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管理创新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整合办学资源 坚持融合发展

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截至2015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1 341所,招生人数348万,毕业生人数322万,在校生人数1 048万,占高等教育总人数的41.2%,与本科招生规模基本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丰富我国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完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明确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成为北京市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是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学校。学校开设食品与生物、机械与数控、汽车与交通、自控与电气、电子与信息、艺术与设计、经济与管理等七大类48个专业,基本涵盖了北京市重点发展的各个支柱产业,与开发区需求全面对接。在示范校建设中,创新“产学一体、实境再现、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各重点专业创建了“生产车间”“教学工厂”“项目工厂”“工作室”“营业厅”等各具特色的实现形式。系统设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构建院级、市级、国家级三级滚动发展的精品课程建设体系。“汽车制造工艺”“WinMobile移动应用开发”“数控机床维修与调试生产性实训”“创业起步”4门课程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有11门课程获得北京市精品课程。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德国奔驰公司、法国雪铁龙公司合作,引进课程,聘请外籍教师,订单培养学生;与意大利、芬兰等国的职业院校合作,交换学生,分批组织教师赴国外访学研修,参加课程开发等培训。2010年,学校高水平地通过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的验收,成为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学校,学校的品牌、形象、社会影响力以及整体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目前,我们正在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一所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高等职业院校。

但是,目前以及未来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压力与挑战。首先,随着全国人口总量的下降,生源将逐渐减少,再加上当前社会特别是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还未能深刻理解,存在着种种偏见,高等职业院校招生面临很大的压力,今后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的竞争也必将越来越激烈。其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式、管理方式、毕业生质量等各方面提出新的要求。此外,财政制度改革、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工资制度改革、公费医疗制度改革、经费管理形式改革也都会对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严峻的挑战。

高等职业学校如何应对各方面的挑战?如何提高学校的品牌优势和社会影响力,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定要走融合的道路,推进学校与企业融合、与开发区融合、与首都经济融合、与京津冀融合,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在融合中改革创新,转变工作方式、办学形式、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综合竞争力,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融合是高等职业学校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高等职业学校需走融合发展的道路

第一,高等职业学校走融合之路是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特点的要求。

高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和各类企业,相比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高职学生具有“技能型、实用型、上手快、能力强”的特点。如何才能培养出满足区域经济和各类企业要求的学生呢?“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是最先感受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主体,高等职业学校要主动与企业融合,感悟经济发展的脉搏,感悟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感知到企业对学生的最新需求之后,高等职业学校才能更及时地转变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位于北京经济开发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开发区内数量众多的企业是学校服务的对象,与开发区内的企业融合,可以帮助学校更及时地了解企业一线的需要,为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上手快、能力强”的人才提供非常好的参照作用。

第二,融合是高等职业学校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

立足区域,服务地方经济是高等职业学校赖以生存的根本。没有与地方经济密切结合的根基,高等职业学校就很难生存和发展。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唯一一所高等职业院校,处在京津冀发展的桥头堡位置,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承担着为国际化大型企业和现代高端产业集群服务,为京津冀、环渤海区域经济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使命与责任。因此,为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学校要坚持融合发展的办学理念,也就是与企业融合、与开发区融合、与首都经济融合、与京津冀融合,推进办学机制、育人机制、社会服务机制的改革创新。学校的三大专业类型———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要主动与中关村、CBD、临空商务区、经济开发区等区域中的企业进行对接,深入到一线实践中去,切实了解企业的情况与需求。教师要下企业锻炼,同时学校也要请一线的技术能手在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树大根深”,而只有根深才能树大,深深扎根于经济开发区、京津冀、环渤海区域经济,才能让学校奠定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融合发展可以提高高等职业学校的生存适应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都处在一定的区域环境之中。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所揭示的生物适者生存的原理一样,“适者生,不适者亡,用者生,不用者亡”,学校要生存发展就要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主动地适应环境。高等职业学校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源,而这些资源来自政府、行业、企业、市场和社会,高等职业学校需要与它们融合才能知道哪里有资源,也才能从中获得资源。为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确立了“立足开发区,面向首都经济,融入京津冀、环渤海,培养适应国际化大型企业和现代高端产业集群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坚持融合发展的办学理念,也就是与企业融合,与开发区融合,与首都经济融合,与京津冀融合。只有提高适应性和竞争力,融合才能提高,才能参与分配社会资源。

二、如何理解融合?

第一,融合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方法。这种理念是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走出去,主动地与区域经济相融合,与企业、行业相融合,主动及时地掌握科技发展、技术进步的最新动向和信息。同时,这种理念也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把校外的企业、专家、资源、技术、方法请进来,为我所用,促进学校的发展。

第二,融合是一种行动。有了请进来、走出去的理念和意识,就要付之以实际行动。采取主动的形式、主动的姿态、多样的方式和多种手段与校外企业进行融合。万事开头难,高等职业院校在融合的过程中起步时肯定会面临诸多困难,这些困难有政策和途径上的,也有意识和方法上的。但是高等职业院校不能因此就徘徊不前,要大胆地实践,勇于迈出融合发展的步伐。

第三,融合是要达到的一种目标状态。职业教育一直在倡导“校企合作”“产学一体”,其实都是在表达一种学校与企业结合的观念。融合发展理念比“结合”范围更宽,程度更深,更加不可分割。因为融合不只是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方面的融合,还涵盖了高等职业院校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方面,所要达到的是一种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更深刻的结合状态。

第四,融合是一种联动和互动的过程。经济的转变,科学技术的更新,将会影响企业技术和生产方式的转变,而企业的转变必将对人才需求产生影响,最终影响学校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这一系列的影响过程形成一种联动的过程。反过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也会对企业的生产和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这是一个互动过程,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经济的融合正是这种互动过程的体现。

第五,融合还是一种工作方式和工作能力的体现。在高等职业学校的发展过程中,要求学校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学会发现融合的机会,找到融合的切入点与突破口,还要有较强的交际公关能力和执行能力。这些能力是融合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融合过程中学校的收获所在。

三、高等职业学校在融合中要注意的问题

高等职业学校走融合发展之路,就要采取切实的行动。具体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要转变作风和方法。作风是一种水平,一种风貌,一种胸怀,作为高等职业学校,从领导到普通的教职工都要从思想上、作风上进行转变,要有谦虚的态度,能够“知己之不足,知时代之变化,知世界之深奥”,主动走出去,逐渐培养与外界融合的能力与信心。转变工作思维方法,从实际情况出发,主动地适应环境,转变以往“重理念,轻实践”的作风与方法。

第二,要有良好的心态和思想境界。高等职业院校在融合中必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与挫折,也可能遭到冷遇,得不到认可。因此,必须有良好的心态,在融合的过程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以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去对待工作,宽以待人,胸怀高远。

第三,要有实务严谨、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目前,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瞬息万变,稍加放松就会失去紧跟时代的发展机遇。高等职业院校同样如此,如果工作作风不够严谨务实,不够迅速,就很有可能被时代所淘汰。因此,融合之路任重而道远,时间非常紧迫,高职院校要有实务严谨、雷厉风行的作风,主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壮大的步伐。

第四,要进一步完善机制和体制。高等职业学校要积极地完善机制,转变体制,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适应社会和区域经济。例如建立“政、校、企、行”的合作理事会,加强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的四方联动,建立学校与开发区的联合发展战略关系,建立与世界知名企业的合作培养机制等一系列适应学校融合发展的工作机制。要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争取政府帮助,在政策上、资源上得到一定的支持。

第五,要找准融合的切入点。高等职业院校要全方位地开展融合,从多个领域进行融合,以多种形式促融合,用多种手段抓融合。在与企业的融合中,既可以开展顶岗实习,也可以进行企业实训、订单培养、合作办学,还可以表现出多种形态,如搞“校中厂”“厂中校”,既可以是短期的合作,也可以是长期的战略共赢。要全方位、全空间、多领域地与开发区,进而与首都经济、京津冀、环渤海地区的经济进行融合。

第六,高等职业学校要全员参与到融合中来。从领导到普通教职工都要树立忧患意识,思考学校发展的问题。“全员行动,从我做起,主动出击,常抓不懈”,要让融合的理念深入人心,并落实到行动中来,要让融合的理念体现在学校的每一项工作中。从教学、科研、实践到行政工作、学生管理、后勤保障,每一个环节都体现融合发展的理念。人人谈融合,人人想融合,人人做融合,只有这样,学校才能真正走上一条融合中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