发的正式授权书,而且还得到一些战时乐团解散前的乐谱,从此多伦多交响乐团的旗号再次树起,并逐渐成为世界闻名的一流乐团。这一过程是在昆尼兹之后的几任指挥,特别是从E.马克米兰(Ernest Macmillan)开始的。

1931年,马克米兰这位多伦多本地的指挥家在昆尼兹逝世后接过了乐团的指挥棒,在强烈的责任感和本土意识的激励下,他调动起乐团中每一个乐手的热情,让乐手们产生出以能在乐团中供职为人生一大荣光的心情,全团上下热情高涨,水平提高很快。几年下来,世人对乐团的演奏交口称赞。乐团已成为加拿大一支足以于美国各大乐团媲美的一代名团。

接下来的瓦尔特·苏斯金(Walter Sussking)具有同样的责任心和艺术使命感,在他的任期内,乐团的规模发展到百人左右,演出曲目的范围扩大了几倍,翻新的频率也很快。这时的多伦多交响乐团在北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而大洋彼岸对它还是仅闻其名,未睹芳颜。恰在此时,小泽征尔的到来最终为乐团成为世界一流乐团注入了决定性的力量。

小泽征尔是极少数获得世界声誉的亚洲指挥大师,比起从外表上看与欧洲人没什么不同的印度人祖宾·梅塔,他有着一张纯种东亚人面容和身材,他在世界指挥大师的行列中显得极为特殊。但在这位24岁时就夺得贝藏松世界指挥比赛冠军的东方人身上跳跃着音乐的精灵。当年指挥大师明希、卡拉扬和伯恩斯坦都曾亲手指导过小泽征尔,一身兼得三位大师的真传,可谓幸之甚也。他具有敏锐的听觉、过人的记忆和充沛的精力,1965年到1969年,小泽率领多伦多交响乐团东西鏖战,多次跨海远征,这位世界级的指挥大师把东方人特有的细腻,精确地传输给乐团的每一个乐手,确定了乐团的演奏风格。乐团的演奏层次分明、流畅鲜明的主题在严谨清晰的布局中得到完美的表现,力度的变化可以从牵动心弦的极弱在一瞬间拉到震撼人心的极强,对速度节奏的分寸感觉把握得恰到好处。正是如此的表现使多伦多交响乐团跻身于世界顶级乐团的行列。由小泽征尔开创的风格传统,在他离开多年之后,还被多伦多交响乐团保持着。在小泽征尔之后,卡尔·安彻尔(Kar Elancerl)和安德鲁·戴维斯(Andrew Davis)等人曾担任乐团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