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伯雍传奇 薪火相传
有这样一座山,叫做麻山,山上有一块田,叫做种玉之田,还有一个人,叫做阳伯雍,是他创造了一个奇迹,就是伯雍传奇。依据东晋干宝《搜神记》的记载,传奇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春秋末期,玉田县城东北部的麻山一带,连续几年大旱,庄稼枯萎,由于麻山附近山路崎岖,人烟稀少,走在路上,最担心的就是找不到水喝。
麻山脚下,有一个坟头,守坟人正是阳伯雍。他在守坟期间,经常发现过路行人没有水喝,有的甚至晕倒在路旁。伯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决定亲自挖一口深井,专门给行人送水解渴。井挖成了,水桶也做好了,伯雍品尝自己提上的水,自言自语道,这下行人算有救命水了。
伯雍观察每个行人,一看见有口渴的,就主动拎起水桶,从深井里提出水来,送给路人解渴。天长日久,喝过伯雍水的人不计其数。多数饮水者对伯雍表示谢意,只有极少数人说三道四,但是伯雍没有和他们争辩。也有个别富家人,想送金银财宝表示对伯雍的回报,但是他从没有接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伯雍的义举在民间广为流传:
伯雍井,在麻山,
伯雍桶,赛饭碗,
伯雍水,生命源。
有一天,一个道士模样的人路过伯雍井,喝了伯雍水之后,从口袋里拿出一把石子,递给伯雍。
伯雍说:“麻山上到处都是石子,您送我石子有什么新鲜的?”
道士凑近伯雍耳边,轻声说:“这不是一般的石子,把它们种在特殊的地里,就能长出美玉来,也算是对你常年给人送水的奖赏。”
伯雍说:“石子种在什么样的地里,才能长出玉呢?”
道士说:“又高又平,有土又有石。”
道士又神秘地说:“以后你还能娶个贤淑的妻子,还能为官造福百姓呢!”
道士说完,转身就不见了。伯雍揉揉眼睛,愣了半天,才缓过神来。伯雍想:高处一般没有平地,有石头的地里一般土质不好。伯雍苦思冥想,又望望道士飞走的方向,他突然明白了,那不正是麻山方向吗?
伯雍按照道士的指点,来到了麻山顶,这里果然又高又平,有土有石。他抡起锄头,除去野草,抄起铁锹,挖了个小土坑,把石子小心翼翼地取出,种在小土坑里,从麻山到伯雍井往返数十次,提水,浇水。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伯雍白天继续给路人送水喝,晚上则来到麻山顶给石子浇水,过了数年,也不见有什么玉长出来。
也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伯雍像往常一样来到麻山上,突然看到玉光闪闪,满地是七彩的玉:红的似火,白的胜雪,黄的赛金,粉的如霞……伯雍激动地把每块玉都轻轻捧起来,一会儿放在胸口上,一会儿贴在脸上,一会儿轻吻……
伯雍静了静神,这些美玉做什么用呢?他又回忆起道士的话,娶妻?为官?还是……过了不到3年,他不仅娶到了娇妻,还被天子拜为大夫,真可谓家庭事业双丰收!
天子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像伯雍那样行小善积厚德,命令手下人在种玉处四角立起四根高达一丈的大石柱,中间那块宝地就叫“玉田”了。
2000多年后的今天,玉田已经发展成为总面积1165平方公里的河北京东第一县,有耕地107.3万亩,总人口69.2万。座座高楼拔地起,园林景观尽展新颜,交通运输网四通八达。玉田经济在飞速发展,与之相得益彰的玉田文化建设也是如火如荼。为打造和谐发展和科学发展的美丽玉田,县委和县政府打出三张名片——“种玉的田”、“泥腿的人”和“蔚蓝的天”,由此可见,玉田的文化特色源于玉田的文化底蕴——伯雍美德。
玉田文化需要传承和发展,为了保证其系统性和连续性,教育系统需要担当重任。于是,2011年1月,县委、县政府将古老传说“种石得玉”中主人公的名字直接赋予一所小学——伯雍小学(该校始建于1988年,原名为“玉田实验小学北分校”,1993年更名为“玉田城内第二小学”)。传承和光大玉田文化,是伯雍小学必须担当的历史责任。
“伯雍”古已有之,现仍有之,未来更需之,“伯雍”应世世皆出,传奇不断。所以,“种石得玉,英才辈出”就是伯雍小学的办学宗旨。
玉田麻山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