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供应链金融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实质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供应链金融逐渐从原来单一主体为核心、要素为基础的金融行为向多主体互动、流程和行为为基础的金融服务演化,形成“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创新,这一形态的供应链金融显然与此前的供应链金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供应链金融结构、流程和要素三维的变化上,也反映为供应链金融实现的目标、供应链管理的业务和系统要求的差异。

Lambert和Cooper(2000)提出,任何供应链运营都可以从三个维度,即供应链的结构、供应链的流程和供应链的要素来刻画,事实上,供应链金融也同样可以从这三个维度来表征,Blackman等(2013)在Lambert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扩展的供应链金融三维模型,亦即供应链金融活动可以分解为供应链金融网络结构(financial network structure)、供应链金融流程管理(financial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以及供应链金融中的要素和信息流(financial factor and information flow)。

供应链金融的网络结构

从供应链金融的网络结构上看,三个阶段的供应链金融呈现完全不同的结构状态。在第一阶段(下称供应链金融1.0),如同前面谈到的那样,商业银行是供应链金融的主体,产业供应链的参与各方与银行之间是一种资金的借贷关系,与传统借贷相比,结构方式发生了改变,也就是说,传统借贷是点对点的关系(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关系),而供应链金融1.0则是点对线的关系(银行与供应链参与各方之间的关系,见图3—1)。但是作为金融服务的主体——银行,并没有真正参与供应链运营的全过程,只是依托供应链中的某个主体信用,延伸金融服务,也就是此前深圳发展银行提到的M+1+N。到了第二个阶段(下称供应链金融2.0),金融服务的主体以及其在供应链中的位置已经发生了变化。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提供者逐渐从单一的商业银行转向供应链中各个参与者,也就是说,供应链中的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第三方或第四方物流、其他金融机构(如保理、信托、担保等)都可能成为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因此,在从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过程中,出现了生态主体的分工,即供应链直接参与方(即特定的供应链参与者或称焦点企业)成为了供应链金融交易服务提供商(供应链运营信息的聚合)和综合风险管理者(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设计和提供),而传统的商业银行则逐渐从融资服务的主体转向流动性提供者(提供资金方)。此时,作为供应链金融主体的焦点企业处于供应链结构洞的位置。1992年,Burt在《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一书中提出了“结构洞”(Structural Holes)理论,研究人际网络的结构形态,分析怎样的网络结构能够带给网络行为主体更多的利益或回报。所谓“结构洞”就是指社会网络中的空隙,即社会网络中某个或某些个体和有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即无直接关系或关系间断,从网络整体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Burt认为,个人在网络的位置比关系的强弱更为重要,其在网络中的位置决定了个人的信息、资源与权力。因此,不管关系强弱,如果存在结构洞,那么将没有直接联系的两个行动者联系起来的第三者拥有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能够为自己提供更多的服务和回报,因此,个人或组织要想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就必须建立广泛的联系,同时占据更多的结构洞,掌握更多的信息。在供应链金融2.0阶段,由于焦点企业不仅与上下游企业、物流服务提供商、商业银行产生关联,而且整个的交易过程、物流过程和资金流过程是由焦点企业设计和组织,供应链其他各参与主体与焦点企业之间形成了序列依存关系,因此,其在网络中具有很好的信息资源,处于优势的结构洞(见图3—2)。进入第三个阶段(下称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作为金融服务主体的焦点企业,其功能和位置有了更大拓展(见图3—3)。此时焦点企业不仅仅是供应链运营的组织者,更成为智慧供应链平台的建构者。即在供应链金融2.0阶段,焦点企业发挥着供应链业务协调者和流程管理者的作用,而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阶段,除了上述功能外,焦点企业更是网络链的平台建设者、管理者和规则制定者,因此,焦点企业与其他组织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序列依存,更是池依存和相互依存。此外,网络中的参与主体范围极大扩展,不仅供应链各环节都形成了复杂的群落(如不再是单一的上游或下游,而是上游或下游本身就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网络),而且供应链的参与方从直接利益相关方延伸到了各种间接利益相关方(如一些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等),所以,焦点企业的结构洞极其丰富。

图3—1 供应链金融1.0(第一阶段)的网络结构

2017-02-20_110745

图3—2 供应链金融2.0(第二阶段)的网络结构

2017-02-20_110818

图3—3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第三阶段)的网络结构

2017-02-20_110906

供应链金融的流程管理

从供应链金融的流程管理看,作为供应链金融服务商的银行只关注资金流在供应链中的状况,包括资金使用的目的、使用的过程和效果,以及资金的偿还。至于供应链中的其他流程,诸如供应链能力管理、需求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采购与供应商管理、服务传递管理等则很少涉足,即便银行想要了解和管理这些流程,也因为没有产业供应链运营的切入点,较难实现。也正因为如此,资金流的管理难以渗透到业务运行的过程中。在供应链金融2.0阶段,流程管理开始复杂化,为了全面掌握供应链参与者,特别是资金需求方的状况和能力,作为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方的焦点企业需要全方位地管理供应链各个流程,包括参与企业的能力、供应链计划、供应链采购、供应链生产、供应链分销、供应链退货以及各种保障流程和措施,因此,其管理的流程呈现出多维的特点。不仅如此,各个流程之间的互动也非常频繁。也就是说,通过各个流程之间的互动和衔接,能保障供应链运行顺利,从而使得融资行为收益确定、风险可控。到了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阶段,由于其网络结构呈现出平台化、高度关联化的特征,因而管理流程呈现出既高度复杂又互动化的特征。具体讲,这一阶段的流程管理需要管理好横向价值链流程、纵向价值链流程以及斜向价值链流程。横向价值链是所有在一组相互平行的纵向价值链上处于同等地位的企业间的内在有机联系,横向价值链如果能够有机集聚,就会形成良好的同产业内部分工,形成有序集群。纵向价值链可以将企业、供应商和顾客都分别视作一个整体,它们之间通过上述的各种联系构成一种链条关系,这种链条关系可以向上延伸至最初原材料的最初生产者(或供应者),也可以向下延伸到达最终产品的最终用户。纵向价值链强化了上下游之间的协同和互动。斜向价值链跨越了单一行业,不仅同行业内部、上下游之间形成有机结合,而且与其他行业之间形成有机整合,真正实现了生物圈。斜向价值链是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在多行业之间的完全整合。

供应链金融的要素和信息流

在供应链金融要素和信息流方面,供应链金融1.0更加强调有形要素。也就是说,为了能够控制和降低供应链金融运营中的风险,其业务非常注重基于“物”的要素,基本单元包括应收账款、库存和预付款。供应链金融1.0大多数都是基于如上三个要素而开展的金融业务,如基于应收账款类而开展的保理融资、保理池融资、反向保理、票据池授信等,基于库存类开展的静态抵质押、动态抵质押、仓单质押等业务,以及基于预付类开展的先票/款后货、保兑仓等业务。所有这些业务的管理核心都是保证“物”的真实性、保全性和价值性。而在无形的信息流方面,供应链金融1.0的把握程度较低,只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及时掌握“物”的状况以及资金运用和偿还的情况。到了供应链金融2.0阶段,非常强调流动中的“物”,而不是绝对的“物”的状态,亦即通过把握供应链中的交易结构和运营,来更好地判断资金需求和可能的风险,为供应链融资决策提供支撑。因此,在无形的信息流把握上要求较高,需要及时、准确地掌握商流和物流产生的信息。进入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阶段,不仅仅要求整个网络有清晰的交易结构和交易关系,而且在信息流的维度上实现了高度的融合。这表现为:一方面信息的来源呈现出了高度的复杂性,即信息不仅来自人与人的互联(如交易),也来自人与物的互联以及物与物的互联;另一方面信息的形态极大地复杂化,在这一阶段,金融业务风险控制的信息不仅仅是供应链运营这种结构化的信息,而且也包括沟通、交流等非结构性的信息,通过这种复杂综合性的信息来刻画供应链网络的状态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