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空间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基于北京居民碳排放调查的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研究问题:目标与意义

一、研究目标

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本书以“低碳导向的城市空间规划”为研究对象,以北京为案例,立足于翔实的实地调研和实证分析,从城市空间形态的角度来研究低碳城市的构建,力图为在当今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学术研究作出一点贡献。

由此,全书主要的研究目标包括:

第一,揭示北京碳排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从而明确城市低碳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

第二,明确北京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验证现有文献中所发现的各种规律是否适用于我国城市,为规划实践指明方向;

第三,探讨如何通过城市规划优化空间形态,从而减少碳排放、实现“低碳北京”,同时也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

具体而言,相应的研究问题如下:

(1)北京市碳排放的现状及其构成有什么特点,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低碳北京”研究的第一步必须要摸清北京碳排放现状以及与空间形态相关的碳排放情况,“心中有数”才能进行规划判断和决策。

事实上,碳排放数据收集和分析绝非易事,因为不同的统计口径往往差别很大。仅以北京市总碳排放为例,以《北京统计年鉴》上标准煤数据为基础和以《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上北京能源平衡表为基础得出的结果就不尽相同。

此外,达卡尔(Dhakal,2009)指出中国的能源消耗仅统计商业领域的,非商业领域(农民等)能耗并不统计在内。据他估算,中国公布的能耗只是总能耗的81.32%。种种误差相加可能造成很大的偏差。

要厘清空间规划的作用,就必须全面分析城市的碳排放状况,综合考虑产业发展、人口规模、城市化率、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构成等多个因素。如此才能真正厘清空间形态优化在减少城市碳排放上的贡献,也才能对于未来的碳排放量和结构作出准确预测。

(2)城市空间形态和碳排放之间的定量关系。

揭示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理解其影响机制,如此才可能进行下一步的情景分析。受时间和精力限制,本书着重探讨城市空间形态与居民碳排放之间的定量关系。

在入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现状数据反推出宏观情况,进而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各类碳排放与家庭属性以及空间形态之间关系的定量模型,从而构建碳排放和空间形态之间的影响机制框架。

在控制家庭属性变量的基础上,计算出城市规划的若干因素(土地利用混合度、空间可达性、社区形态)对碳排放的影响,揭示出城市功能布局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廓清空间规划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

(3)城市空间的优化调整和规划修订能够减少多少碳排放?

对空间优化方案进行情景分析,通过模拟分析不同政策场景下的碳排放量,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北京市空间规划方面的科学决策,为规划政策制定奠定基础。

基于不同的规划理念、空间优化方案以及规划修订策略,改变土地利用混合度、城市职能中心等规划要素的值域和演变趋势,估算碳排放的变化量,从而探讨各种不同的规划思路调整、空间形态优化方案所减少的碳排放量。

最终,结合城市规划的现有政策手段及目标体系,从产业、可再生能源开发、绿化及交通等几个角度,以空间规划为核心提出减少碳排放的具体建议。

二、研究意义

中国正处在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中。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首次超过50%,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51.3%(国家统计局,2012)。这一城市化进程在未来20年将持续进行,预计2050年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将达到70%~75%,最终容纳11亿~12亿城镇人口(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09)。城市人口增加,特别是大规模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聚,将导致我国的城市与区域空间格局的调整和城市内部空间的重构,给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带来更大的压力,从而更加紧迫地要求我国尽快探索适合国情的低碳城市发展路径。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书试图以北京为案例进行分析。

(1)探索建设低碳城市的道路框架,为其他城市提供经验。

北京理应积极探索如何从能源输入、利用和碳吸收三个维度构建低碳城市,为减少中国的碳排放量,也为其他城市的发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为欠发达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本书将厘清北京碳排放现状,分析各种减排的可能与作用,有助于构建一个全面的低碳城市框架。

(2)明晰空间规划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的角色,为长期减排奠定基础。

现有研究已经指出,空间规划对于城市发展有长期的、结构性的作用。本书以大规模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构建家庭碳排放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定量模型,有助于规划师分析、甄别和选择不同的空间规划方案。

(3)基于实证分析提出规划建议,实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

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2010年的单位GDP能耗要比2005年下降20%,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指导地方政府。2009年11月,国务院进一步提出碳排放强度在2020年比2005年减少40%~45%。国家的总体任务和目标一定会拆分到地方,北京必然要完成比减少45%还要高的目标。

北京的产业结构已然在国内的省市区中处于领先地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技术进步减少碳排放的空间相对较小,必须寻找新的低碳发展途径。交通减排和建筑减排将是北京以后更为倚赖的手段,城市规划必然会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基于实证分析,本书将厘清北京空间形态与城市碳排放之间的内在机制,提出空间形态优化的具体建议,对于首都建设示范性低碳城市,实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