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公务员招考专业教材: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联系实际法

随着公务员考试的逐渐成熟,常识判断题目联系实际的特点也愈发明显,比如2013年国考联系实际的题目就有很多,不只是生活百科,就连经济常识方面的考查也联系到了通货膨胀。因此联系实际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联系我国目前的时政国情,一是联系我们的日常生活。

联系实际法强调利用实际,也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已有的经验、熟悉的事物来帮助排除选项甚至是选择出正确答案。因为世间万物都是有联系的,联系实际法在实际操作中其实可以分为两种方式——“熟悉点”突破法和举例佐证法。

一、“熟悉点”突破法

所谓“熟悉点”突破法,主要是利用考生熟悉的知识或者经验来帮助我们寻找答案的一种方法。常识判断试题之所以对考生来说比较难,并不是说常识判断这种题型本身很难,而是很多时候题干或者选项中有考生不熟悉的知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尽量去联系我们已有的知识或者经验,看是否能够用我们熟悉的东西找到选择答案的突破口。

例1】地球不停自转的最大地理意义是( )。

A.天气变化

B.冷热交替

C.昼夜更替

D.四季更替

解析】这道题要考查的是地球自转的意义,属于自然科学的知识点内容。不过这道题其实可以绕过这个知识,直接用“熟悉点”突破法利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来判断出答案。地球不停的“自转”,“自转”的直接结果就是我们有了“天”的概念。四个选项中,能够体现“天”这个概念的,只有昼夜的更替,在一天中我们实际感受最为明显的就是一天的黑夜和白天,正是黑夜和白天组成了“一天”。所以这道题就应该选择C。

这道题就是利用我们日常感受还有一些基本知识来帮助我们绕过了题干本身的知识点去选择出了答案,这样做题既简便、又快速。

二、举例佐证法

常识判断的试题经常会涉及一些概念,对此考生一般不好把握,因为要不就是概念比较专业,要不就是概念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对此我们就可以用举例佐证法,用这些概念牵扯的具体实例来帮助我们选择答案。也就是说,实际上举例佐证法很好的利用了事物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关系。

例2】一般情况下,民族自治地方名称的排序依次是( )。

A.地方名称、民族名称、行政地位

B.行政地位、地方名称、民族名称

C.地方名称、行政地位、民族名称

D.民族名称、地方名称、行政地位

解析】这道题2007年江西和2008年辽宁都考过!这道题单独这样看,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不过要是举个例子,那就一目了然,直接就可以选择答案了。题干要求我们选择出民族自治地方名称的排序,那我们就直接找个自治区的名字来看看。例如宁夏回族自治区,这个名称首先是“宁夏”,属于地方名称;然后是“回族”,属于民族名称;最后是“自治区”属于行政地位。由此就可以判断出民族自治地方名称的排序依次是地方名称、民族名称、行政地位,所以选择A。

这道题一举例就变得非常简单了!这就是举例佐证法的好处——一目了然!对此,我们可以再来看一道例题。

例3】“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关于“通货膨胀”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

B.通货膨胀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

C.通货膨胀有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众

D.通货膨胀有利于投资而不利于储蓄

解析】这道题主要是要理解“通货膨胀”。对于“通货膨胀”这个概念来说,理解起来会比较混乱,对此我们可以用人民币直接举例子。“通货膨胀”造成物价上涨,实际就是指“钱不值钱”,以100元人民币为例,通货膨胀下实际价值只有80元,如果债务人按照约定还款金额是100元,实际上他只还了80元,因此“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 A表述正确。雇主原来给工人工资是100元,“通货膨胀”时实际只支出80元,因此“通货膨胀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 B表述正确。“通货膨胀”下名义工资总会有所增加,随着名义工资的提高,达到纳税起征点的人增加了,有许多人进入了更高的纳税等级,这样就使得政府的税收增加。但公众纳税数额增加,实际收入却减少了。政府由这种通货膨胀中所得到的税收称为“通货膨胀税”。因此C表述正确。根据A选项可知通货膨胀不利于债权人,因此债权人不愿意发放贷款。贷款的减少又影响投资,最后使投资减少。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居民和企业都不想把钱存在银行里,因为那样会贬值。他们都把钱迅速花出去,购买商品和服务,不利于储蓄,故D表述错误。因此这道题就选择D。

对于这些经济学的概念,理解起来一般比较绕,对此就可以利用举例佐证法来实际算算,这样既能够很好地理解,又能够有效帮助考生排除答案。

对于联系实际法需要掌握的内容不多,重在运用!不过这种方法依托的是考生的知识储备、经验储备,所以考生还是应该在具体知识点的巩固上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