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前言
笔者现在呈现给读者的是《经济学百年——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发的选择和评介》。
撰写本书的直接诱因是在世纪之交的1999年12月27日,《经济日报》发表了笔者回顾经济学百年发展的长文——《经济学百年回眸》,此后,即有不少读者包括出版社希望我能将这些内容写成一本专著。促使我写成本书的深层次原因是通过这几年的实际接触和实际调查,我深感我们的企业家、干部甚至一些研究人员需要与市场经济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有了这些知识,我们的企业家、干部的行动就会更为自觉,就会少走一些摸索的弯路。此外,这些已有的探索还可以使我们的研究不至于仅仅停留在从政策到政策的层面,才能从深层次上把握住事物发展的趋势,使我们的政策设计更为合理、科学。当我再一次为了写作而认真阅读相关资料的时候,我甚至感到对于我们的一些所谓“研究”,已有的学术著作其实已经讲得明明白白,只是相当多的人并没有读过,还认为自己的研究是一种新的发现。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至少是“时间”这一最宝贵的资源的浪费。与其这样,我们还不如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地读一点书。
从2001年开始,我在研究生课程中开设了“经济学百年”。其间深深地感到,现在大学里开设的西方经济学确实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但这门课程只是对成熟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的理论概括,更多的是一种“技术”层面的东西,我们已经很难从中看出闪现着智慧的、作为经济学灵魂的思想性的东西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轨迹。而对于一个正在步入市场经济的国家而言,固然需要技术,但更需要思想。即使是试图研究一些问题的学生,需要的也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东西,思想层面的知识可能更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深感开设“经济学百年”这门课程的意义重大。
本书里所讲的“经济学百年”,只是一种大略的、相沿成习的叫法,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百年”,而是指一个阶段、一个历史进程,有时可能超越了一百年。例如马克思的《资本论》出版于1867年,但却对此后的发展影响深远;又如,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虽然出版于1776年,但当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选择了市场经济的时候,我们同样感到了它影响的深远。由于学说和思想本身的沿革,这些诞生在百年以前却对百年来的经济理论进程和经济实践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的学说,是不能不介绍的。
这样一个历史跨段涉及的经济理论和经济学家实在太多,一一介绍和评价并非本书之目的,也为笔者的能力所不及。于是,我给自己确定了选择和介绍的原则,这就是本书的副标题:“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发的选择和评介”。也就是说,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需要出发,从中国经济发展和企业改造、企业经营的实践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和介绍经济学家的思想,并且把该书的读者对象确定为企业家、干部、学生以及相关部门的研究人员。从这样的原则和读者对象出发,本书显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经济学说史,这是笔者必须予以说明的。我期望这样的选择既能把经济学百年来的大体(只能是大体)进程串起来,又能把相关学者的主要思想介绍出来,并且有强烈的现实感。
从上述原则出发,该书的主要内容和篇章结构是:
1.马克思的经济学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的起源、本质、构成、运行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当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使英国率先崛起的时候,马克思即到英国研究商品经济。那么,到底是什么条件使市场经济最先发生在英国?马克思为什么强调只能从市民社会出发去理解市场经济、强调产权和自由劳动对市场经济的极端重要性?马克思的这些论述说明市场经济是一个制度体系,它的产生和发展是有条件的。
即使从运行层面而言,马克思的很多见解也是极富现实意义的。例如,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及平均利润的形成在于资本在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在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的论断完全可以构成判断市场经济体制是否成熟的标志。它告诉我们,打破垄断而平等进入才能造就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市场经济体制。
2.书中用相当的篇幅介绍了亚当·斯密、李斯特、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学说。现在看来,这实际上是一个关于经济体制的走势、选择过程的描述。亚当·斯密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从“利己心”和“比较优势”出发,证明了市场经济体制是最符合人类本性的、富国裕民的康庄大道。而所有这一切得以成立的前提则是私人财产的不可侵犯,政府仅仅扮演“守夜人”的角色。亚当·斯密进而把“比较优势”原则推向全世界,主张世界范围内的自由贸易,认为各国都发挥比较优势,然后进行交换,对各国都是有好处的。但德国当时比较落后,实行无保护的自由贸易显然不利于德国的发展。于是,德国当时的经济学或者说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李斯特就强调“国家”的重要,强调一国历史的重要,强调一国发展的特殊性。亚当·斯密和李斯特的思想完全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经济现状的理论反映。当我们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时候,我们有理由认为历史上的这些争论依然很有现实意义。
古典经济学有一个暗含的前提:生产会自动创造需求,不会发生生产过剩的危机。然而,20世纪30年代确实发生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于是有了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的理论把消费放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首次区分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开创了宏观经济分析的先例,否定了古典经济学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的基本假设,提出了有效需求的理论体系和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即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以减少失业、治理萧条的政策主张。凯恩斯的理论使经济学发生了划时代的革命,凯恩斯本人也因此被誉为“经济学界的哥白尼”。
使美国经济学家、货币主义大师弗里德曼名声大噪,并使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拉弗成为“自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以来最迅速地施展了政治影响的经济学家”的背景是长期的旨在解决失业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负面效应: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或交替上升。弗里德曼的贡献在于对这一现象给予了全新的说明,认为存在一个不可消除的“自然失业率”,恢复了货币政策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弗里德曼逝世后,弗里德曼基金会的负责人认为弗里德曼对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的酷爱影响了无数人。拉弗等供给学派的人物则从供给学派的角度作了自己的说明,他们主张通过减税来刺激经济。
我们所描述的这一发展过程,实际上反映了市场经济不断成熟的过程,说明了市场经济是怎样从典型的自由市场经济过渡到有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以及调控手段不断成熟的过程。
3.本书用两章的篇幅向读者介绍了有关企业的理论和企业发展的历史。我们首先介绍了古典意义上的企业理论。这就是美国学者凡勃伦的相关思想,他认为企业的目的是为了盈利,商誉等无形资产同样构成企业的资产,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得以成立的前提是绝对明确和绝对自由的产权。伯利和加尔布雷思对股份公司的产生、内在治理结构等作了入木三分的研究。这对于我们了解本来意义上的股份制、认识我们的股份制改造为什么相当多的是换汤不换药是很有帮助的。
美国学者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考察了美国企业发展的历史,以大量史料为背景,论证了现代大型联合工商企业的诞生乃是市场和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论述了通过纵向联合和横向联合做大企业的过程,论述了职业经理的产生和作用,并且认为在现代的大型工商业企业里,管理协调的“看得见的手”比亚当·斯密的市场调节的“看不见的手”更能有远见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能促进企业的竞争能力。
4.随手翻阅经济学教科书,可以说无处不见“边际”概念和“边际”分析。为此,我们在本书的第四章详细介绍了“边际革命”(之所以将此安排为第四章,主要是以发展的时间为序)。
19世纪70年代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法国的瓦尔拉斯差不多同时但却是各人完全独立地发现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这一影响深远的概念和原理后来成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核心,也成为宏观经济学进行总量分析的前提和基础,被誉为“边际革命”。这一革命标志着经济理论的中心发生了重要的转移——转向着重于主观因素、心理因素、需求和供给,并且把需求而不是供给、生产和分配提到了空前的地位。
5.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再也没有比经济发展更为重要的事情。为此,我们介绍了大量的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发展经济学理论。
刘易斯是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他的著名的二元经济理论、关于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的一系列观点至今依然使我们这些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转换的国家的人们读起来倍感亲切。我们可以把罗斯托关于经济起飞的观点想象为飞机的起飞。这样的起飞条件和表现是:(1)先出现几个主导部门,然后带动其他部门;(2)产业不断更迭,产业结构不断提升。至于熊彼特,则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往往带来了始料未及的后果:各方面差距的拉大,资源浪费伴随着巨大的环境污染。本书还介绍了赫西曼的非均衡发展理论,介绍了阿马蒂亚·森的以自由看待发展的理论,人们从中可以体会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学论述。针对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书中介绍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最新观点。
6.当今社会,经济学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宽泛,甚至被称为经济学帝国。于是本书集中了相当多的篇幅(本书第十章)来介绍和评价舒尔茨、贝克尔、布坎南的研究。舒尔茨的研究领域为人力资本与穷人经济学。舒尔茨用“人力资本”这一概念说明了美国农业何以迅速发展,断言高收入与低收入各国经济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农田和其他资本的经济重要性在下降、技能和知识的重要性在上升。改变穷人福利的决定性因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人口质量的提高和知识的进步。贝克尔则把古典经济学中关于经济人的假设应用在对人的全部经济行为的分析中,包括婚姻、犯罪、歧视、时间的价值等,以至英国学者J.R.沙克尔顿在介绍贝克尔时曾经写道:“当代经济学家中,很少有人在扩展经济理论的普遍性和应用范围上,做出像芝加哥大学贝克尔教授那样的贡献。”而另外一位学者布坎南则着重于经济学与人们的政治行为的研究。
7.最近几年,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连连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本书首先以笔者自己的研究概括和介绍了有关制度选择和制度变革的基本范畴。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在我国学者中颇有知名度的R.科斯教授和道格拉斯·诺思教授。R.科斯教授的杰出贡献主要体现在两篇论文中,一篇是《企业的性质》,另一篇是《社会成本问题》。在第一篇文章中,他进行了市场上的“交易费用”和企业内部的管理费用的比较,证明了企业是有其合理边界的,规模经济应当是适度规模。而《社会成本问题》一文则向人们证明,只要产权明确,市场自然会使资源合理地配置,并且还可能会比政府更为有效地解决外部性问题。
道格拉斯·诺思教授是新经济史学派的代表人物。诺思通过对西方社会的兴起的考察,断言有效率的经济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诺思认为在制度变革过程中存在着“路径依赖”现象。原因在于:(1)制度本身是一个体系;(2)制度变迁的知识具有累积性,前面的知识积累影响着后面的选择。所有这些都说明“历史是重要的”。一国现实的选择是历史上已有选择的延续。
8.当我们在反思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时候,我们不能不研究哈耶克的经济理论。哈耶克的经济理论可以使我们更加自觉地推进旨在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利用所有分散的知识的市场取向的改革。
从一定意义上讲,哈耶克的经济学其实是一种经济哲学。他的基本观点是一个组织所能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社会科学所涉及的知识(信息)分散在一种社会群体的所有方面,只有允许单个行为者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追求各自的目标,这些知识才能被允许充分利用。由此出发,哈耶克推崇市场经济体制。
西蒙的《管理行为》是研究管理的人们不能不读的。西蒙思想的重要理论前提是有限理性。这有点像哈耶克。他本人也非常推崇哈耶克。以知识有限或者理性有限出发,西蒙提出了“管理人”的概念以区别古典经济理论中无所不在的、理性的、追求最大利润的企业家。由于理性有限,他们的行为能力既受他们决策时的知识的限制,又受个人和社会联系的限制,于是这些决策人通常很难有一个最好的方案,而是只能寻找一个次优的相对满意的方案。
9.在选择市场经济或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前,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一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探讨的重点。本书详细评介了自奥斯卡·兰格以来关于这一问题的探讨,涉及诸多有代表性的人物的重要思想,以及曾经在实践中出现或试图出现的模式。回顾这一探讨过程,可以使我们更加自觉地推进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10.劳动价值论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讨论的另一基本问题。本书的第二十章进行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价值理论、价格理论的比较研究。关于价值问题的演化历史的回顾会给我们许多启迪。
中国历史上没有经历市场经济,这是后来落后的重要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寻寻觅觅中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初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彰显了无限的魅力。为了顺利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需要学习、借鉴和发挥后发优势。基于此,我愿将本书献给一切正在从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并且愿意从人类已有的经济学知识宝库中汲取营养的人们。
百年来经济学的发展波澜壮阔、绚丽多彩,实非区区20多万字所能概括。这是应当请读者谅解的。
现在呈献给读者的书虽然只有20多万字,但写起来实在不易,因为涉及的资料实在太多。我必须把相关资料读完,再用比较简洁明快的语言将其主要思想概括出来。我期望是这样,但不知效果如何。我愿意以此就教于同仁与读者。
本书参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这里谨表示真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