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导论

1.1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当前,全球变暖已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由于全球变暖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损失,深刻触及能源安全、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所以,应对气候变暖,建设环境友好型的低碳经济模式,受到了各国政府组织的认可和青睐。低碳经济模式,不仅有利于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还有利于化解因全球变暖所产生的国际压力。

进入21世纪,环保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城更美”,这已成为人们的共同心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环境保护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尽管中央把环境与资源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之一,但环境保护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的问题还未彻底解决,城市生活污染和农村面临污染的问题又接踵而来,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的遏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环保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中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依赖于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中国在这方面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因此,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

当今,低碳经济则成为继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之后更为超前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新世纪经济发展模式的又一新标志。用环保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坚持实现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关键。

1.1.1 问题的提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低碳经济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或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涉及能源、环境、经济系统的综合问题。能源(Energy)问题、环境(Environment)问题、经济(Economy)问题被称为“3E”,是当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三大问题。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经济发展与物质需求的无止境追求贪婪地消耗了大量的能源、严重地破坏了环境。人类对能源的渴求、对生态环境的索取大大超越了能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经济的发展愈来愈受制于能源和环境的束缚。

低碳经济以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为目标,以能源可持续供应为支撑,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在保持现有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不变甚至更优的条件下,通过改善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增加碳汇等措施实现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减少以及能源的可持续供给。换句话讲,低碳经济发展的理想状态是不会损害能源可持续供应、践踏生态环境的,低碳经济的发展只会进一步增强能源的可持续供应能力,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确保能源、环境、经济三大系统的和谐发展(袁男优,2010)。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有效利用能源、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安全生产事故频次、防止突发环境事件、确保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制定并执行环保政策和措施,旨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中国民生工程的关注点。

对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中国的化工产业为例来加以说明。中国的化工业价值链,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显赫的地位,但是,在化工领域尤其是中小化工企业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不可怠慢和轻视的;改善化工安全生产和化学品安全管理体系、增强企业安全防患意识、提升环保部门的环境管理水平,从而更好地采取治理和应对突发环境事故,是当前亟待完成的任务。对此,可借鉴国际最佳实践和企业成功经验,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环保意识和能力,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区在区域性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注意到了本位主义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所带来的最终恶果,国家环保总局(现环保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开展的清洁生产运动、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示范项目,在提高中小型企业的环保认知和意识方面,卓有成效。

还有,对于环境的危害,据国际劳工组织估计,1.6亿人在受到包括环境问题在内的各种影响,每年约有230万男子和妇女因环境问题死亡,包括近36万宗事故死亡,以及195万宗与工作有关的疾病死亡。此外,全世界平均4%的GDP总量因环境问题被消耗掉,这些都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提出了要求。

对于中国,要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而不危及后代人的利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业界就应制定和实施更加严厉的安全生产、清洁生产、高效利用自然资源等法规和政策,以减少对中国本土乃至人类环境的污染。国家要应对环境保护问题,包括环境污染的防治与控制、自然生态保护、核安全监管、环境安全保护等,政策应当先行。对于由省级主要领导执行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也应当充分利用经济杠杆策略,应将过去比较注重经济份额考量“政绩”的考核方式,迅速转为对国家法规和政策执行力的考量,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

低碳经济的发展,就是注重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特别是权衡经济发展与能源的关系。而在资源(能源)环境领域内存在着市场机制无法解决或者解决不好的难题,诸如温室气体排放的外部性、资源的公共产品特点等,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出面,弥补市场失灵。因此,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需要起到主导作用。为此必须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政府主导机制。在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上,低碳经济就是要权衡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最终形成能源的使用效率最大化,生态环境优化,人民生活福利最大化。碳排放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标识,已构成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硬约束。正确处理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当前经济学界重大的理论问题,低碳经济的提出根源于对该问题解决方法的探索。在数学上衡量低碳,目前条件还不具备,但是可以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来测度。第一,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不及经济增长速度;第二,零排放;第三,碳排放的绝对量在下降。这三种情况可以说都是低碳化的表现,只不过程度不同。第一种情况是一般情况,第三种情况是最理想的状态。无论哪一种情况,经济增长速度必须保持正的,这样才能符合发展的本意(范建华,20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成绩。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也呈攀升之势。尽管能源消费总量的年增长率在逐渐下降,但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能源消费年增长率仍达7.7%,即使在2008年年增长率也达到了7.5%,这远远高于“十一五”规划所提出的4%的增长目标(见表1—1)。国家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制定,以及中国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现实问题的存在,又进一步增加了能源资源的需求压力。如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能源需求总量的范围在22亿~32亿tce。目前石油和煤炭是人类主要依赖的能源,在利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环境污染问题,再加上石油和煤炭资源储量越来越少,对人类社会提出了挑战,人类如何解决这种能源问题(能源问题是21世纪最大的经济问题,关系着各国的经济增长,需要放在一个战略位置考虑)和环境保护问题(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发展,是全世界面临的挑战),将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协调好经济发展问题,就是要解决能源问题,要搞好环境保护问题就是要解决清洁能源问题。清洁能源是这次经济危机下唯一没有萎缩反而得到大量投资的一个行业,很多国内国际能源巨头都加大了清洁能源的投资,专家预计清洁能源产业将是21世纪的主导产业,也是继金融行业危机后,最有经济发展价值的产业。国家领导对能源的重视,也体现了清洁能源在以后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解决了清洁能源问题,对环境保护问题也将作出很大贡献。

表1—1 2002~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的天然和谐关系,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关系,再到当代人们进行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这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有些同志认为环保与经济发展是对立的,认为要保护环境必然要牺牲经济的发展。这些年的实践证明,如果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那么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可以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美国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状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增强,受到的压力也愈来愈大,尤其是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代价和污染问题。有学者研究,中国每实现1万元GDP,大约要造成700~2000元的环境损失(尤完等,2004)。而在环境污染方面,拿温室气体排放来说,据世界资源研究所估计,2004年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接近72亿t,中国为56亿t,其中超过50亿t的是CO2。斯特恩报告预测,在2030年之前,仅中国排放的温室气体就将占增加排放量的1/3还多。这形成了中国最大的负外部性,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制约(胡鞍钢,2008)。

可见,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是以环境的巨大损失和资源的巨大消耗为代价的,这不仅成本高昂,而且还威胁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零排放、高产出等为特征的新经济模式,即在传统的一系列经济发展模式基础上不断改进、创新技术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1.1.2 问题反思:经济发展模式的再探索

经济的发展,伴随着资源的枯竭与环境的恶化,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难题。与此同时,人们不忘对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与探索,并结合现实提出了诸多的方式和方法,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来说,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等市场主体最为关心的目标,而此目标的实现,往往是以环境恶化、资源紧缺为代价的。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遵循“资源消耗—产品工业—污染排放”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模式,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在这种经济运行方式中,生产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的现象,直接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恶性破坏,构成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威胁。尤其是对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中国来说,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一段时间内,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将处于较高水平,自然资源仍然是支撑经济增长的基础,而资源禀赋的有限性和对资源利用的无限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因此,必须选择正确的经济发展模式。

为加快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的多种经济发展模式亦应运而生。当前,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仍然以生产过程末端治理为主。这一模式曾经对于遏制环境污染的迅速扩展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环境恶化、资源枯竭无法从根本上得到遏制,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传统的依赖增加能源消耗谋求经济发展的线性经济,所依赖的能源都是储藏于地下及数量有限的能源,且不可再生。所以,当各种可用资源逐渐从稀缺走向枯竭、环境条件恶化加剧的时候,如果不能结束末端治理模式,建立适宜的发展模式,那么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当前许多地区已经针对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模式。循环经济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循环经济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具体来说就是,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可以看出,循环经济的目的更重视的是资源的再利用,这虽然在解决资源枯竭以及环境污染方面已经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但对于环境公共问题、资源的最优配置等方面,仍存在着不足和缺陷。所以,人们又提出了低碳经济理念及其发展模式,以期为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和途径。

1.1.3 问题回归: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新模式的深化

对于中国来说,其目前已进入了能源消费大国的行列。因为无论从能源消费总量,还是从单位GDP能耗来说,能源问题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具体可参考表1—2、表1—3。

表1—2 中国能源消费及单位GDP能耗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表1—3 2006年国际能源强度比较

资料来源:经济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数数据库;能源数据来自《BP世界能源统计2007》。

一方面,从表1—2可以看出,2008年中国的基本能源消费总量为28.5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7.5%,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0.4%,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同期,中国进口原油1.7888亿吨,比上年增长9.6%,价值129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进口成品油3885万吨,比上年增长15%,价值3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2.7%。据行业统计,全年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达到49.8%,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而到2009年,中国的基本能源消费总量则达到了一个新高,为30.7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了7.7%。而中国能源局最新发布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9》则称,预计2009年中国原油净进口量较上年增长6.2%。另一方面,从表1—3可以看出,中国的单位GDP能耗基本高于发达国家,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82倍,在所列出的12个国家里,仅比俄罗斯能源利用效率高,而比其他的国家都低,其中,中国的单位GDP能耗比竟是英国、意大利的6倍多,这说明了中国的能源利用还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中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的效率。所以,中国能源消费的不断增加,以及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导致大量污染气体的排放,自然地成为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桎梏”。

伴随着能源的大量消费,温室气体的排放将不可避免地快速增长,成为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的最大根源。尽管,2008年中国人均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仅为4.1吨,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3吨,更远远低于美国人均的19吨,可是庞大的总量,已将中国推进了全球温室气体主要排放国的行列。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会迅猛地增加,这大有赶超美国之势。而针对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提出了开征碳税的思想,这对于技术水平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国来说,无疑增加了压力和新的贸易危机。

同时,中国政府已看到了能源和环境的危机,并积极行动了起来。中国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并郑重承诺,到2010年,中国单位GDP能源消耗将比2005年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减少10%。很显然,能耗的降低就是对碳最直接的要求,就是要求要尽可能地利用低碳或无碳化材料,或采取节能技术尽可能少地利用资源,以及生产资源环境友好型产品,来实现这一目标。而与此同时,这也有助于减少造成温室效应的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

所以,从当前的国际政治与经济环境,以及国内的能源资源与环境危机的双重影响和约束条件来看,低碳经济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因此,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1.1.4 问题的解决: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在资源、环境压力巨大的状况下,尤其是全球气候变化紧迫的形势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了应用和推广。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的提出,是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了严峻挑战。由于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迅速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特别是2013年中国诸多地区出现雾霾天气之后,人们对于空气质量问题更是重视。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这一理念,是对能源利用方式、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的重大变革。

低碳经济模式,是在摒弃了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之后,直接应用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低碳生活方式,来有效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对于此模式,各个国家也已经表达出了无比的重视和关注。英国是最早明确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的国家,且明确提出了要建立低碳社会的目标。日本政府也非常关注低碳问题,为此,近十年来,日本政府多次修改《节约能源法》。特别是2008年6月,时任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了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福田蓝图”,设定了日本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目标,即到2050年使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80%;且在2008年7月,日本政府又通过了“低碳社会行动计划”,阐述了未来3~5年内将家庭用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成本减少一半等多项有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内容,并吸收了“福田蓝图”的部分内容。法国、德国、韩国等国家,亦出台了诸多的政策和规定,来发展低碳经济。基于此,中国也在此方面开始了行动。

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能够非常迅速地与国际接轨,并且中国能够有效地开展对这种模式的推广。具体来说,在2006年年底,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中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7年6月,中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年7月,温家宝总理在两天时间里先后主持召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和国务院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组织落实节能减排工作;2007年9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同月,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在2007年中国科协年会上呼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2008年1月,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正式成立低碳经济研究院,重点围绕低碳经济、政策及战略开展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为中国及全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清华大学成为国内首家成立低碳经济研究机构的单位;在2008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吴晓青明确将“低碳经济”提到议题上来,他建议应尽快发展低碳经济,并着手开展技术攻关和试点研究;2008年6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强调,必须本着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中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进行不懈努力;2009年9月22日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讲话,点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在此次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做了郑重宣示:“今后,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中国从对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负责任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经并将继续坚定不移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切实努力”, “中国愿同各国携手努力,共同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朱志胜,2008)。2010年8月10日,国家发改委确定五省(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八市(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为中国的低碳试点省区和城市,要求试点地区应研究运用市场机制来推动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积极运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低碳建筑、低碳交通,并加强温室气体排放统计工作,同时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从这些发展来看,其充分表达了中国政府对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和信心。

在政府以及各界高度关注的形势下,作为市场的主体——企业也开始重视这一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付诸实践。2008年,深圳市宗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开发了新的项目《减碳技术咨询服务》,服务企业近百家。企业的积极参与,无疑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这也大大促进了低碳经济模式的实施和发展。

综上,低碳经济已成为当前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乃至焦点问题,因此,对于低碳经济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低碳经济的推广与实施,与其发展的范式、模式以及发展的环境条件等紧密联系。基于此,本文从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入手,通过对其历程、现状的分析,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范式及模式,及其实施的环境条件进行了相应的思考和研究,以期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