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经济哲学方法论
经济哲学研究经济社会的一般本质和规律,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个重要哲学分支,是经济理论的最高层次。
经济哲学拥有从古希腊时代开始的悠久历史,研究经济哲学的大家们多数既是经济学家又是哲学家。
方法论是将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问,它从多角度总结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经验,并总结出规律。托马斯·A·博伊兰(2004)指出,方法论洞察力的源泉深深植入科学哲学之中。埃克伦德和赫伯特(2013)认为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批判与进步的,并且经济学方法论是以人为中心,以行政管理分析为框架。早期经济哲学,主要借鉴了古典经济学家的学术精神,随着方法论的发展,西方经济学引入数量分析的方法,方法论的发展趋于多元化。
2.1.1 科学哲学方法论
1.古希腊起源
经济学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从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的,从古典经济学起步。虽然古希腊时期经济学还没有完全的理论体系,也没有什么完善的研究经济学的方法,但是古希腊的学者们对经济学概念也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开启了西方经济理论研究的起点。
毕达哥拉斯学派坚持“万物皆数”的将数学知识和自然哲学结合在一起的理念,提出均衡的状态,这在之后成为了经济分析的最基本的方法。将逻辑法和几何学结合起来是古希腊对后代做出的极大贡献,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诠释了这种方法(朱成全,2003)。除了苏格拉底之外,赫拉克利特也是辩证哲学的创立人之一,他强调用竞争和对抗的方式分析世界万物。德谟克利特创立了原子论,他用效用的主观性、相对性和物质的稀缺性来研究经济学。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应该建立在理性之上,一切知识都是通过概念形成的,而概念是普遍不变的,应该通过归纳来确定。他运用提问的辩论方法,开启了研究哲学的大门。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继承了老师的提问法并对其进行了发展,他对劳动分工、专业化、劳动生产率等进行了讨论。他将辩论法划分为上升和下降的两个过程。他的辩论法也促使了后来归纳法和演绎法的萌芽。苏格拉底另一个弟子色诺芬第一次指出商品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两种性质,并且对管理和组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后来经济学家们产生了深刻影响。
亚里士多德认识到了货币的价值功能,并区分了商品的使用属性和交换属性,同时强调了商品的使用价值。除此之外,他还研究了私有财产和公有财产等。在方法论方面,他创始了古希腊的逻辑学,首次创立了三段论推理的学说,推崇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辩证的方法。
中世纪时期主要是宗教文化,神学占有了压倒性优势,经济学相对来说没有独立的位置,处于停滞阶段。但是经济学仍然有些亮点,中世纪时期,经济学方面讨论最多的是利息和货币问题,也有涉及个人效用的劳动力作用等问题。总体来说,中世纪的经济学方法论没有特别大的发展,在世界文明从宗教文明到近代的科学文明的过程中,主要起的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中世纪过后,人们在世界观上面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思维变得更加丰富。这时期研究经济学的方法主要是归纳法,并且强调了观察、实验、分析的方法。经验论派的学者培根(1878)对归纳法进行了精练总结发展,并强调实验对归纳的重要性。笛卡尔(1637)利用解析几何和唯理论的方法论来研究经济哲学,伽利略则提出用实验和数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科学。他认为:“只有用数学形式表示自然规律,才能理解自然。”(孙小礼等,1999)牛顿的分析—综合的方法对后来的研究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莱布尼茨对语言、符号、逻辑进行研究,为后面数理逻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康德提出知识的两重性,吸取经验哲学的经验,加上判断的逻辑方式,为自然哲学方法论做出了极大的贡献(Popper,1954)。
2.重商主义、重农主义
16世纪开始,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开始出现,突破了古希腊时代极度依赖哲学的方法论,也打破了中世纪崇尚的神学思想。重商主义的方法论主要用的是经验总结法,它十分注重要结合实践经验的方法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重商主义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古典学派的配第(1672)认为:“土地是财富的母亲,劳动是财富的父亲和使财富能动的要素。”从方法论上,配第继承了培根的归纳逻辑法,并结合重商主义的经验总结法,广泛使用经验归纳法,再加上数学方法。法国的布阿吉尔贝尔在其方法论中大量使用归纳逻辑的批判的方法,特别是对于重商主义柯尔贝尔的理论的批判,除此之外,他还强调经济自由主义(Blang,1992)。魁奈(1751)认为,要正确研究经济运行的自然规律,最主要的方法是理性思维。研究经济学要采用理性抽象法,只有通过理性,才能归纳出自然秩序。其次,魁奈除了理性抽象法外,还主张使用演绎法,认为演绎法在政治经济学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配第和魁奈成功地将数学应用于经济学,他们的著作《政治算术》和《经济表》是将“数字和事实”引入经济学研究的典范之作。魁奈(1755)认为用数字来度量和解决问题是经济学重要的手段之一。魁奈的这种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西方的经验主义影响。经验主义认为实证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经验主义哲学家赞成运用历史归纳和抽样演绎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惜的是,由于该方法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该时期的经济学家们仍然偏好于用纯语言来解释经济问题和现象。因而,数量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发展停滞不前。
3.古典经济学方法论
古典经济学受到了古希腊和重商主义以及重农主义方法论的影响。他们采用以经验观察为基础的应用归纳法和演绎法等方法论,来研究经济问题。古典经济学家们十分注意严谨性,注重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信奉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主张以自由放任的形式处理经济,提出经济增长的理论。他结合前人的思想和方法,提出“二重方法论”(Smith,1759),将经济方法论系统化。他解释道:“首先,采用内证法,引用科学的抽象法,探索各种经济范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结构。其次,再采用经验归纳的方法,描述资本主义社会外部表现出来的现象与联系,并为这些联系寻找相应的术语和理性的概念。”两重方法论起到了全局性的作用,为后来的经济学方法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的思想,吸取了马尔萨斯等人关于人口需求与增长、投资和储蓄、供求关系等观点,使得古典经济学更加系统和严谨。他完善了劳动价值理论,成为马克思(1844)提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剥削本质的理论工具”的基础。李嘉图(1817)坚持抽象演绎法的方法论,批判经验归纳法,他认为经验归纳法会对经济学研究产生干扰。他还建立了综合使用方法论的一元论方法论。但是他的方法论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虽然他坚持使用抽象演绎法,但是这个方法中缺少辩证的思考,没有看见事物的运动性,属于典型的唯物主义方式,所以他的理论内部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庸俗经济学派的萨伊(1836)建立发展了以经验归纳法为核心的庸俗经济学方法论。从本质上来说,萨伊的方法论依旧是属于机械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所以他注重事实,强调实证分析。他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一定要“依据一定的一般事实,而不是特殊的个别事实。” (Say,1811)除此之外,他还指出了数学方法在研究经济学的局限之处,认为滥用数学会有很多局限。但是机械唯物主义方法论都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会过分简化复杂的自然现象,忽略事物的变化性。
2.1.2 实证哲学
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标志了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创立,这在经济学的长期发展史上算是一个分水岭。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是根据古希腊时期以来的自然科学方法论不断发展而来的。
法国的哲学家奥古斯丁·孔德(1844)最早创立了实证哲学,他一直倡导实证的方法论。他认为实证包括“真实”、“有用”、“肯定”、“精确”这四个词。
早期方法论研究者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培根、笛卡尔等大家都强调了要追求一个科学精神的方法,尽可能地追求科学实证的精神。而最早践行运用实证方法的是拿索·威廉·西尼尔。西尼尔(1852)认为经济学应该是“一门研究财富的性质、生产和分配的科学”。穆勒(1836)对此评价说:“西尼尔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及对策的区别,就等同于一批有形的真理和一组规范性准则之间的区别。”他提出在实证经济学中做到真正的科学准确,要用演绎法和综合的方法为核心的“先验方法”。他非常不推崇以归纳法为核心的“后验方法”,但也没有完全否定它,他认为“后验方法”可以对“先验方法”做一个补充说明(Miller,1900)。丹尼尔·豪斯曼(1981)点评说:“总体上来说,穆勒的方法论和古典经济学的传统作者一样,基本上要求的是判断正确的假设而不是预言。”同样,凯恩斯也主张用抽象演绎法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他认为要先进行“假设”,再进行“理解和验证”。他认为:“只有在没有干扰因素的情况下才和事实一致,它们代表的不是实证的真理,而是假设的真理。” (Keynes,1931)这三位强调演绎法的实证经济学家,形成了一个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的传统,即“西尼尔-穆勒-凯恩斯”传统。
历史学派的学者们支持的是历史归纳的方法论。他们认为总结归纳经验是十分重要的,强调历史事件的证明作用。德国历史学派创始人威廉·罗雪儿认为,历史归纳法尽量忠实地描绘现实生活,记录人类的发展及与其发展相关的关系。熊彼特(1954)认为,历史学派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的经济学的方法应该主要地,或者可以说是完全地,在于历史专题研究的成果以及根据历史专题研究所作的概括。
亚当·斯密将归纳法和演绎法这两种方法进行了综合。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罗杰·巴克豪斯通过历史归纳法批判斯密的经济学“过分强调个人利益,而忽视了道德和精神因素的重要性。”1883年,门格尔在《经济学原理》中阐释了他的方法论。他认为经济学是先要进行行为假设,然后再进行逻辑抽象的方法分析的科学。他的方法论和历史学派的方法论相反,引发了许多争论,也促进了方法论的进步。
马歇尔运用英国古典传统和边际主义学说相结合、综合讨论后的方法论,开创了新古典学派的实证方法论。凯恩斯(1904)在《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与方法》中对多年的方法论讨论做了个总结。但他认为:“要将这些定义、概念定义清楚,最终是无望的。”弗里德曼也是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提出“假设不相干”问题,认为理论假说可以不从实际出发,若是离实际越远则越能保证科学性。这就是萨缪尔森所称的“F扭曲”(Wong, 1973)。1932年,莱昂内尔·罗宾斯在《论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中捍卫了传统的实证主义观点,引发了对方法论的又一次讨论,造成了轰动。他通过著名的“目的—手段”将规范经济学排除在经济学之外。他指出实证经济学是一门客观的、科学化的学科。
在实证主义之前,虽然通过“边际革命”将微积分等数学工具引入了经济学,但是新古典经济学派等主流经济学派都不认可数理在经济学中的广泛应用。诸如马歇尔(1912)等主流经济学家认为“纯数学的方法适用于精确记录与解决个人的问题,并不是经济分析的主要方法”。但随着实证主义在经济学方法论中地位的提高,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数学在经济学中被广泛运用。实证主义推崇的如逻辑推演和定量化,被认为是检验经济学“科学化”的重要度量指标,这对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诸如凯恩斯之类的经济学家,纷纷将数学工具引入自己的理论中。凯恩斯(1932)将概率论引入经济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的货币利息理论成为经济学中联系实物理论的典范之作。直至20世纪40年代,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理论诞生了。虽然计量经济学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即它只能依据统计数据对相关变量进行回归,但是计量经济学仍然因为它的可检验性而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实证分析和理论研究中去。
2.1.3 证伪主义哲学
1.证伪主义
波普尔是伪证主义的创始人。西方的科学界、经济学界和广泛的文化界,均受到了波普尔哲学的深刻影响。波普尔对归纳法(induction)进行了批判和彻底的否定,并大力提倡“证伪原则”(falsification principle),提出了新的“科学划界标准”。证伪主义的产生不仅对西方哲学发展产生重要作用,而且对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经济学方法论大师布劳格(1992) 把波普尔证伪主义对经济学方法论产生的影响概括为:“证伪主义,整个20世纪的故事。”在波普尔看来,科学应该采取批判的态度,找到一个决定性的检验去反驳被检验的理论,而不是用实证的方法。这就是波普尔证伪主义的哲学出发点。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奥地利,在与奥地利学派(Austrian School)的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 positivism)的相互争论和摩擦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证伪主义思想体系。博兰德说波普尔的分析理论是“伪科学”,不是实证的,而是证伪的,是不可检验的,是无法反驳的。波普尔认为,归纳法只能告诉人们过去,不能告诉人们未来。因而,归纳法不是科学方法,应排斥在科学研究领域之外。科学命题无法从观察中演绎出来,无法最终确证一种理论,而证伪是可以最终否证或证明一个理论或说明理论存在局限性的。有学者(De Marchi,1992)把波普尔的证伪方法论总结为:“既然得到充分证书的科学理论,也可以被推翻或纠正,因此,充分证书的科学理论也只能是一种假说或猜想。”
在只能被经验证伪的基础上,波普尔提出了他的划界标准:“一切知识命题,只有能被经验伪证的才是科学的,否则就是不科学的。”(Fagiolo et al.,2007)波普尔要求科学家采用证伪的态度,这种证伪的批判态度,其目的并不是要批判科学理论的真伪,而是批判科学理论的内容及其结果。进一步,斯图尔特教授(1992)在他的论文中赞扬了波普尔的证伪态度“是一种理性批判的态度,有借鉴意义”。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是在对传统科学方法论的否定和批判中产生的,是有利于科学革命的完成与深入的一种方法论。正是因为这个时代背景和理论特点,使得它在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遭遇大萧条后,被引入经济学的研究中,成为最有活力和革命性的思想。
2.证伪主义与经济学的结合
哈奇森在他的《经济理论的意义及基本假定》(1941)中把波普尔的可证伪性方法论明确地引入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中。哈奇森将波普尔哲学引入经济学后,论证了证伪主义对经济理论的逻辑意义、逻辑单元和一系列相关的经验意义,这种论证使得经济学方法论研究进一步注重了经济学的证明逻辑。豪斯曼(1994)评价了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方法论,并认为其主要观点是:“经济学基本上是一系列假定得出的纯演绎体系,假定是从经验内部得出的,而经验是不会向外在实证开放的,即实证是不可行的。”
哈奇森非常反感过分公理化的方法和演绎的方法, 他提出要用波普尔的科学划界标准来反对过分公理化的方法和演绎方法,来否定盛行的先验主义方法论,并认为经济学必须能经受以经验为根据的检验才能被认定为是真正的科学。哈奇森“证伪主义”的经济学方法论基本思想是:“经济学所研究的应当是经验上可验证的命题,只有波普尔的‘可检验性’才能规定经济学命题的科学性,包括经济理论的假定,也包括经济理论的预测。”
与逻辑实证主义的传统相比, 波普尔企图为科学家提供一组在经验探索中学习的方法论规则。“几乎所有的逻辑实证主义的哲学家都坚信科学知识是靠归纳法而发展的,哲学家的任务就是为这一发展过程提供合理性的辩护。对经济学来说,这种科学知识的辩护无法提供方法论上的指导。由此可见,逻辑实证主义传统对经济学的影响不大。”(Hausman,1989)经济学方法论的最终目的是提供一组能够指导经济学家具体实践活动的方法规则。豪斯曼(2000)在其后的著作中也指出, “由于经济学是一门经验学科,它的基本假设和前提存在着许多缺陷,结果的证实性很差,存在很强的时间滞后性”。
波普尔使得许多经济学家开始对方法论研究对象进行范围划定。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学家的方法论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了证伪主义的特点。
弗里德曼(1953)在他那篇著名的经济学方法论论文《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中就说道:“事实证据不能说明一个假说的正确性,而只能证明假说是不正确的。当我们的假说被经验证实了,通常意思是它的假设中的描述应该是虚假的。”这段话显示出了鲜明的证伪主义色彩。有学者(Reiss,2010)这么概述弗里德曼的方法论思想“经济学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取决于该理论是否接受事实证据的检验和证伪。弗里德曼认为能够对经济学中尚未观察到的现象做出合理、有意义的预测,便是经济学理论发展的最终目的。”
现代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耶克是波普尔经济学方法论的坚定捍卫者和继承者。哈耶克深受波普尔方法论的影响,他的方法论代表作《科学的反革命》就是最好的体系(Hayek,1941)。哈耶克认为,“经济学同自然科学的逻辑大致是相同的,理当服从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的演绎推理”。布鲁斯·考尔德韦尔认为哈耶克是个十足的证伪主义者,并说道:在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方面,哈耶克的出发点是 “个人主义”和“有限理性”。同时,哈耶克主张:“在经济政策上,基本排除政府的作用和宏观调控,在研究方法上,反对统计和计量的实证分析方法。”
2.1.4 历史主义哲学
历史主义是西方科学哲学的又一重要流派,产生于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它与逻辑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在逻辑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的不断争论和矛盾中产生的。“历史主义学派提倡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结合,提倡和文化信仰观念结合,把科学研究纳入到科学历史和文化演进过程中,使哲学分离科学的功能转化到综合科学到文化中的功能”(韩永进,2000)。有学者在论文中提到了历史主义学派的观点,“历史主义学派认为科学哲学不仅仅局限于对科学命题的探究,更加注重对整个科学发展的过程、方法、内容和形式的深入研究”(Frey,2001)。
从方法论上来看,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存在着适用于所有时代和一切科学的方法论规则和评价标准,而历史主义学派并不认同。在历史主义学者看来科学是历史的、发展的和不断变化的,科学哲学永远寻找不到一个普遍有效的方法论规则和评价标准。方法论也会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变化不断地改变其形式和内容,永恒不变的方法论是不存在的(朱成全,2003)。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主义学派的方法论思想加入了社会心理学的因素,他们认为随着主体心理条件的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非理性是科学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代表着一种非逻辑规则性的行为方法。因而,科学理论是离不开非理性因素的作用的。此外,他们和英国的新古典经济学派一样,不认可经济学中广泛使用数学的方法。他们坚持方法论多元化,要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具体化分析,不能过分依赖于数学。
1.库恩哲学
库恩哲学的中心概念是范式和学科共同体,二者紧密相连。后者是从社会学中引入的重要概念,库恩(1969)首次在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借用了学科共同体这个概念,同时也赋予了很多新的内容。库恩认为科学发展不能看作逐渐积累,也不能看作像波普尔那样通过不断推翻使科学知识增长。单纯的否定或推翻使科学知识增长,这与科学历史发展是不相符合的。库恩的方法论是针对逻辑经验主义和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而提出的,他认为科学研究要将社会、制度、文化等诸多历史因素联系在一起。
2.拉卡托斯哲学
拉卡托斯最为著名的就是他所创立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也是拉卡托斯科学哲学的中心思想。拉卡托斯原则地修改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可以认为是从波普尔哲学中演化出来的新的历史学说。拉卡托斯推动了证伪主义的进一步扩展,经济学家汉兹(1985)这么评价:“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是至今为止最为先进、最为精致的方法论。”由此可见,拉卡托斯的方法论有着重大的社会影响。
在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从证伪主义到历史主义方法论的演变。拉卡托斯(1980)的方法论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硬核”和“保护带”。如果对于原有的科学纲领进行变革,则意味着“硬核”改变,形成了一种新的科学纲领(范式);而对于科学纲领的部分修正,则认为是对“保护带”进行调整。举个例子来说,微观经济学的“硬核”是:稳定性偏好,理性人假设和相互之间的均衡作用。“保护带”是:参与主体的环境约束、拥有的信息集和相互之间的作用方式。
有学者指出(Dow,1997),拉卡托斯方法论之所以有很大的吸引力,是因为科学研究纲领的方法论将波普尔证伪主义的严苛要求进行了放宽。后人总结了拉卡托斯理论的进步性(Nussbaum,1997),分别是理论和经验上的进步,在理论上加入了经验的内容,使得理论可以相对独立地发展。在经验上,内容中有一部分被证实了。
3.新、旧制度学派
詹姆斯·罗宾逊(1986)对新旧制度学派进行了方法论的总结:无论是制度经济学派还是新制度经济学派,遵循着共同的科学范式,类似于库恩的科学哲学中提到的历史主义传统,即形成了一个稳定而较为周全的“学科共同体”。
新制度经济学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三个假设和均衡模型,抛弃了古典经济学的一些硬核,通过引入信息和交易成本以及产权的约束,修正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保护带。这一范式的变更被称为新制度经济学。
他们的方法论有以下的特点:首先,他们的方法论带有实证、证伪和历史主义的特点;他们引入了新颖的思想实验的方法,成为了自己的特色;他们强调自然秩序和演化并存的观念,并推崇“案例”的研究方法(韩永进,2000)。我们可以看出,新旧制度经济学派的方法论同时也具有演绎主义的特性。