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四卷·1992年以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

从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到“三个文明”,将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提并论,是十六大报告的一大理论亮点。它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文明体系探索的艰难历程,反映了当代中国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从“两个文明”到“三个文明”思想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既包括高度物质文明,也包括高度的精神文明。同时强调: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就要严重脱离广大群众。根据邓小平的阐述,党的十二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文明概括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指出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两个主要目标。同时还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靠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和支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必须同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两个文明”强调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全面性,是一种理论认识的进步,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这时,虽然还没有提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个概念,但是,邓小平对有关政治体制改革问题进行了反复论述,党的十二大对这个问题也做了强调,这些实际上已经涉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容。

党的十二大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日益紧迫的要求。党的十三大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把政治体制改革作为一项突出的紧迫任务提到全党的议事日程,并规划了一个改革的蓝图。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要在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物质文明、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党的十三大之后,国际国内发生了苏东剧变和1989年政治风波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这对整个中国的改革进程,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的指引下,我们党稳住了大局,加快了改革开放前进的步伐,之后,经济体制改革有了长足的进展,而对政治体制改革则做了重大调整。党的十五大深刻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并把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定位为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同时,明确地提出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这为“三个文明”思想的提出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党的十五大之后,江泽民还多次强调和阐述了依法治国的思想,提出了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强调要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在实践基础上,2000年,江泽民提出的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新论断,已经内在地包含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大文明及其相互关系的思想。“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实际上是对“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进一步提炼、概括和贯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实际上是对“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化;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质上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在更高层次上的概括以及在深度和广度上的进一步延伸。“三个代表”的本质在于“执政为民”。

在这些论断的基础上,江泽民完整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特别是明确提出了政治文明的概念。2001年1月10日,他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说:“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注:《江泽民文选》,第3卷,200页。)明确提出了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新论断和新要求,进一步阐明了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讲话中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并提出了民主政治程序化的具体要求,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同年7月16日,江泽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2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三个文明”的构想,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注:同上书,490~491页。)十六大报告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要“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注:同上书,553、574页。)。至此,关于社会主义“三个文明”思想,以党的政治决议的形式被肯定下来,从而完成了从党的十二大“两个文明”到“三个文明”理论构架的转变,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道,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思想,全面地、科学地反映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性。作为一定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标志的政治文明,必须建立在一定程度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之上,与之相匹配、相适应;同时,政治文明又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制度和法律法规的保障,使之健康协调地向前发展。物质文明是基础,反映了人类的生存能力和水平;精神文明是保证,展现出人类社会的思想主流与精神风貌;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在一定条件下,它影响制约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性质与发展方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相影响,缺一不可,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也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不可或缺的。“三个文明”思想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丰富和发展。

2.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题内容的确立

在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思想之后,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总结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经验,明确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主题内容,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一,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和符合时代要求的政治文明的主体框架。在2002年“5·31”重要讲话中,江泽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进行了高度概括。他指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重申了这个观点,进一步指出:“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注:《江泽民文选》,第3卷,553页。)这表明,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思想,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体框架。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突出表现就在于建设一种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首先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党的执政地位是中国人民在长期斗争中做出的理性选择。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因此,党的十六报告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注:《江泽民文选》,第3卷,553页。)这些都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没有党领导的民主决不是人民民主,不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党的领导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党的领导;同样,没有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党的领导从根本上保证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正确发展方向。

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是邓小平民主政治思想的鲜明特征。江泽民在继承和发展邓小平这一思想中,明确认识到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他指出:“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注:《江泽民文选》,第2卷,28页。)显然,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由全国各族人民享有的最广泛的民主,它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的本质内容就是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否定了政治生活中少数人对于多数人的统治,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践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理想,确立了全体劳动人民的政治统治,让人民群众能够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广泛参与民主政治活动,从而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区别于其他任何民主政治的根本标志。

把民主政治建设和加强法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是邓小平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思想中的又一个显著的特征。江泽民与时俱进,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这一思想。他根据现代化建设新形势的需要,进一步指出: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实行依法治国,并首次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概念,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和基本方针。他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做了一个完整的、明确的论述,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注:《江泽民文选》,第2卷,28~29页。)。

第二,深刻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任务要求和具体途径。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任务,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注:《江泽民文选》,第3卷,553页。)

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总体要求的基础上,江泽民进一步阐述了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具体途径,使之成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具体途径,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保证人民群众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使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发展;三是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各人民团体的关系,这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的作用;四是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具体制度建设,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司法体制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江泽民特别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要从我国国情出发,走中国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系列论述,不仅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和实践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而且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已经逐步走向深化。

3.社会主义“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提出了“三个文明”的思想,而且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要求,就“三个文明”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协调发展的问题做了一系列具体阐述。

改革开放至90年代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突出表现在物质文明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与此同时,各种社会丑恶现象也在滋长蔓延,严重毒害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妨碍着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损害着社会主义形象。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不仅认真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而且对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战略任务做出了部署,提出了必须努力实现的十个关系全局的主要任务。其中,报告提出的第八项任务就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注:《江泽民文选》,第1卷,237页。)。在这部分内容中,江泽民指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他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注:同上书,238页。)接着,报告提出“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观点,并且指出要从理论建设、文化体制改革、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同时,报告还要求各级党委要加强和改进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环境,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实行改革开放基本国策,中国的国门打开了,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好的东西进来了,一些不好的东西也跟着进来,敌对势力也趁机做文章。西方国家一直没有放松在思想、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对中国施加影响和进行渗透。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国际敌对势力自以为得计,声称他们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妄言社会主义国家将很快在地球上消失,加紧对中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加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虽然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也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达到新的水平,但同时,市场的缺陷和消极因素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因此,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对经济的发展,对党风、社会风气的好转和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具有全局性意义。在这种国际国内背景下,1996年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十四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为新形势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确定了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方针和重要措施,是指导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在十四届六中全会上,江泽民发表了《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的讲话。他从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以及十多年改革和建设的实践经验中,得出了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关系的几点重要启示:(1)物质文明建设是一切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经济建设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处于中心地位。但经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不是孤立的,而是同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的。(2)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相辅相成的事业,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成其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起巨大推动作用,并且保证它的正确发展方向。(4)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必须始终注意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增强全面性,克服片面性,防止顾此失彼,防止从一种偏向走到另一种偏向。

江泽民具体阐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他认为,对“两个文明”的关系认识得正确不正确、处理得好不好,是一个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成败的全局性问题。他进一步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两种相互联系的伟大成果,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两个密切相关的组成部分。一方面,精神文明的发展,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经济建设搞好了,生产力发达了,就会给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更充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又不能简单地把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质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精神文明有它的相对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明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而物质条件差,精神文明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也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实践证明,两个文明紧密联系而又有各自的发展规律,它们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必须全面把握两个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遵循精神文明自身的发展规律,自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精神文明的水平”(注:《江泽民文选》,第1卷,575页。)。江泽民还认为,社会文明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缺少任何一个方面,社会就是畸形的,也不可能健康地向前发展。为此,他提出了“两个不能动摇”的思想,即“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始终重视物质文明的发展,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这是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基础,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同时,我们必须始终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保证,也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注:同上书,575~576页。)。而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崭新阶段,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高度发达起来,社会主义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一切社会的巨大优越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2002年11月8日,在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也是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注:《江泽民文选》,第3卷,543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注:同上书,544页。)。可见,党的十六大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基本目标,认为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文明的社会,也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

十六大报告从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方面具体阐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一是在物质文明发展方面,报告提出了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即“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注:《江泽民文选》,第3卷,544页。)。十六大报告还提出了实现这个任务的具体路径,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报告强调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物质保证。

二是在政治文明发展方面,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注:同上书,553页。)。也就是说,应当把政治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从制度上法律上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报告还提出了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路径,即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维护社会稳定,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推向前进。

三是在精神文明发展方面,十六大报告指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即“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注:《江泽民文选》,第3卷,558页。)。也就是说,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并且这种作用主要集中在对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育上。因此,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必须进一步下大力气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从而创造出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深刻论述,明确了“三个文明”之间的关系。首先,物质文明处于基础地位,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物质保证。只有物质文明发展了,才能为发展高度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才能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水平向前发展。其次,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政治保证和制度保障。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文明提供的政治环境的好坏和制度保障程度的高低。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有力的制度保障,从而保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朝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再次,精神文明为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精神文明作为思想上层建筑,不仅服务于作为经济基础的物质文明,而且服务于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思想理论来指导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保证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并通过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快速发展。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者之间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协调发展就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