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和发扬李文海同志的教育思想和治学精神——在李文海同志追思会上的发言
陈雨露[1]
2013年6月7日下午,优秀共产党员、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李文海同志因病逝世。从此,党和政府失去了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人民大学失去了一位优秀的领导,历史学界失去了一位泰斗,由大敬而生大恸。
今天,我们在这里以无限缅怀和崇敬的心情举行李文海老校长的追思会。受学校党委和靳诺书记的委托,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对李文海老校长的逝世表示无限哀思,向出席追思会的各位领导和朋友表示感谢。李文海同志于1949年5月从私立无锡中学高中毕业之后,先后在中共前州区委、苏南农村工作团二队工作,从事减租减息、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等运动。195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研究班学习,1955年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年10月起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1994年6月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2009年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首批一级教授。
回顾李文海同志的一生,我们看到了一个意志坚强的革命战士、成果丰硕的治史领袖和德高望重的教育大家。他襟怀坦白、廉洁奉公、严于律己,表现出一名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他博学睿智、谦虚儒雅、宽厚待人,深受史学同行的尊敬和师生员工的爱戴。他的办学成就有目共睹,学术建树令人惊讶,道德文章堪称楷模。中国人民大学为拥有李文海同志感到无上光荣和无比自豪,李文海同志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和他所热爱的历史学。
今天,我们缅怀李文海同志的人生轨迹和奋斗历程,追思他的崇高品格和卓越贡献,我们内心无不充满着崇敬之情。此时此刻,我想和大家共同思考的是:我们该如何继承和发扬李文海同志留下的教育思想和治学精神?文海同志在中国高等教育一线工作几十年,一生为教育,桃李满天下。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凝结了深刻的教育思想。他在很多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思想,对中国人民大学和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担任人民大学主要领导期间,他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决拥护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担任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期间,他努力探索和总结新时期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和方法,高度重视领导班子建设,着力提高领导班子的理论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他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奋进,克服办学中的各种困难,全面推动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等工作,主持通过了“211工程”的预审和立项,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他大力呼吁,必须充分认识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与作用,必须对人文社会科学给予高度重视,先后在《人民日报》《求是》等报刊上发表《重视基础文科的建设》《文科高教如何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重要文章,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产生广泛的社会反响。
时至今日,李文海同志的很多教育思想、教育主张和教育观念对当前人民大学的改革和发展依然有着鲜明的指导意义,需要我们进一步系统地整理、总结、挖掘和研究。李文海同志长期坚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科研和全国历史学专业的规划发展,终生不辍,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历史学学科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作为历史学家,他思想敏锐、治学严谨、学识广博、成就卓著。他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出现的诸多重大理论问题毫不含糊,态度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坚定立场、远见卓识和高度责任感,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先行者、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的开拓者、新中国清史纂修工程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他不仅极为重视学术研究本身,还特别强调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对清代的官场腐败问题的深入研究就体现了他对历史研究与现实关怀相结合的重视。他于去年8月出版其最后一部著作《清代官德丛谈》,临终前一天还完成了《〈聊斋志异〉描绘的官场百态》这一学术论文,这种潜心治学、治学报国的精神不由得让我们肃然起敬、由衷敬仰。
作为后学之辈,我们要学习李文海同志的治学精神,以“板凳须坐十年冷”的治学态度和治学勇气,不求一时之荣显,一生潜心治学,志在立下万世之功,以“天不老不以己老”守护文海老校长的遗志,感受他的精神风范,体悟他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深厚感情。我们要把这种对文海老校长的追思化为学校不竭发展的智慧和动力,矢志不渝地推进“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我们的贡献!我想这就是对文海老校长最真切的纪念和缅怀。
注释
[1]陈雨露,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