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商品:马克思全部分析的逻辑起点,也是理解市场经济的逻辑起点
我们浓墨重彩地介绍马克思关于商品的一系列论述,旨在使人们从最基础的层面理解市场经济。
《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一章是“商品”,正文的第一段话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在此,马克思紧扣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细胞,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并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构架了他的极富力度的、逻辑严谨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之所以成为商品,在于社会分工,在于社会分工条件下的交换。有必要介绍一下什么是社会分工、什么是工场内部的分工。依据马克思之见解(参见《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二章第四节: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工场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分工的主要区别是:(1)工场内部的分工以生产资料积聚在一个所有者手中为前提,是单一产权主体;社会分工以生产资料分散在许多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为前提,彼此是独立的产权主体。(2)在工场内部的分工中,每个生产环节的产品只是中间产品;而在社会分工中,各个生产主体的产品都作为独立的商品而存在。(3)由于社会分工中各生产者都是独立的产权主体,彼此之间通过交易发生关系,产品以买卖为媒介;工场内部的分工则因为是一个统一的所有者按照工艺序列的分工,因而理所当然地把所有的劳动力作为一个综合的劳动力。(4)工场内部的分工是一种基于生产工艺的技术性分工,调节生产的是产权主体(企业所有者)的统一意志和计划;而在社会分工中则是市场或价值规律在起作用。马克思的这些论述既可以说明在他看来为什么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商品经济(不同产权主体),又可以说明为什么在传统公有制下不存在商品经济(同一或统一的产权主体),更可以说明当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时候,如果不讨论产权问题,简直难以深入推进。我们实际上是要把相当于工场内部的分工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变成相当于社会分工的市场经济体制。
马克思用一种与工场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分工等价的说法,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进一步揭示了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源。所谓私人劳动,即商品生产者作为产权主体,以自己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生产什么、怎样生产都由私人生产者自己决定。然而,在商品经济的情况下,进行商品生产肯定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是社会总劳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此即所谓的社会劳动。成为社会总劳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即被社会所承认或者说把商品卖出去,从而达到自己盈利的目的,是所有商品生产者的美好愿望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然而开始生产时只是基于商品生产者的一种想象、一种预测,能不能成为事实上的盈利还取决于商品交易的“惊险的跳跃”,如果跳不过去,那么摔坏的将不是商品,而是生产者自己。这就是说,一个企业生产了很多卖不出去的、不适销对路而库存积压的产品,这些产品是“安然无恙”地躺在仓库里的,生产这些产品的厂家、企业以及这些厂家和企业的所有者会因为资不抵债而破产。如果心理承受不了,他们还可能跳楼,因为亏损、破产全由他们自己承担。在货币出现以后,马克思又十分风趣地告诉人们,商品总是要与货币谈恋爱的,然而真爱情的道路是不平坦的。看一看今天躺在一些国有工厂里“安然无恙”却卖不出去的产品,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到了真爱情的道路的不平坦。而这些工厂的“领导班子”之所以不跳楼,是因为工厂不是他们的,破产的也不是他们。这就是说,明确的、人格化的产权对市场经济特别重要,否则就谈不上交换,也谈不上对交换的结果负责。
有必要讨论一下使用价值和价值。在马克思看来,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商品的自然属性。社会财富通常表现为使用价值的堆积。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这不同于当今人们通常所讲的GDP即国内生产总值)。商品生产者要想挣钱、盈利,首先应当使自己商品的使用价值符合社会的需要,如果使用价值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价值就不能实现,盈利就只是空想。
那么,如何解决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呢?解决的途径在于商品交换的成功,即私人劳动真正成为社会总劳动的事实上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在私人决策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信息不对称,总有一些私人劳动即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不能及时或者根本不能被社会所承认,于是产生了生产过剩的危机。马克思十分关注这种危机所造成的巨大的社会浪费。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并没有把简单的商品生产或在自然经济的缝隙中生长的商品货币关系的萌芽等同于商品经济。在他看来,商品经济必须是普遍化的商品生产,如果不生产商品,就等于什么也没有生产,其目的是为了追求无限的社会剩余。这里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问题。发生这一质变的关键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或者说是劳动力的市场配置。为什么必须如此?首先,劳动力要素的市场化使劳动者个体同他所拥有的生产资料相分离,才使得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能够冲破狭小的、自然经济的羁绊,把投入和产出、生产和消费都尽可能地工业化、商品化。其次,劳动力要素市场配置的平等性、流动性、竞争性使得置身于其中的人们的观念较自然经济中的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造就了以起点平等、优胜劣汰为核心的竞争意识和信守信誉的契约精神。所有这些又反作用于商品生产,使其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总之,劳动力所有权的确立实在是一幅壮观的、具有进步意义的人类历史画卷,它既可以解释西方社会的商品经济何以发达,也可以解释被马克思称为亚细亚社会的东方专制社会的商品经济何以不发达。事实上,我国当今的市场经济也是从劳动力的大量流动开始的。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一部制度变革的历史。市场经济是立体的,是一个制度体系。我们应当对市场经济有更深的理解,而不是采用简单的工具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