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低碳经济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概念的误区与阐释
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的概念于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UK Government,2003)中首次提出,并随之引起了各界的关注。这一概念的提出,源自于对气候变化、温室效应问题的探讨。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或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显著降低的经济。表面上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它关乎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洁利用和低碳或无碳能源的开发,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加速推动了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鲍健强等,2008)。换句话说,低碳经济最为直观的定义,就是为改善和保护气候环境,各种经济活动在CO2排放量显著降低的条件下所运用的经济模式。这种定义,认为减少CO2的排放量,目的只是为了改善和保护气候环境、缓解温室效应,其实这只是对低碳经济概念最为表象的看法,这具有明显的狭隘性。
事实上,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要求企业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求国家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随着“低碳”一词的出现,现在“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超市”、“低碳校园”、“低碳交通”、“低碳环保”“低碳网络”、“低碳社区”等词语层出不穷,统统冠以“低碳”二字,使“低碳”成为一种时尚。为更好地规范“低碳经济”,扎实、有序地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使“低碳经济”真正成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器”,使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降排指标得以实现,国家将减排目标纳入了“十二五”规划。具体来说,就是到2020年实现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是庄严的承诺,同时也是十分沉重的责任。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另一方面,它标志着从政府到民间组织、从企业到个人都必须成为这一场革命的当事人、参与者、奉献者和受益者。
但是,由于当前媒体宣传缺乏、实践示范甚少、接触时间不长等因素,人们对于低碳经济的理解,存在着种种误区。当前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概念认识上的误区;二是研究思路上的误区;三是发展理念上的误区。
2.1.1 概念认识上的误区
概念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概念的狭隘化、混淆化以及模糊化三个方面。
1.概念的狭隘化
概念的狭隘化,正如前面所说的,就是认为低碳经济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以保护环境、缓解温室效应的经济模式。这种直观的理解,明显地具有局限性。众所周知,温室效应实际上是因为在地球外围空间中的吸热和散热不平衡所致,CO2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最大贡献者之一,造成温室效应的还有氮氧化物(NOX)、氯氟烃(CFC)、甲烷(CH4)、低空臭氧(O3)以及其他气体(水汽)等物质。可见,二氧化碳并不是导致温室效应的唯一“元凶”。但由于二氧化碳对产生温室效应的贡献最大,所以,二氧化碳已成为了造成温室效应因素的“代名词”(可参考图2—1)。正因为如此,低碳经济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也就成了只以减少二氧化碳为目标的经济范式。然而,温室效应只是造成气候环境恶化的一个方面,环境质量变差的方面有很多,且二氧化碳并非是造成温室效应的唯一因素,所以说,低碳经济被直观地看做距地球1万米高空的事情,这大大束缚了人们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令人欣慰的是,当前国内的诸多学者,已认识到了这一现象,并对低碳经济的定义进行了修正和完善。如前面所提到的中国的学者鲍健强等人(2008);在此基础上,王文军(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以源头控制、过程控制、目标控制相结合的经济发展范式,这种“立体式”的技术经济范式体系是对循环经济的改进、深化和创新,而技术、制度与公众参与是其体系开发的主要内容。这一定义,进一步明确了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区别,并对其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明示。本研究亦按照此定义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于其概念的具体推倒,在后面的低碳经济发展范式部分有详细论述。
图2—1 低碳经济模式产生图
2.概念的混淆化
概念的混淆化,是指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等经济发展模式之间存在着概念互相替换、模棱两可、等同等现象。事实上,低碳经济与其他几种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前面提到,低碳经济是一种“立体式”的技术经济发展范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强调源头控制、过程控制以及目标控制;循环经济则是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与污染减量化,主要是在“变废为宝”方面下工夫,更多体现在源头控制上;生态经济主要强调利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与系统工程方法来发展经济,且注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性,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这一经济发展模式更强调自然规律性以及宏观性,缺乏明确的治理减排目标,发展模式带有笼统性;可持续发展经济其实是一种发展理念、一种发展目标,而要实现这种经济目标,就要注重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平衡。可见,这几种经济模式在概念、范畴等方面具有明显区别,而理解其概念间的区别是消除低碳经济概念混淆化的首要任务。这几种概念之间的区别,具体如下。
对于生态经济,从生态经济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其研究内容除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外,还有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资源浪费的产生原因和控制方法,环境治理的经济评价,经济活动的环境效应等。另外,它还以人类的经济活动为中心,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合系统及其矛盾运动过程中发生的种种问题,从而揭示生态经济发展和运动的规律,寻求人类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发展相互适应、保持平衡的对策和途径。更重要的是,生态经济学的研究结果还应当成为解决环境资源问题、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的科学依据。总之,生态经济学研究与传统经济学研究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前者将生态和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研究思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新观念的产生。其研究经济运行过程与生态系统的稳定、协调、共进关系,并涉及资源的有效、节约和循环利用,污染的减少和消除。其谋求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的综合发展和同时提高,甚至三个效益的最大化。因此,生态经济是基于宏观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来开展经济活动的。
可持续发展是指不损害后代发展需求的能力并满足现代人发展的需求。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发展,而能否实现持续是其发展追求的一种“境界”。所以说,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目标理论,是一种一直追求目标的理论,是一种用目标控制的理论。
循环经济,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循环经济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且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可见,循环经济是在生态经济理念的指引下,以资源的循环利用、有效使用为目标而发展的经济模式。
综上,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在概念、内涵等方面虽有部分的交叉和重合,但在整体思想、内容等方面则明显存在着区别。所以,理清彼此之间概念的差别,对于认清低碳经济起到了基础作用。
3.概念的模糊化
对于发展低碳经济,许多人认为CO2等气体排放越少越好,但对于到底少到多少,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其实,低碳经济对于CO2等气体的排放,应当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范围,这个范围就是所排放的碳强度应当在自然环境所能承受以及自然环境所需要的范围之间,也就是说既不能超越环境的容量、承载力,又能满足环境需求。众所周知,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定的CO2,要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是离不开一定的CO2的,所以并不是CO2越少就越好。确定理想的碳排放范围应当和地区的植被覆盖率相结合,核算其具体的排放量,还要和环境的吸纳能力相联系,尽可能地为“温室效应”的缓解作出贡献。因此,结合这两个方面,来对CO2等气体的排放加以领会,就能大大消除概念模糊的问题。
对此,可从计量经济的角度对低碳经济进行描述,就是说低碳经济是处于“零碳经济”与“碳污染经济”之间的一种经济模式(王文军,2010)。所谓“零碳经济”,其实是低碳经济的一种极端状况,就是以无碳化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所开展的经济行为。当然,这种极端的状况可以说不存在,因为有些经济活动的系列行为整体来看没有产生CO2及其污染物,但从其关联性角度的间接层面上来看,则明显地存在着碳排放的行为。如我们所理解的IT产业,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没有产生CO2及其污染物,但事实上,IT产业得以运行的基础设施等,明显地存在着碳排放行为。而“碳污染经济”,就是传统的经济模式,主要是以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为主,来发展经济。这种模式,在当前已受到了批判。所以,低碳经济就是介于“零碳经济”与“碳污染经济”之间,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下的经济运作模式。根据这一概念可知,低碳经济,既可以通过减少CO2的排放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提高环境的承载力来达成,两种方式也可同时应用。
2.1.2 研究思路上的误区
在研究思路上,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和看法,即认为低碳经济是理论研究、“空想”研究,以及“亮点”研究。
1.认为低碳经济是理论研究
一些人认为,低碳经济就是在制度、政策、理念以及宣传等方面进行思考和研究的学科。这种理解,明显具有偏颇性和狭隘性。在表面看来,确实只要制度、政策等方面做好,就能够将低碳经济模式加以推广。从这一角度来看,低碳经济的确属于理论研究。事实上,低碳经济政策的制定、制度的完善、理念的推广、宣传的实现,都需要具体的实践来验证和判定;且低碳经济推广的领域、应用的范围等,都需要和现实结合起来,这些都体现了应用研究的思想。所以,低碳经济在表面上看来属于理论研究,但从其本质上来看,仍属于应用研究。
2.认为低碳经济是“空想”研究
一些人从中国的现实出发,认为中国当前的经济条件、技术水平等,还没有达到低碳经济应用的水准;低碳经济离我们还很遥远,我们目前只要能够实现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就已经很不错了。从现实来看,这种考虑的确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国当前在谈及低碳经济这个问题时,确实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问题。但是,不能因为当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就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空想”。其实,目前我们可以为实现低碳经济做很多实际工作,比如在交通出行方面,我们可以以步代车、以自行车、公交车代私家车等,身体力行,而这恰恰是对持有“空想”思想的一种反驳和警示。因此,低碳经济不是“空想”研究,我们应当结合现实条件,付诸实际行动,以更好地为整个地球气候环境的发展作贡献。
3.认为低碳经济是“亮点”研究
低碳经济是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概念,较为新颖、陌生,正是基于此,许多人认为,低碳经济只是一个“亮点”研究而已,研究它只是为了“出风头”、“显摆”、“出名”等。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的确正确,因为低碳经济很新颖,确实是一个研究“亮点”。但是,不能认为对这个“亮点”进行研究,就是为了“出风头”。因为,对低碳经济的研究,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应用研究,尤其是在目前气候变暖、温室效应严重的现实背景下,将低碳经济模式加以推广和实施,对于节能、减排,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所以,对低碳经济的研究不能只看到其有问题的一面,还应看到其好的一面,这样才能对其有更为全面的理解;而对低碳经济进行研究,则是当务之急。
2.1.3 发展理念上的误区
对于低碳经济,在发展方面,还存在着难度大、无法实现,距离远、无须着急,体制缺、无能为力的不正确理念。
1.难度大,无法实现
低碳经济的实施,需要技术、经济等方面做保障,才能得以实现。比起目前发达国家经济以及技术等方面的条件,中国的确存在差距。但并不能因为此,就认为我们不能为实现低碳经济做出努力,其实,我们可以做许多事情,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交通出行方面,以步代车等实例。可见,只要树立坚定的信念,选择合适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即使有困难,也是可以克服的,并且我们可以做出一些事情,做出一番成就。
2.距离远,无须着急
低碳经济是继循环经济之后,又诞生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当前,这一模式,主要在发达国家(如英国、日本等)比较流行。所以,许多人认为,低碳经济离我们还很遥远,以当前的经济和技术实力,我们还没有做好推广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准备;低碳经济应当是发达国家的事情,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低碳经济还为时过早。而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等公共环境问题,国外众多研究认为,目前中国是世界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这成为发达国家向中国减排施压的“砝码”,并且它们已付诸行动。如美国的奥巴马政府已向世界提出了“碳税”贸易的思想,这本身就是对中国发展制约的警示。因此,积极地着手低碳经济模式的推广和应用,改变距离远的思想,切实行动起来,对于当前至关重要。中国先后出台一系列相应的低碳发展对策,且在2010年将“五省八市”作为低碳示范省,这足以表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和信心,同时这些也是中国对发展低碳经济付诸行动的积极证明。
3.体制缺,无能为力
中国当前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缺乏有效的政策、法律、相关规定等,这导致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市场无序化和意识淡薄化。正因如此,许多人认为,体制缺失是导致低碳经济发展无能为力的主要因素和原因,且认为低碳经济因此而难以发展。这看起来的确是阻碍低碳经济发展的“桎梏”,但并不能因为体制缺就认为我们无能为力。事实上,当前已经有了许多循环经济、环保产业、清洁生产的做法和经验,且国际上也有了一些低碳经济发展的实例和做法,这些对我们都是一些有用的启示和借鉴,对于我们发展低碳经济有帮助,我们可以在借鉴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来发展适合于我们的低碳经济模式,加之国内已有一批学者对其已经展开了研究和思索,这使得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在理论、实践等方面都已有所突破。所以,应积极总结已有经验和做法,完善和制定相关政策、制度,来有效助推低碳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发展低碳经济应走出当前概念上、思路上以及理念上的误区,并应从气候学、资源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综合的角度去思考其概念,这样才能对其有更为深刻的把握和理解。而通过对其内涵的深化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低碳经济的发展范式,这对于全面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