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中国零售业产业规模与结构分析报告
3.2.1 中国零售业产业分所有制规模与结构分析
本报告3.2~3.7节的分析数据均来源于《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而由于《中国贸易外径统计年鉴》仅收录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数据,因此在本节中,所有分析均基于中国限额以上的批发和零售业数据展开。
总体而言,表3-3展示了2015年中国内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三种所有制类型[1]的限额以上口径零售企业的规模与结构。具体分析维度分为五个方面,即法人企业、年末从业人数、年末零售营业面积、资产、销售总额。可以看出, 2015年,在三种所有制类型零售企业中,内资企业在上述五个维度上都占据绝对优势,各维度占比均在87%以上,其中法人企业数量占比更是高达97.50%。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在上述五个维度上则无明显差异,与内资企业不同的是,这两种所有制类型的零售企业法人企业占比明显低于其年末从业人数、年末零售营业面积、资产、销售总额等方面的比重。与2014年相比,三大所有制类型零售企业在法人企业、年末从业人数、年末零售营业面积、资产、销售总额五大维度上的占比结构基本保持不变,但就绝对数量而言,内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在五个维度上都实现了提升,而外商投资企业仅年末从业人数有小幅上升,其余四个维度均有所下降。
3.2.2 中国零售业产业分行业规模与结构分析
本节将分行业对中国零售业产业规模与结构进行分析。行业分类标准依据《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将中国零售业分为九大细分行业,并从法人企业、从业人数、营业面积、资产总额和销售额五个维度展开分析。中国零售业经营规模与结构基本数据见附表3-1和附表3-2。
3.2.2.1 中国零售业分行业法人企业数量结构分析
图3-8展示了2015年中国零售业法人企业数的行业结构。其中,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综合零售业与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行业的法人企业数占比较高,分别为36%、15%与12%,三大细分行业法人企业数共计5.7万家。而剩余六个细分行业该指标占比则均低于10%。与2014年数据相比,各细分行业法人企业数量与相对比例关系基本维持不变,仅两大细分行业比例经历了细微变化,即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行业法人企业数占比下降1%,而货摊、无店铺及其他行业占比上升1%。
3.2.2.2 中国零售业分行业从业人员数量结构分析
图3-9展示了2015年中国零售业从业人员数量的行业结构。其中,综合零售业与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占据了较大份额,两大行业该指标占比分别为38%、24%, 2015年吸纳从业人员数量422万。剩余七大细分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占比均低于10%。与2014年数据相比,零售业总从业人员数量有所减少,但各细分行业间的比例关系基本维持不变。
3.2.2.3 中国零售业分行业营业面积总量结构分析
图3-10展示了2015年中国零售业营业面积的行业结构。其中,与从业人员数量分行业结构类似,综合零售业与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行业的零售业营业面积占据了较大份额,具体而言,二者占据了73%的零售业营业面积。剩余七大细分行业该指标占比均不足10%。其中,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医药及医疗器械,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货摊、无店铺及其他四大细分行业的营业面积占比均仅为3%及以下。这种跨行业间的明显差异主要源于行业自身特性。此外,与2014年数据相比,零售业营业面积整体上有所扩张,并且各细分行业间比例关系基本维持不变。
3.2.2.4 中国零售业分行业企业资产规模结构分析
图3-11展示了2015年中国零售业企业资产规模的行业结构。位居企业资产规模占比前两位的依然是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与综合零售业,与分行业营业面积占比类似,这主要是由行业的自身特性决定的。上述两大细分行业共占据中国零售业66%的企业资产,共计约3.5万亿元。与2014年数据相比,中国零售业资产总额增加,由2014年的5.1万亿元上升至2015年的5.3万亿元。与此同时,各细分行业占比也出现了微小变化。具体而言,综合零售业与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行业资产规模占比均下降1%,而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与纺织、服装及日用品行业资产规模占比则均上升1%。
3.2.2.5 中国零售业分行业销售额规模结构分析
图3-12展示了2015年中国零售业商品销售额的行业结构。占据主导地位的依然是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与综合零售业,二者销售额合计7.76万亿元,占比为67.5%。其余细分行业占比均小于10%。与2014年相比, 2015年零售行业销售总额有所增加,各细分行业比例也有所调整。具体而言,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行业占比下降2%,而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与货摊、无店铺及其他行业占比则都经历了1%的上升。
3.2.3 中国零售业产业分业态规模与结构分析
本节将分业态对中国零售业产业规模与结构进行分析。业态分类标准依据《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将中国零售业分为六大业态模式,即超市、大型超市、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以及无店铺零售。并从法人企业、从业人数、营业面积、资产总额和销售额五个维度展开分析。
3.2.3.1 中国零售业分业态法人企业数量结构分析
图3-13展示了2015年中国零售业法人企业数的业态结构。其中,专业店与专卖店业态涵盖了73%的零售业法人企业数量,其余四种业态法人企业数量占比均低于10%。整体而言,与2014年相比,零售业法人企业数量有所增加,由8.8万家增加为9.1万家。此外,各业态间法人企业数量的相对占比未发生明显变化。
3.2.3.2 中国零售业分业态从业人员数量结构分析
图3-14展示了2015年中国零售业从业人员数量的业态结构。可以看出,专业店、专卖店、大型超市与百货店吸纳了绝大部分的零售业从业人员,共计吸纳从业人员563.7万人。此外,四种业态从业人员占比均不低于15%,这主要是由业态的自身属性要求决定的。吸纳就业人口最低的零售业态为无店铺零售,占比仅为3%。从零售业整体出发,相较于2014年, 2015年零售业从业人员数量经历了小幅上涨。此外, 2015年从业人员数量各业态间比例关系与上年相比基本保持不变。
3.2.3.3 中国零售业分业态营业面积总量结构分析
图3-15展示了2015年中国零售业营业面积的业态结构。与从业人员占比关系类似,专业店、百货店、大型超市与专卖店占据了绝大部分的零售业营业面积,四种业态共占据87%的零售业营业面积。这也从侧面印证了零售业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其空间与人员的紧密联系。与2014年数据相比,零售业营业面积有所增加,从2014年的31 256万平方米增加到2015年的33 885万平方米,各业态间相对比例大小关系基本维持不变。
3.2.3.4 中国零售业分业态企业资产规模结构分析
图3-16展示了2015年中国零售业企业资产规模的业态结构。可以看出,专业店、专卖店、百货店占据了细分业态资产规模占比的前三名,分别占比34%、26%与 17%。2015年无店铺零售资产规模占比相较于2014年虽仅上升1%,但其资产规模绝对数量增幅高达42%,增幅显著。与2014年相比, 2015年零售业资产总额有所增加,从细分行业角度来看,七大业态中除大型超市外,资产总额均有所提升。
3.2.3.5 中国零售业分业态销售总额规模结构分析
图3-17展示了2015年中国零售业商品销售额的业态结构。占据主导地位的依然是专业店,占比高达36%。其次为专卖店,而百货店位居第三。值得关注的是,无店铺零售销售额占比在2013—2015年持续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电子商务良好的发展势头。与2014年相比, 2015年中国零售业商品销售额有所增加,而各行业间相对占比排序关系基本保持不变。
3.2.4 中国零售业产业批零结构分析
3.2.4.1 中国零售产业批零比率的总体分析
本节将利用《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以及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的数据,对中国零售产业批零比率做总体分析。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样本数据均为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的商品购、销、存情况中的批发业与零售业,因此本节围绕批零比率指标展开的分析均是基于限额以上口径做出的。
图3-18展示了2004—2015年中国限额以上批发业与零售业的商品销售总额以及批零比率。总体而言,我国批发额与零售额呈现上升态势,但批发额数值远高于零售额数值,这种批零关系反映在批零比率上就是其有一个较高的数值。可以看出, 2004—2015年,批零比率呈现波动态势,但基本维持在3.5~4.8这一区间。批零比率越低,代表商品流通速度越快、流通效率越高,虽然2015年我国的批零比率降至2004—2015年的最低值3.51,但该批零比率仍然较高,这也反映出当前我国零售领域仍然存在诸如流通效率低下、流通环节过多等问题。
表34展示了2008—2015年中国限额以上批发业与零售业的其他各项主要对比指标。
从财务角度看,可以看出,不论是批发业还是零售业,毛利率与净利率近年来均经历了波动中下降的变化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由于批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进而导致行业利润率整体下滑。但零售业的利润率指标整体上要高于批发业, 2015年批发业与零售业毛利率分别为6.84%、11.76%,净利率分别为1.66%、2.00%,相较于2014年,除去零售业净利率外,均经历了小幅上涨。
从企业所有制类型角度看,批零比率—商品销售总额指标在不同所有制间表现出了异质性的变化趋势。具体而言,内资企业该指标在2008—2015年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在该指标上则表现出上升趋势,且增幅显著。
此外,企业法人数、主营业务收入与净利润维度的批零比率指标近年来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年末从业人数与资产总额维度的批零比率指标则无明显变化趋势。
3.2.4.2 中国零售产业分类商品的批零结构分析
表3-5展示了21类商品[2]的批发额、零售额,以及批零结构关系。该表数据来源于《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15》《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16》。
可以看出,从横向角度分析, 2014年与2015年各类商品的批零比率未发生明显变化,但从纵向角度分析, 21类商品的批零比率存在明显的商品间异质性。其中, 2015年煤炭及其制品类、机电产品及设备类、棉麻类3类商品的批零比率均高于13,剩余18类商品批零比率均小于7,其中大部分商品批零比率集中在1~3的区间内,而化妆品类、书报杂志类、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家具类与汽车类5类商品的批零比率均低于1。批零比率越低,代表越快的商品流通速度与越高的流通效率,这5类商品均具有明显的以厂家直销为主的流通体系特征,中间批发环节较少。
注释
[1]根据《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所有制分类标准,可以划分为内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三种类型,而国有控股属于内资企业下的分类属性。
[2]根据《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的商品分类,零售业商品分类应为25类。但由于其中4类商品相关指标存在不同程度的数据缺失,故在本报告中将其剔除。被剔除的4类商品为“木材及其制品类”“化工材料及其制品类”“金属材料类”“种子饲料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