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通货膨胀动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4 本书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4.1 本书的创新之处

本书在以下七个方面有一定的创新。

(1)大量关于中国通货膨胀动态的研究采用1978年以来的年度数据进行计量分析,一方面这忽视了1992年以前中国价格自由化改革尚未完成所可能带来的结构变化;另一方面由于样本量太小,在计量分析时存在小样本误差,可能会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本书采用1992年以来的季度数据进行计量分析以克服年度数据的这些缺陷。

(2)大量的研究采用了CPI同比数据度量中国季度的通货膨胀率。本书认为用CPI同比数据度量的通货膨胀率与通货膨胀的理论定义不符,而且其本身的特点容易导致对于通货膨胀动态变化特征的错误判断,特别是容易高估中国通货膨胀的持续性。这会带来一系列的计量估计上的问题(参见第4章、第5章的论证)。为此本书采用环比CPI数据度量中国季度通货膨胀率。前人的研究(陈彦斌,2008)也采用了环比CPI数据度量中国的季度通货膨胀率,然而却忽略了CPI物价水平的季节变化。本书在剔除季节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国的季度环比CPI通货膨胀率,因而更加准确。

(3)本书在结合中国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描述中国通货膨胀动态变化的中国菲利普斯曲线模型,以解释中国通货膨胀动态与发达市场经济通货膨胀动态的差别。

(4)本书首次采用因子分析模型考察了中国通货膨胀与全球通货膨胀的关系,并且放松了前人关于发达国家通货膨胀与全球因素的关系的因子分析中只有一个公因子的假定。

(5)本书首次采用季度数据估计了全球产出缺口和供给冲击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在全球产出缺口的度量上,本书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国家取样方式以保证结果的稳健性。在计量方法上,本书同时采用了前瞻性预期模型和后视性预期模型作为基准模型,以排除模型误设对结果稳健性的影响。

(6)本书重新考察了流动性过剩和中国通货膨胀的关系,得出了与前人不同的结论。本书认为前人的研究采用一个I(0)变量对I(1)变量进行回归,容易受到伪回归的影响。本书的计量分析纠正了这一潜在的错误。

(7)本书结合西方最优货币政策理论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安排进行了系统的讨论。本书弥补了前人关于中国最优货币政策的研究在CPI定基指数构建上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对前人经验研究的结论进行了重新检验。

1.4.2 本书的不足之处

受研究资料和个人能力的限制,本书也存在若干的不足。

(1)本书关于中国通货膨胀福利成本和最优货币政策的讨论局限于定性分析,定量研究只是对前人理论和经验证据的重估。本书认为对于最优货币政策的完整认识是需要建立在对于整个经济系统和各类经济政策工具的全面理解的基础之上的。一方面,最优的政策和经济中存在的扭曲有关。另一方面,相对于其他政策而言,货币政策可能对于纠正一些经济扭曲更加有效,而在纠正另外一些经济扭曲方面则可能较其他政策逊色。此时,政策的最优组合十分重要。受研究精力和能力的限制,本书把这些重要的问题留给了后续的研究。

(2)本书的研究局限于CPI通货膨胀,而没有考虑与之相关的金融稳定问题。在美国次贷危机以前,主流的学者认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应该以物价稳定为目标,而不是以金融稳定为目标。在次贷危机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把同时实现物价和金融稳定两个目标提上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日程。实现双目标的困难在于难以在利率之外找到一个独立的工具变量来满足两个目标两个工具的丁伯根原理。在宏观经济建模方面越来越多的宏观模型考虑了金融部门。这些发展趋势对于未来最优货币政策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但在研究资料有限的情况下,本书选择了把这一重要的问题留待以后研究。

(3)本书关于中国通货膨胀成因的研究认识到了国内外食品价格变动趋势对于中国总体通货膨胀动态变化的重要影响。然而本书并没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国内外食品价格变化的深层次原因。这可能和中国的经济结构和世界经济体系有关。今后国内外食品价格的走势可能和中国及世界经济结构的变迁有关。深入地理解中国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迁趋势对于判断未来中国CPI通货膨胀的走势十分重要。但限于研究精力和问题本身的复杂性,本书也把这一重要问题留到了未来的研究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