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概述
第一节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成就与动因
一、中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
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已经由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国家变为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的国家,对外贸易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1978年中国的对外出口不足100亿美元,而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中国的出口总额在2013年已经接近2.21万亿美元(见图1-1)。不过,分阶段来看,自改革开放至中国加入WTO之前,中国的对外贸易增长是相对平缓的。以出口为例,这一时期的出口年均增长率为15.46%(1978年至2001年的年均增长率),而自中国入世以来至2013年,出口年均增长率为19.28%。因此,不论是绝对数额还是相对增长率,中国加入WTO之后的十余年间是中国对外贸易进一步迅猛发展的时期。出口的飞速增长推动了整体经济的增长,以市场汇率折算的中国GDP在2010年超过日本GDP,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图1-1 中国1978年至2013年进出口以及贸易余额情况(百万美元)
中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较大的顺差,从2002年到2013年,贸易顺差的年均增长率高达21.50%,2002年至2008年的峰值水平为2981亿美元,年均增长率更是达到了46%,随后的几年间中国贸易顺差有所下降,但是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
当然,中国对外贸易的繁荣不仅仅体现在出口方面,随着自身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进口不断增长,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数据库的货物和服务进出口国别数据显示,2002年中国进口额占世界总进口额的比重不足4.5%,而2013年这一比重已经接近10%(见图1-2)。截至2013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进口国,而进出口总额高居世界首位。
图1-2 中国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比重
二、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不断变化
(一)出口结构变迁
中国的对外出口自改革开放以来,结构不断升级。1980年,中国对外出口的产品总额只有181.19亿美元,其中初级产品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只有90.05亿美元,占比不到出口总额的一半。而1980年至2013年这34年,初级产品出口年均增长率为7.75%,而与此同时,工业制成品的年均增长率为17.97%,其2013年出口额超过2.1万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总额的95.15%之多(见表1-1)。这从总体上反映了中国对外出口结构不断升级的状况,即自改革开放以来由初级产品占主要地位快速地向由工业制成品占主要地位过渡,从而实现了产业升级和工业现代化。
表1-1 1980年至2013年中国对外出口产品结构
基于行业层面数据考察工业制成品出口,可以发现在中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中,各个行业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初,对外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占据较大比重的是轻纺制品、橡胶制品以及矿冶制品等资本和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产品,这些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反映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技术相对落后、资本严重匮乏的状况。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机械设备等重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占据了主导地位,1980年到2013年这段时间内,中国的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额占比从原先的不到10%快速上涨到接近50%,而与此同时,相对初级的产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则从原先的对外出口占比45%降低至不到15%的水平。工业化的发展以及技术的引进促进了中国出口结构的升级,以机械制造业占主导地位的出口结构反映了中国现阶段制造业大国的特征(见图1-3)。
图1-3 主要工业制成品对外出口占工业制成品总体出口比重
(二)进口结构变迁
同样将产品划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中国的进口产品结构特征并不像出口产品结构特征那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2008年至2013年,中国从国外进口的产品中初级产品占比稳定在30%,而工业制成品占比稳定在65%之多。从1980年至2013年,中国的工业制成品进口占比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之对应的初级产品进口占比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见表1-2)。这一趋势与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密切相关,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亟须发展现代化工业,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不断上升,随着工业化的基本完成和产业升级的同步完善,以及对能源和原材料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对于初级产品等的需求占比随着国内消费者的财富增加而上升。
表1-2 1980年至2013年中国进口产品结构
进一步细分行业来考察进口结构变化,我们选取初级产品中的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工业制成品中的机械及运输设备等占比较大的产品。中国的进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分类下的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口额占比很高,2013年的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口总额占全部进口额的33%(见图1-4)。在初级产品方面,各种原料的进口占据了主导地位,2013年非食用原料进口额占全部产品进口额的比重约为14%,而矿物原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的进口额占比是18%。相比于工业制成品中的机械及运输设备,中国矿物原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的进口额占比从1980年不到1%发展到2013年的18%,这反映了中国已经成为能源消费大国的事实。1980年至2013年的矿物原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的进口额年均增长率为25.35%,中国的经济表现出了对于能源进口的依赖性。
图1-4 主要进口产品占所有进口产品额比重
(三)中国对外贸易国家或地区结构
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伙伴排名前十位的分别为美国、中国香港、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德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巴西以及俄罗斯,中国同这十个经济体的进出口总额占2013年中国对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高达57.25%。其中美国是中国最为主要的贸易伙伴,中美的进出口总额占2013年中国对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2.77%(见表1-3)。
表1-3 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伙伴前十名
从2013年中国前十大商品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地来看,不论是出口还是进口,排名靠前的贸易伙伴都属于较发达的经济体。中国与美国的对外贸易保持着较大的顺差,而与日本、韩国以及德国的贸易则保持着一定的逆差(见表1-4)。
表1-4 2013年中国前十名出口目的地和进口来源地
三、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重要阶段
关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外贸体制的改革无疑是中国能够广泛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全球价值链的重要原因。自改革开放以来至今,中国的外贸体制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国家在不同时期不断地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正是每一次成功并果断的制度改革和政策调整使得中国在国际市场上一直保有竞争力,并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我们将中国外贸体制改革分为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第一,从1978年到1987年为中国外贸体制改革初步探索阶段。这段时期是中国对外贸易的放权过渡期,简政放权是这一时期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主旋律,主要是下放进出口贸易经营权,以充分调动各级地方政府、工业部门、外贸公司和生产企业的积极性,搞活对外贸易经营。该时期的改革重点是要与总体经济改革相一致,把指令性计划体制改变为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体制。
第二,从1988年到1990年为整体推进阶段,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全行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特征是,在保持国家垄断对外贸易的前提下,试图通过分离外贸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来改善对外贸易部门的经营状况。
第三,从1991年到1993年为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的阶段,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实行自负盈亏的体制改革。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从建立外贸企业机制入手,在对外贸易领域逐步实行统一政策、平等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工贸结合的市场体制,推行代理制。
第四,从1994年到2001年为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深化阶段,确定了把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规范的新体制作为外贸体制改革的新目标。在这一阶段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并进行了以汇率并轨为核心的新一轮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旨在统一政策、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建立适应国际通行规则的对外贸易运行机制。这段时期是中国为了争取入世而积极准备的一段时间,在此期间,中国不断地通过自身改革,争取与国际社会标准接轨。
第五,加入WTO以后,中国推行了以WTO规则为基础的对外贸易体制的全面改革,2004年对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做出了重大修订,不仅允许自然人经营外贸,而且将外贸经营权的审批制改成了登记备案制,这就打破了以往对外贸经营权的垄断性限制,充分激发了市场上各个主体的活力,推动了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此外,全面清理并修订了约3000部涉外经济法规,从而建立了新的涉外经济法规体系,调整了对外贸易的调控体系和政策手段,进一步增强了贸易政策的透明度。加入WTO之后,中国正式融入了全球贸易体系,与此同时也面临更多的挑战。
当然,与上述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并行的还有外资、外汇等体制的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进行的对外贸易和外资、外汇等制度的配套改革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大胆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对外贸易企业和经营部门的积极性以及外商在华投资的积极性,为加快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促进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中国的对外贸易能够增长如此之快,贸易结构能够不断升级,经济能够借力外贸发展而迅速腾飞,对外贸易范围能够不断扩大,很大程度上都是中国能够在每一阶段明确推行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改革政策的结果。正确的领导和果敢的决策是中国能够成为贸易大国、强国的重要原因。纵观中国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经验,我们发现,有管理地引导并让企业更多地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是中国一直秉承的重要策略。在中国入世之后,中国各界进一步地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从微观层面为中国企业发展保驾护航,通过适当的政策扶植进行合理的宏观指引,这些构成了未来中国对外贸易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经验总结
毫无疑问,中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外贸规模进一步扩大,外贸地位日益重要;对外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产品出口结构显著升级;对外贸易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对外贸易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经验。
正确的政策指引和国家层面的宏观战略方针是中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的根本前提。中国对外贸易取得的巨大成就与中国政府一直坚定不移地贯彻改革开放政策密不可分。坚定不移地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坚持对外开放是中国外贸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前提。在新时代的冲击和愈加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融入经济全球化、在全球价值链占得重要地位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改革开放并不是盲目、无计划地全面开放,而是国家战略指引下的一个持续、逐步开放的过程。中国对外开放地域不断扩大,20世纪80年代以珠江三角洲为龙头,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地带;20世纪90年代,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龙头,以上海浦东开发区为先导,相继开放了大批内陆城市;20世纪末又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中部崛起等战略。中国关税总水平在改革开放之初为50%,到2013年年末其已经降低到了10%以下,并且中国取消了所有的非关税措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没有不断地对外开放就没有中国今天的成就。
具有创新意识的大胆尝试、循序渐进地实践执行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方法。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经济体制安排有着自身的特殊性,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出发就成了中国外贸发展的重要诉求。初期对于企业尤其是出口贸易企业的帮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充分调动民间企业的积极性是中国推行经济市场化在对外贸易上的体现。灵活的制度安排,特区优惠条件的支持以及适时的政府补贴,都是中国一次次成功的外贸体制改革尝试。建立外贸自负盈亏机制,推行外贸企业股份制改革,放松人民币管制等措施,为中国外贸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外贸管理体制走上了与国际规则接轨、适应社会主义经济需要的法制化轨道,有力推进了开放型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在改革的过程中,制度上的大胆创新绝不是盲目的冒险或者赌博,而是充分考虑到中国自身发展实情并且深思熟虑的结果。最初中国实行出口退税,是为了激发市场活力并且帮助中国的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中国当局审时度势,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了多次调整,这是有利于中国外贸健康发展的明智举措。
与国际社会建立良好的贸易伙伴关系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外部保障。国际贸易不仅仅涉及在国内生产优秀的产品,还涉及从产品设计、投产到运输到国际市场并提供可能的服务等一系列过程。因此,与贸易伙伴保持和睦的经济合作关系对于中国对外贸易保持稳健高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的对外贸易实践中,互利共赢的原则一直被中国置于重要地位。当然,在国际贸易中,因为国家利益的冲突而产生的纠纷和争端是不可避免的,中国一直致力于通过理性磋商解决贸易争端并始终抱着友好的态度妥善地处理着各种贸易摩擦。加入WTO之后的中国,更是对世界开放怀抱,始终遵守着WTO的各项原则并认真履行中国做出的各种承诺。中国因为对外开放而取得的经济成果也通过日益扩大的进口使得发展中国家受益,而这些都得益于中国以友好和诚挚的态度对待每一位贸易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