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工程承包与海外投资业务融资(管理者终身学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融资的重要性

2013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第12年,也是中国金融业履行承诺对外全面开放的第7年。这7年间,世界的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变;中国的经济全面快速发展,GDP更是跃居世界第二。在这个大的经济环境下,我国对外工程承包行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国建筑企业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投身于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积极开展国际工程承包业务。从初期的房建、路桥等劳动密集型领域逐渐扩展到冶金化工、机械电力、环境保护等资金技术密集型领域;从初期的劳务分包、结构分包等简单承包模式逐渐发展成行业主流的施工总承包模式;从初期承接几十万美元的小型施工项目到现在承接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的大型、特大型综合项目。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承接的境外工程数量逐年递增,工程技术含量和规模不断提升,对外承包工程的整体水平迅速提高。据国家商务部合作司统计,“2011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新签合同额高达1423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5.9%;完成营业额1034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12.2%,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累计完成营业额达5390亿美元,实现新签合同额8417亿美元”。

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是在低起点上发展起来的,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美国《工程新闻记录》杂志(ENR)201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度我国一共有51家建筑企业入围国际最大承包商225强,是上榜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但入围的51家中国建筑企业海外营业收入的总和约为570.6亿美元,仅占全球海外工程承包营业收入总额的14.9%,平均每家企业的海外营业收入约为11.2亿美元;而美国和欧洲国家共有89家承包商上榜,其海外营业收入占据了全球海外工程承包营业收入的68.2%。除了经营规模上的差距外,与发达国家的承包商相比,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在业务结构、经营模式等方面也暴露出诸多不足。当前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分工格局印证了上述差距:发达国家承包商凭借其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优势占据工程承包产业链的高端市场,包括设计咨询、工程管理、项目运营等领域;而我国承包商主要集中在工程承包产业链的低端市场,例如工程施工、劳务派遣等领域,利用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竞争优势,依靠低价竞标的经营模式生存,盈利水平长期在低点徘徊,经营风险也越来越大。

随着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国际工程承包所提供服务的复杂程度也在日益加大。承包工程内容不再仅限于提供建设、设备供应、安装维护、人员培训等服务,还扩展到提供融资服务等方面。

融资能力和融资方案的安排,不仅体现了项目本身的可行性和重要性,还体现了承包商的综合实力和管理能力,并反映了承包商所在国政府对业主所在国的外交政策、外贸政策和其他政策的支持程度。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大承包商凭借其自身经济实力及其所在国政府对出口信贷的支持力度等有利条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我国许多从事国际工程承包的企业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国有外贸企业转型而来,通常称为窗口企业,此类承包商没有设计院和施工单位等实体,承揽到国际工程承包项目后分包给他人,此类承包企业的优势在于从事国际工程承包较早,商务和融资经验相对丰富,劣势在于对外报价要在分包商报价的基础上再加价,国际竞争力不足。另一部分承包商是从施工单位起家,20世纪90年代作为分包商跟着窗口企业“走出去”的实体承包企业,进入21世纪后,此类承包企业逐步走到前台,直接签一手单。此类企业的优势是在国际竞标类项目中价格优惠,商务履约能力强,劣势是商务和融资经验还有待进一步增加。

无论上述哪种承包企业,其共同的弱点是资金实力远不如国际知名承包商雄厚,资金实力的制约是造成与发达国家竞争对手存在差距的主要客观因素,融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国际工程承包发展的瓶颈。尤其是现阶段我国承揽的国际工程承包项目大部分集中在第三世界国家,资金紧缺是这些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因此,能否带资承包成了决定项目成败的核心问题,其次才是技术能力、管理经验、以往业绩、国际信誉等因素。因此,我国的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必须拓宽融资渠道,以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