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闻传媒与政府关系研究(1990-2010)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框架

本书的理论框架主要有两个,即“媒体垄断”学说和合理性理论。

一是“媒体垄断”学说。从1983年至2000年,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学院院长本·H·贝戈蒂克安(Ben H.Bagdikian)的著作《媒体垄断》在国内外学界引起广泛注意,先后印刷发行了六版。1983年发行第一版时,贝戈蒂克安发现,50家公司控制了几乎所有的新闻机构;到2000年第六版发行时,美国最有影响的新闻、评论和提供平常娱乐的机构被通用电气等6家相互关联的大型跨国公司控制。

贝戈蒂克安说,尽管美国新闻传媒并不整齐划一,但它们确实存在一些“结构性的偏见”。这种偏见使它们经常保护商业利益,弱化公众对主导美国社会的各种力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更有甚者,“大政府与大公司在历史上经常是相互协作而不是互相对抗”。

具体而言,美国新闻传媒产业垄断的后果不胜枚举:

——短期利润成为主流新闻机构争相追逐的对象,这项事业的未来却几乎不被考虑;

——公众对媒体的忠诚在持续稳步降低,结果形成“没有大众的大众传媒”;

——公共信息成了工业副产品;

——新闻传媒公司越来越富有,而公众越来越“贫穷”;

——当维护公司利益与新闻选择发生矛盾时,公司会用其他符合职业规则的理由来干涉新闻报道;

——新闻机构更加依赖大公司登载广告所提供的收入,进而日益成为这些公司的财产;

——新闻报道品质下降,比如害怕背景、不断炮制浅薄无聊和为本公司服务的商业化新闻、谈话娱乐节目以庸俗化的语言作为提高收视/收听率的手段;

——国际新闻报道减少;

——获取利润的压力破坏新闻职业道德,阻止对社区新闻的充分报道。

二是合理性理论。合理性理论丰富、深刻而且复杂,因此笔者拟重点选取知名学者——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和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的相关理论。

韦伯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入手,探讨资本主义经济行动的合理性。他提出了两种合理性:一是形式合理性;二是实质合理性。前者是指在经济行动中,不仅技术上可能且实际上真正运用的计算程度;后者是指一定的群体(不论范围多小)通过经济取向的社会行动所进行的种种财货供给总是(将是或应该是)从某种价值判断标准(无论其性质为何)的观点出发,且受此一判断标准检验。

虽然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是两种不相同的合理性,前者强调“可计算”,后者突出“价值”,但它们并非完全隔绝。韦伯认为,在信仰新教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以天职思想为基础的合理行为”恰好产生于基督教禁欲主义,世俗的工具理性恰好巧遇了虔诚的新教徒在宗教领域中的价值追求。

然而,韦伯也坦言,当资本主义占据社会统治地位之后,形式合理性不断“挤压”实质合理性,进而使得现代社会中的一切行动都变得可计算、可预测。结果,日益发展形式合理性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变得“非理性”,变得“意义丧失”、“自由丧失”。这种文化的最后发展阶段势必是“专门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肝肠”。

哈贝马斯不像韦伯那样悲观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他认为,可以通过交往理性来化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合理性困境。

在哈贝马斯眼里,交往理性不同于工具理性,因为它“不是一个自我捍卫的主体——该主体通过想象和行为而与客体发生联系,也不是一个与周围环境隔离开来的永久的系统,而是一种由符号构成的生活世界,其核心是其成员所做出的解释,而且只有通过交往行为才能得到再生产”。因此,交往理性并不是简单地为某个主体或某个系统找到持存的可能,而是直接介入到它应当加以捍卫的结构化过程当中。

正是因为交往理性能够直接介入社会的结构化过程,所以这种基于行为主体之间平等交往的交往理性,有能力抑制资本主义社会日益扩张的工具理性,有能力使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取得共识,协调发展,进而把被殖民化了的生活世界合理化。

二、研究方法

本书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和历史/比较分析法等方法。

案例分析法(Case Analysis Method),又称个案研究法。为了全面考察1990—2010年美国新闻传媒与政府的关系,本书从两大时段中选取案例:一是战时,二是平时。在战时,选择了两个富有代表性的战争,即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在平时,选择了克林顿性丑闻和“9·11”事件两个案例。对于战争案例,一方面从战前、战中到战后,全过程分析战争中的新闻传媒与政府的关系;另一方面着重分析美国政府在战争中实施的新闻报道制度,主要是海湾战争中的“媒体联营”制度和伊拉克战争中的“嵌入”报道规则。对于克林顿性丑闻,则抓住三个主要节点分析新闻传媒与政府的关系,即弗劳尔斯事件、琼斯案和莱温斯基丑闻,希望从这三个事例中探讨此时的新闻传媒与政府的关系。对于“9·11”事件,则从袭击当日和袭击以后展开分析。

在使用案例分析法的同时,本书还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在文献信息来源上,本书主要选择了两大类来源:一类是美国主流新闻传媒,比如《纽约时报》等,主要从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科院图书馆获取;另一类是正式出版或以论文形式出现的政治思想史、新闻传播等专业的著作、规范性文件等。在有效信息选取上,本书的主要标准是:凡与新闻传媒和政府关系相关的文献尽可能纳入研究视野。

新闻传媒与政府关系并非全新话题,此前不仅新闻学学者,而且有政治学、法学等领域的学者进行了一定时空条件下的一定程度研究。有鉴于此,本书还采用了历史/比较分析法,把1990—2010年美国新闻传媒与政府关系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对其思想渊源、现实流变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准确发掘1990—2010年这个时段美国新闻传媒与政府关系的独特性。

参考文献

Chafee, Zechariah.(1947)Government and Mass Communicati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rossman, Michael Baruch and Rourke, Francis E., “The Media and the Presidency:An Exchange Analysis”.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91, No.3., Autumn 1976.

Hawkins, Joyce M., and Allen., Robert,(1991)The Oxford Encyclopedic English Dictionary.Oxford:Clarendon Pres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orwitz, Robert B., “The First Amendment Meets New Technologies:Broadcasting, Common, Carries, and Free Speech in the 1990s.”Theory and Society, Vol. 20, No. 1, Feb.1991.

曹小为.中西方媒体与政府的关系简述.新闻前哨,2005(4)

陈力丹.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见:陈力丹.陈力丹自选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英]大卫·克里斯特尔.剑桥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6

蓝翀.从海湾战争到伊拉克战争——透视美国“新闻自由”.中国科技信息,2005(18)

郎劲松.政治服从:美国新闻政策的第一选择——从伊拉克战争报道看美国新闻自由的本质.电视研究,2003(6)

李斯颐(a).新闻报道的宣传与管理.中国记者,2002(1)

李斯颐(b).美国传媒眼中的伊拉克战争:批评报道角度的考察.美国研究,2005(2)

刘江.为霸权服务的“新闻自由”.中国记者,1999(6)

刘扬,宋悦.对手关系与信任差距——回顾60年代美国新闻界与政府关系的两个关键词.河南大学学报,2005(5)

马力.从美国的战时新闻政策看美国国家安全面前新闻自由的限度.2002级外交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源自中国期刊网

明安香.从“叭儿狗”到“牧羊狗”:美国传媒与政府关系的角色转变.国际新闻界,2005(4);美国新闻传媒与政府的关系剖析.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5(1)

商务印书馆.辞源(1—4合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台湾中华书局,简明大英百科全书编辑部.简明大英百科全书(第8卷).台湾:台湾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8

唐绪军.“传媒经营管理学概论”讲义.2006年9月14日

唐勇,张毓强.美国外交对其媒体的软调控.现代传播,2005(5)

文有仁.美式“新闻自由”又一次曝光.中国记者,2006(2)

[美]罗杰·希尔斯曼.美国是如何治理的.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杨民青.不存在超然一切的新闻自由——透视美国新闻管制下的虐囚事件报道.中国记者,2004(6)

曾妮.局促的自由——美国媒体关于伊拉克虐囚报道的框架分析.国际新闻界,2005(1)

展江.美国政府对新闻界的调控.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3)

张西明.张力与限制——新闻法治与自律的比较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