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公务员招考专业教材:申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国考考情详析

就最近几年而言,申论成为众多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考生的“老大难”问题。这几年国考的申论平均分在30分左右,所以60分的及格线对很多考生来说遥不可及。很多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考生,对于申论显得非常迷茫。对此有人就发问了,国考申论真的那么难吗?国考申论真的无法把握吗?国考申论究竟如何发展?下面,我们将详细地来解读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的考情,帮助考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国考申论,把握国考申论的发展趋势。

一、国考申论试卷

从2000年申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公务员考试科目出现在国考的试卷当中,到目前为止,申论已经走过了14个年头。在这14个年头中,国考申论从幼年成长为青年,再到现在的壮年。应该说前面的几年,申论考试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不断地探索,以便使申论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公务员考试本身;所以,国考前几年的申论考试是不具有代表性和参考性的。因此就国考考情分析而言,我们将选用国考申论成熟期的几套试卷(2007—2014年国考申论试卷)来分析国考申论考情。

(一)试卷整体分析

2007年、2008年、2009年国考都只有一套试卷,但是在不同的试题前面会标注哪一道题属于综合管理类的考生作答,哪一道题属于行政执法类的考生作答。但是这样容易在考生惯性思维的诱导下,出现一个问题——考生忽视审题,做了不属于自己职位的考试试题。因此,从2010年开始,国考申论改为两套试卷,省级(含副省级)的一套、市(地)级的一套,且两套试卷的话题一致,只是在部分材料的安排上有略微的差异;2011年国考同样是两套试卷,但是两套试卷的话题千差万别;再到2013年、2014年国考,同样是两套试卷,话题瞄准的方向却一致,只是在材料的选择和组合上有所差异,做到了“和而不同”。

(二)材料字数分析

从材料字数上来说,2007年国考的材料约6300字,2008年国考的材料约6200字,2009年国考的材料约6500字,2010年国考省级(含副省级)试卷材料约6000字、市(地)级试卷材料约5600字,而2011年国考省级(含副省级)试卷和市(地)级试卷材料都在6900字左右。2012年国考省级试卷约6000字、地市级试卷约6300字,2013年国考省级试卷约8000字、地市级试卷6800字左右,2014年国考省级试卷6800字、地市级试卷7200字。由此可以看出,最近几年国考的申论材料字数都在6000—7000字左右,最近几年国考的申论材料字数都在7000字左右,也就是说,国考申论材料的字数现在基本趋于稳定,不可能在此基础上有太大的突破。

(三)话题选择分析

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材料的话题与当年社会时政热点联系紧密,希望考生透过材料深入思考社会问题,具体如表1—2—1所示。

表1—2—1 历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话题汇总表

2007年国考的话题是土地问题,涉及北焦村和西营村的农村土地征用问题,也包含无锡、首钢和河南等地对土地持续开发的成功经验。2008年国考涉及的是怒江水电开发问题,其中包含对怒江水电开发的争论,以及外国对水电开发的成功案例。2009年国考材料的话题有两个:一个是我国的经济问题,也就是我国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另外一个是粮食问题。2010年国考材料围绕海洋保护展开。2011年国考省级(含副省级)试卷的话题是黄河问题,其中包含了黄河的治理和黄河精神两个方面;市(地)级试卷的话题是教育问题,包括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和农村教育问题,同时还引申到了我国的乡村文化问题。2012年国考省级(含副省级)试卷的话题是食品安全与公民道德,其从食品安全事件来引发我们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关注;而市(地)级的试卷则选用公民安全文化教育为话题,强调在灾难面前“人防”的重要性。2013年国考的两套试卷均选择从文化保护出发,省级(含副省级)试卷侧重于文化遗产保护,市(地)级试卷则侧重于文化保护与传承。所以,最近几年国考申论每年选用的话题虽然不一定是当年炒得最热的热点话题,却一定是影响深远的话题。大的如经济问题、环保问题本身就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其影响不言而喻;小的如一些具体的事件,虽然涉及面并不广,但总是能够从一件普通的事情或一个微小的社会现象挖掘出反映整个社会或者政府执政能力方面的大问题。例如2008年国考涉及的怒江水电开发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事件,但是这个事件反映了我国在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平衡上的大问题。同时考生也可以看到,国考申论话题的选择可以说范围更广,宏观性更强,由以前的主要考社会问题,包括土地资源问题、海洋保护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到2011年之后涉及的精神、意识方面的问题,例如黄河精神、公民道德、文化传承等。由此可以看出,申论话题以后可能会在具有深远影响、能够由小见大的问题的基础上去拓展话题范围,去选择那些宏观性较强的话题。

(四)材料结构分析

2007年国考的申论材料反映的是土地资源问题,它的涉及面非常广,主要是城郊的农用地被占用,包括首钢土地复垦、河南郑州“空心村”和砖窑厂的治理等,反映了一个问题的多个方面,属于整合型的组合式材料。从2007年开始,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材料在内容安排上在前几年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观点式的材料,同时材料的安排对比性增强。2008年的材料主要谈论的是怒江水电开发的问题,就这一问题,材料中正方与反方就怒江水电开发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进行了讨论。2009年的材料是关于经济问题,包含了经济整体方面的问题和粮食问题,且论述时两者相互穿插,属于复合型中的杂糅式。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分为市(地)级和省级(含副省级)两套试卷,但两者的材料差别比较小,同时在材料的安排上都有正面例子和反面教材,又回到了整合式材料上。2011年国考的两套试卷,省级(含副省级)试卷涉及黄河问题,其下又包含了黄河的治理和黄河精神两个方面,所以材料属于整合型的组合式;市(地)级的试卷主要涉及农村教育以及农村教育落后带来的乡村落后的问题,同样属于整合型的组合式。2012年国考两套试卷,省级(含副省级)试卷以食品安全问题为切入口,挖掘出了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诸多问题,然后又从正面展现我国公民道德的一些先进案例,材料属于整合型组合式;而市(地)级试卷的话题是公共文化教育,从我国城市主要问题出发,并以S市火灾、城市出行问题以及古代罗马哲学家塞内加关于人类灾难的哲学思考,表明在“技防”发展下应该更加强调“人防”,应该关注我国公共文化教育,因此材料属于整合型组合式。2013年国考,省级(含副省级)试卷围绕文化遗产保护展开,材料包含“85后”青年举办中式婚礼、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境、地方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的经验和成就、妈祖文化、鹤溪缸窑的相关内容等,属于整合型组合式。市(地)级试卷的话题是文化保护与传承;前三则材料主要谈的是我国基层文化的保护,材料4~6则主要谈我国的汉语言危机,材料7是法国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先进案例,材料8主要阐述了我国文化发展的外国威胁。整个材料虽然阐述的角度不一,但无一例外都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关,因此整个材料属于整合型的组合式。再看2014年国考,两套试卷话题不仅一样,而且材料的组合方式也相同。省级试卷从提出社会心理健康这个问题,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先进案例,再到社会的“跟风”现象,最后来集体探讨社会心理健康的出路。地(市)级试卷从一名普通公务员小邹自己的“躁动”,到灾区心理救助活动、某市的心理健康促进活动,再到转型期青年社会心理问题分析,最后来集体探讨社会心理健康的出路。很明显这两套试卷的材料安排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从不同的方面全面展现问题,因此材料都属于整合型组合式。所以综观最近几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材料的结构安排,材料的组合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同时整合型的材料占较大比例,并有“大一统”之趋势。

(五)题目设计分析

从2007年起,国考申论摆脱了传统三段论的申论考试模式——概括题、对策题和文章论述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题型,包括多项选择题、观点判断题、公文题、概念理解题等。可以说,每年国考申论都会有新题型或者有创新的题目,让考生感觉无从下手、摸不着头脑。例如,2008年第二题要求分析给定资料提供的启示,出现了启示类的对策题:

请根据给定资料9、10,分析这两个资料对搞好水电开发提供了哪些重要启示。要求:分析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

2010年省级(含副省级)试卷要求分析什么是“死海”,出现了概念理解题:

“给定资料1”提到,权威部门指出,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渤海将在十几年后变成“死海”。这里的“死海”是什么意思。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00字。

同时,试题的综合性加强,单纯考一类题型的题目越来越少,例如2007年第一题要求就给定资料所给内容,整理一份供有关负责同志参阅的材料,属于概括题与公文题相结合的题目:

根据给定材料1、2的内容,整理一份供有关负责同志参阅的材料。要求:概述全面,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超过500字。

所以,对于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来说,需要掌握申论所涉及的所有题型,一定要学会“变”,随考试而变,要多去找一些新出现的题型来练习,同时要注意多重思维的练习,来应对综合性试题不断加强的趋势。

二、国考申论的特点

国家公务员考试考题灵活是众所周知的,无论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还是申论,考题都非常灵活,可谓是“古怪精灵”。对于具有思维定式、习惯于中规中矩的考生来说,这无疑是一道难跨的坎。国考申论灵活的考题包含几个特点:新颖、善变、丰富。

(一)新颖

传统的申论题目就是三段论:第一题,概括问题;第二题,提出对策;第三题,论证问题(撰写文章)。这种规范式的申论考题设计可谓是申论的“鼻祖”,虽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至今仍然有很多地方的公考固守这种传统的命题方式。

然而,国考申论却在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中,真正树立起公考“领头羊”的形象。自2003年国考申论首次打破了传统的三段论的形式以后,每年国考的申论都在寻求创新,而且每年都会出现新题型。例如2003年国考最后一道题要求撰写一篇发言稿,2005年最后一道题是观点评析题,2007年国考第一道题是多项选择题,2008年国考第三题第二小题要求对C主编的意见进行回复以及第五题要求评价某职能部门的答复,2009年国考第三题是对策评析题,2010年国考省级(含副省级)第一题第二小题是词句理解题,2011年国考省级(含副省级)第三题是撰写宣传材料题,2012年国考省级(含副省级)试卷第二题是观点批驳题,2013年国考省级(含副省级)试卷第三题要求为志愿者写一份示范性的讲解稿,2014年国考地(市)级试卷第三题要求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几乎每年都会出现新题型,这些题型引领着考试动态,随后各地纷纷效仿,类似的题型出现在各地的考卷中。由此可以预测,国考申论会在考查过的题目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尤其在综合分析题方面会出现新的小题型,而公文写作题会出现新的文种让考生撰写、评析或修改。

(二)实用

从国考考申论的那天起,申论就一直在变化。题量上:有的年份三道题,有的年份四道题,有的年份两道题,2013年却是五道题。题型上:几乎每年都会有新的题型出来,而这些题目通常会让考生无从下手,不知道该如何撰写。但是无论国考如何变化,有一条明确的思路那就是越来越贴近公务员的实际工作,国考申论越来越实用。这种实用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文类的题目越来越多,而且占比越来越大。公文类的题目在前几年的申论考试中基本上是不太常见的,但是这几年这类题目很多,基本上成为必考题目了。二是要求考生撰写的文章越来越实用。比如说2013年国考省级(含副省级)试卷的第四道题,要求考生为政府网站撰写一篇短文,实际上这篇文章就是一篇关于招商引资的文章。换言之,这篇文章写出来以后可以直接放在政府网站上用于招商引资,这样的题目可以说把申论文章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专家点拨

备考国考申论,审题时需要注意身份和场合,根据题目要求的情景,结合现实判断题目的目的和意图,从而判断答案要点。

(三)丰富

灵活多变的申论题目,决定了国考申论的题型丰富。近几年,国考申论题目基本上都是5道题,只是2013年之前是“隐性”五道题,而2013年之后则变为“显性”五道题。而这五道小题全面涵盖了申论的五大题型:概括题、对策题、综合分析题、公文题以及文章论述题。其中每一种大题型又包含很多小的题型,例如,概括题除了包含传统的概括原因、概括影响的题目外,还有概括分析题;对策题除了提对策还包括评析对策题、启示类对策题;综合分析题的小题型就更繁杂,包括词句理解题、观点分析题、本质分析题、关系分析题、名词解释题等;公文题的丰富主要表现在文种的多样性上,曾考过宣传纲要、报告、宣传材料、演讲稿、答复等;文章论述题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出现过命题文章、话题文章以及公文式文章等。

尽管国考的申论考试题型丰富,题目灵活多变,但本质上都是围绕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三方面进行的,因此,广大考生只需将主要精力用于这方面的能力提高上,应对国考的申论考试便轻松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