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研究框架的建立
负利率是货币政策的结果,其实质是利率管制。发展中国家实施负利率,实际上是根据本国发展情况,在利率管制和利率市场化动态匹配的框架下寻求的最优选择。金融自由化和国家控制力的动态匹配,决定了利率市场化将是渐进的过程。本部分研究负利率及相关货币政策的作用机理,探讨负利率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旨在为利率市场化提供理论基础。本书的研究逻辑见图0-1。
在本书的研究逻辑图中,要注意四个问题:一是究竟什么样的动机促使央行制定货币政策(具体而言就是利率政策),从而外生出负利率的经济现象,或者说负利率体现了什么样的工具理性;二是负利率将对中国经济发展内生出什么样的影响,这里当然应选择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若干典型指标;三是负利率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其研究结果是否能支持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四是如果研究支持利率市场化,那么应该如何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并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这就是本书的基本逻辑,也是本研究应最终回答的问题。
在本书的研究逻辑中,负利率处于核心位置,需要确定其问题域,就是整个研究所涉及的“问题范围”,划定一个研究界限。本书认为,研究负利率应包含三个层次,即负利率、实际利率、利率,三个层次的内涵逐渐扩大,总体思路是把握核心、扩大范围、逐层递进。
第一层:负利率,即研究核心。负利率是指实际利率为负的特殊情况,是实际利率的一个方面,包含在实际利率的范围中。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负利率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负利率→储蓄、投资、国际收支、货币稳定→经济发展),分析其传导渠道与效用。
第二层:实际利率,即研究中介。由于负利率时间段的不连续性,部分章节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方法,先研究实际利率,再研究实际利率为负的特殊情况。
第三层:利率,即问题拓展。实际利率是指名义利率经过物价水平调整之后的利率,因此实际利率只是利率的一种研究角度,利率问题包含了更广阔的范围。特别是在探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思路和推进方法时,应着眼于更宏观的利率视角,而非专注于负利率或实际利率。具体思路可见图0-2。
本书研究负利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那么什么是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一个宏观概念,不仅包含经济增长,而且包含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自然环境和结构变化等方面的均衡、持续和协调的发展。(注:参见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布鲁斯·赫里克:《经济发展》,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因此,不仅要顾及可持续性,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以及就业、消费、分配等一系列社会需要,而且要强调经济系统的协调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增长成果的共享性。研究负利率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影响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应该选取经济发展中最关键、最重要的问题。至于如何选择研究对象,本书认为有两点基本认识需要注意:
首先,利率是资金价格,负利率是一种货币政策外生结果,对于其他经济事物来说,它是根源,是背景。负利率问题和所有的金融现象都有联系,无论是从微观角度的影子银行还是从宏观角度的中等收入陷阱,都能探究出负利率的影响,只不过是影响大小的区别。正因为负利率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都有重要影响,可写的东西太多,所以选择哪一个角度就很重要。
其次,研究负利率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必须综合考虑负利率对经济结构问题、发展质量问题、增长方式问题、经济平衡问题等的影响,努力抓住负利率大关系下的几个核心问题。如果负利率是“树干”,那么就是要选择几个关键的“树枝”。
从本质上说,利息是人们取得资金使用权的代价,利息或利率是随着资金借贷关系的产生而产生的,而资金借贷关系的出现又是储蓄和投资行为相分离的结果。如果经济主体都是以自我积累的资金进行投资,即储蓄和投资行为合二为一,那么就不会出现资金借贷关系,也就不会有利率范畴。可见,利率与储蓄、投资这两个经济因素有着非常直接而密切的关系,古典经济学就把储蓄和投资作为决定利率的供给和需求的因素;在现代货币经济中,银行作为金融中介,储蓄多采取银行存款的形式,而银行存款是构成利率决定因素之一的货币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储蓄可以说是金融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动力之所在,并且还是资本形成从而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反过来看,利率又在储蓄的形成和积聚、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以及提高投资效率、促进经济增长这一作用机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储蓄应是负利率“树干”上的一根“树枝”。
在宏观经济运行中,利率对投资的影响及作用(即利率的敏感性)是制定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重要依据。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在正常条件下,投资与利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负利率将有利于促进投资需求和经济增长。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注:见http://www.ce.cn/xwzx/gnsz/szyw/201412/11/t20141211_4103857.shtml,2014-12-20。)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适当的利率政策可以动员尽可能多的储蓄,但是要真正实现经济增长,还必须通过一定的中间环节,使储蓄转化为现实的投资,只有现实的投资才能增加产出、提高收入,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即投资规模的确定、投资效率的提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涉及许多环节。其中,利率无疑是影响投资规模和投资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投资也应是负利率“树干”上的一根“树枝”。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各国经济相互开放,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体,因此货币政策必须放在开放条件下进行综合考虑。利率政策的调整推动了投资需求和进出口的变动,促进了资本的跨国流动,最终影响了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进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热钱的流动又将极大地影响我国金融秩序的稳定,可以说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条件。2012年9月公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发挥利率、汇率和外汇管理等金融政策在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中的重要作用,着力促进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注:见http://www.pbc.gov.cn/publish/goutongjiaoliu/524//201209147504341_.html,2014-12-20。)自1994年起,我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均呈双顺差阶段,迄今已有近20年。(注:除1998年资本与金融账户出现60多亿元的逆差外,双顺差持续了十余年,这种情况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新加坡等地也出现过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情况,但是持续的时间都不长。)持续近20年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已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其中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然而面对双顺差和外汇储备过度过快增长的现状,就当前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运行情况来看,双顺差的负面影响正变得日益明显。利率通过影响汇率和进出口价格,进而影响经常账户;通过影响短期资金和长期资金,进而影响资本和金融账户。因此,利率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国际收支也无疑是负利率“树干”上的一根“树枝”。
将货币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已成为世界各国货币当局和经济学家的共识。金融不稳定会造成经济的剧烈波动甚至萧条衰退,对经济发展将产生破坏性作用。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货币稳定的内涵是该国货币的购买力保持基本稳定,至少包括货币对商品劳务的购买力、对外国货币的购买力和对国内股票及房地产等主要资产的购买力的稳定,即通货膨胀、汇率和资产价格三者的协同与稳定。利率政策通过影响投资和需求,进而影响通货膨胀;通过影响进出口和国际资本流动,进而影响汇率;通过影响投资以及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资产价格:可以说利率对货币稳定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因此,货币稳定理应成为负利率“树干”上的一根“树枝”。
概言之,本书拟定了负利率与储蓄、投资、国际收支和货币稳定四个方面,并由此确定了全书的框架(如图0-3所示)。这四个方面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负利率对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影响。
本书涉及的理论基础包括利率决定理论、利率传导理论以及剖析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金融发展理论。古典利率决定理论认为资本的供给来源于储蓄,需求来源于投资。当利率和投资的预期回报率相等时,资本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状态。马克思认为,利息来源于借入资本家的剩余价值,所以利率由平均利润率决定。凯恩斯以流动性理论为基础,提出利息是对货币流动性的补偿,因而利率由货币的供求决定。古典利率决定理论忽视了货币因素,而凯恩斯忽视了非货币因素。可贷资金理论对此做出修正,认为可贷资金的供求状况决定利率。资金借贷受实物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影响。在IS-LM模型中,利率则由投资、储蓄、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共同决定,利率能够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影响国民收入。
凯恩斯理论中的利率传导机制为:货币供给影响利率水平,利率变化影响货币需求,货币需求变化引起投资变动,进而影响总需求和国民收入。托宾的Q理论结合并扩展了凯恩斯的利率传导理论和IS-LM模型,认为利率是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共同决定的,并影响实体经济和国民收入。例如,货币供给增加导致市场利率下降;当企业的市场价值大于企业的重置成本时,投资支出相应增加,导致国民收入提高。货币学派认为,央行可以通过调节利率来控制货币供应,并影响实体经济。莫迪利安尼则认为,利率的财富效应影响居民消费,进而影响实体经济。以上不同理论都认同利率是由投资、储蓄、货币供给、货币需求、可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社会平均利润率等内生变量决定的,而利率的变化又会对上述经济变量产生影响。
金融发展理论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金融自身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金融结构理论、金融深化理论和金融约束理论。金融结构理论认为金融发展的实质是金融结构的变化。金融工具的出现和金融机构的成立扩大了金融资产的范围。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发展中国家应打破单一银行体系,开放金融市场,创新金融工具和金融制度,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深化理论反对金融抑制和利率管制,主张实行金融自由化,通过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认为制定利率上限会使经济发生扭曲,取消利率上限能够实现投资最大化目标,并提高投资的平均效率。金融约束指政府通过实施限制存贷款利率、控制银行业进入等一整套的约束性金融政策,在银行业创造租金,这对发展中国家维护金融机构的安全经营、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推动金融业发展极为重要。金融约束政策主要有利率控制和资产替代等,其中利率控制是核心。因此,本书的研究对象中关键变量包括储蓄、投资、进出口、汇率、通货膨胀、资产价格等。根据相应的利率决定理论和利率传导理论,本书中负利率对关键变量的作用机制如图0-4所示: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可概括为:导论→理论综述→现状概貌→作用机理→实证分析→政策建议。导论部分介绍负利率问题的背景,并对本书的思路和框架、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第1章对负利率、经济发展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对国内外负利率问题研究的演进和新进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全书整体的分析框架。第2章研究了负利率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利用历史数据实证分析了两者关系的概貌。第3章至第6章分别分析了负利率对储蓄、投资、国际收支、货币稳定的影响,旨在揭示负利率对中国经济的传导渠道和作用机制。第7章对全书的结论进行了总结,落脚点在利率市场化,认为利率市场化是当前解决负利率及其带来的经济问题的最好途径,并就利率市场化提出了政策建议。具体结构如图0-5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